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自我意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自我意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自我意 识
(三)依据自己的行为判断
• 在内部线索微弱或模糊的情况下,人们常常依据外在行 为来推断自己的特征如性格、态度、品质、爱好等。如当 学生参加公益事业时,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高尚的人。
• 个体的行为既具有外显性更有内倾性,因而依据自己行 为的判断为自我的确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自我意 识
(一)他人的反馈(习得性无助2)
• 实验2 :塞里格曼1975 年 • 实验是在大学生身上进行的, 他们把学生分为三组: 让第一组学生听 一种噪音, 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 第二组学生也听这 种噪音, 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 不给受试 者听噪音。 • 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 即令受试者进行另外 一种实验: 实验装置是一只 “手指穿梭箱”, 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 的一侧时, 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 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 音。 • 实验结果表明, 在原来的实验中, 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 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受试者, 他们在 “穿梭箱” 的实验中, 学会了把 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使噪音停止, 而第二组受试者, 也就是说在原 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 他们的手指仍然 停留在原处, 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 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追求身体的外表、 物质欲望的满足,
维持家庭的利益等
对自己的名望、地 位、角色、性别、 义务、责任、力量 等的认识
自尊、自信、自 追求名誉地位,与
爱、自豪、自卑、 他人竞争,争取得
自怜、自恋
到他人的好感等
对自己的智力、性 格、气质、兴趣、 能力、记忆、思维 等特点的认识
有能力、聪明、 优雅、敏感、迟 钝、感情丰富、 细腻
(一)他人的反馈(习得性无助1)
• 实验1:塞利格曼1967
• 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 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 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 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 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 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 一、 自我意识的涵义 •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意识的核心部 分,就是对“自我的认知”,或者说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它 包含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如果再进一步简 化,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 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 等方面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观察、分析外部活动 及情境、社会比较等途径获得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 的心理系统。
• 但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常常依据内部线索了解自己, 如想法、情绪来了解自己,而且比外显行为更准确,因 为行为易受外在压力的影响,更易伪装。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自我意 识
(一)他人的反馈(习得性无助3)
• ①定义: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 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 ②表现:习得性无助学生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 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他们力求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 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他们沮丧,并以愤 怒的形式表现出来。习得性无助是一种严重的自我意识障 碍,它抑制了人改造与影响环境的能力,强化了顺从甚至 屈从并转化为一种内在信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自我意 识
(二)反射性评价2
• 案例:一个大学生的信: • “我感到非常孤独,宿舍的同学不喜欢我,常常是当我在 宿舍外面听着里面在热烈地谈论一个问题而我进入宿舍 时,谈话经常就中断了,大家的表情也显示出冷淡与不在 乎,我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得不到大家的认同。这使 我非常痛苦。在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中,我的家境略 好些,可这不是我的过错,我一直主动地想与同学相处 好,甚至做了一系列努力都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在中学以 前,我一直是非常受人欢迎的,我现在变得沉默了,因为 不知道该如何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自我意 识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功能
• 1、决定个体行为的持续性与合目标性。 • 2、决定个体对经验的解释。 • 3、影响个体的期望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自我意 识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生理 自我
社会 自我
心理 自我
自我认知 自我评价 自我控制
对自己身体、外貌、英俊、漂亮、有 衣着、风度、家属、吸引力、迷人、 所有物等的认识 自我悦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自我意 识
(二)反射性评价1
• 在生活中,那些与我们生活无关紧要的人有时并 不会给予我们清晰明确的反馈,但我们可以从他们 的态度与反应中来了解自己。 • 符号互动学者库利提出“镜中我”(Lookingglassself),认为我们感知自己就像别人感知我 们一样,镜子中的我或别人眼中的我就是我们感知 的对象,我们常常依据别人如何对待我们来了解自 己,这一过程称之为反射性评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自我意 识
(一)他人的反馈
• 通常,别人会对我们的品质、能力、性格等给予 清晰的反馈,从而增强我们对自己的了解。 • 激励对成长中的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 说:“优秀的学生是夸出来的”。当否定性评价过多 时,学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自我意 识
追求信仰,注意行 为符合社会规范, 要求智慧与能力的 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自我意 识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信息来源
• 自我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心理标志,它不是与生俱 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在 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一般而言,大学生对 自己的认知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逐渐形成。
第二章 自我意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老子 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 用心灵的眼睛去注意自身。
——笛卡尔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自我意 识
意识的分类
意识
环境意识 自心理是健积康教极育地第二知章自我意 觉和思考识的自我
宾我是被注意、思 考或知觉的客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