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具书的特征

工具书的特征

工具书的特征(1)查检性(2)概括性(3)易检性1.字典、词典类字典—是解释字的形、音、义及其用法的工具书。

如《康熙字典》、《新华字典》词典—是解释词语的概念、意义及其用法的工具书。

如《辞海》、《辞源》2.类书、政书类类书:辑录古书中的史实典故、诗赋文章、俪词骈语等,按类或韵编排以便寻检和征引的工具书。

类书是我国古代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

如《艺文类聚》、《册府元龟》。

《艺文类聚》100卷,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新一版。

是唐代初年由高祖李渊下令编修的,欧阳询主编政书:专门记载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它收集了历代或某一朝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性质。

如《通典》。

3.年鉴、手册类年鉴—是汇辑一年内的重大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并按年度出版的连续性出版物。

如《中国经济年鉴》、《中国教育年鉴》。

手册—是汇集某一方面经常需要查考的文献资料,以供读者随时翻检的一种工具书。

如《文学手册》、《旅游指南》。

4.书目、索引类书目—是图书目录的简称,它著录一批相关的图书,按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工具书。

如《艺文志》《经籍志》。

索引—又称“通检”、“备检”、“引得”等。

它是把一种或多种书刊里的具体内容,或主题、书名、篇名、人名、地名等摘录下来,加以编排并注明出处以便查阅的工具书。

如《十三经索引》、《金文引得》。

5.表谱、图录类表谱—包括年表、历表和其他历史表谱,是供查年月日、历史大事、人物生卒以及职官、地理之沿革的工具书。

如《中国历史年表》、《历代名人年表》。

图录—包括地图、历史图谱、文物和人物图录,是一种以图形揭示历史文物和事物形象的工具书。

如《郑和航海图》、《中国绘画史图录》等。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著。

成书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

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比较完备的字典。

全书共十四卷,又叙目一卷,今存宋初徐铉校定本,每卷分上下,共三十卷。

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

按部首的不同分为540部说解体例:先释义,后解形,再注音。

以秦汉通行的篆书为对象进行的,间或举出古文和籀文,为后人认识和研究古代汉字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宋代徐氏二兄弟弟弟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哥哥徐铉《校订说文解字》——“大徐本”《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江苏金坛人《说文解字注》朱骏声江苏吴县人《说文通训定声》桂馥山东曲阜人《说文解字义疏》王筠山东安丘人《说文句读》《说文释例》《康熙字典》古代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

将各部首分别归入以十二地支命名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

《汉语大字典》目前收录汉字最多,注音释义最全的一部汉语文工具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编成,收录汉字56000个左右。

字形:反映字形演变过程,在楷书字体之下列出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形体。

•《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是目前常见的字典。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收古汉语常用字6400多个,酌收双音词2500多个。

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先释本义,然后列引申义,假借义,并引例句帮助理解。

这是初学古汉语者的一部较好的工具书查词语典故《尔雅》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词典。

提供了先秦古书里的原始解释,成为一部“释古今之异名,通方俗之殊语”的工具书。

全书19篇。

《尔雅》的体例编排体例:按词语的内容归类分卷,共分19卷。

释诂、释言、释训(解释普通词义);释亲、释宫、释器、释乐(解释人事名称);释天(解释关天文的词)释地、释丘、释山、释水(解释地理相关词)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解释动物相关词)释草、释木(解释植物相关词)解说体例:对词采取同义归类、总括解释的方法。

局限:对总括性的解释往往流于粗疏简略清马国翰《尔雅古注》晋郭璞《尔雅注》清邵晋涵《尔雅正义》清郝懿行《尔雅义疏》近人周祖谟《尔雅校笺》《辞源》(修订本)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全书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辞海》(修订本)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了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术语等。

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汉语大词典》迄今为止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文辞典。

按照部首笔画排列法编排。

.查虚词和特殊词语《助字辨略》清刘淇著,1711年出版。

体例:按四声分卷,依韵排列。

内容:取材从先秦到元代,内容包括经传、诸子、史书、小说等。

缺点:对虚词的分类标准不统一,内部体例欠严密《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1819年出版。

体例:按古声母排列,共分为十卷。

内容:以经传的虚词为主,以子书与其他书的材料为辅,东汉以后的一概不录。

缺点:收字太少。

全书解释虚词160个。

《词诠》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

解释虚词是先标明词类,然后释义,再列举例句。

缺点:分类过于琐细。

诗词曲语辞汇释》张相著,1953年出版。

内容:主要是研究唐、宋、元、明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词语。

体例:每条先诗后词再曲。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这主要属基本词汇部分,如天地人牛羊马,日月风雨雪霜,东西南北左右上下,大小轻重短长等。

有些也不限于基本词汇,如粹,《说文》:“不杂也。

”《新华字典》:“纯一,不杂。

”•2、古今词义迥异。

•绸:缠绕(古义)——丝织品绸缎(今义)•《楚辞·湘君》“薜荔(bìlì)柏(bó,通“迫”,逼近,附着。

)兮蕙绸”。

•行李:外交使者(古义)——出门带的衣物(今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题:额头(古义)——题目(今义)•《韩非子·解老》“是黑牛也,而白题。

”•艺:种植(古义)——艺术(今义)•《诗经·齐风·南山》“艺麻如之何?”•年:收成(古义)——年岁(今义)•《史记·佞幸列传》“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

”•3、古今词义同中有异。

•敌:匹敌(古义)——仇敌(今义)•《左传·桓公三年》“凡公女嫁于敌国。

”•少:稍微(古义)——数量不多(今义)•《左传·僖公五年》“太后之色少解。

”•劝:鼓励(古义)——劝解(今义)•《左传·成公二年》:“赦之,以劝事君者。

”•毙:倒下(古义)——死(今义)•《左传·哀公二年》:“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古今词义的异同•••1•这主要属基本词汇部分,如天地人牛羊马,日月风雨雪霜,东西南北左右上下,大小轻重短长等。

有些也不限于基本词汇,如粹,《说文》:“不杂也。

”《新华字典》:“纯一,不杂。

”•2•缠绕(古义)——丝织品绸缎(今义)•《楚辞·湘君》“薜荔(bìlì)柏(bó,通“迫”,逼近,附着。

)兮蕙绸”。

•外交使者(古义)——出门带的衣物(今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额头(古义)——题目(今义)•《韩非子·解老》“是黑牛也,而白题。

”•3••本来指兵器,如《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后来指拿兵器的人即士兵,再由士兵的意义引申为军队、战争。

词义发生了转换。

•本来指案件,如《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后来指监狱。

词义发生了转换。

•本义指热水。

《说文》“汤,热水也。

”《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镬:大锅。

汤镬:古代的一种刑罚。

现代的“汤”已经不是热水了,而是指带有食物煮成的汤。

如“菜汤、米汤、羊汤、肉汤”等。

但在成语“赴汤蹈火”“金城汤池”、“固若金汤”“金城汤池”、“固若金汤”及方言中仍用其本义“热水”。

•本指小腿(胫),如《韩非子·难言》“孙子膑脚于魏”,后来专指足。

•••1、由褒义变为贬义•古代指武臣,也比喻辅助君王的人,褒义。

如:《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

(祈父,我臣王之爪牙)“王之爪牙”就是王的武臣。

《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国语·勾践灭吴》“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这里的“爪牙”是勇猛的得力帮手的意思。

直到唐代,“爪牙”仍是褒义词,但当时,已开始引申为亲信、党羽、供人驱使的人。

后来,它排斥前义,尽一步发展为贬义词。

《现代汉语词典》注释为“爪和牙是猛禽、猛兽的武器,比喻坏人的帮凶。

”•2、由贬义变为褒义•锻炼:古义有玩弄法律诬陷人的意思。

《汉书·路温舒传》“则锻炼而周纳之。

”《后汉书·韦彪传》“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注:“锻炼犹成熟也。

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犹工冶铸陶,锻炼使之成熟也。

”用为贬义。

今义则用为褒义。

•深刻:古义指苛严、不宽缓。

含有贬义。

《汉书·食货志》“刑罚深刻,它政悖乱。

”现在是一个褒义词。

•3、由中性变为褒义•祥:古义指吉凶的征兆、预兆。

《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表示预兆时为中性词。

后指吉祥,《韩非子·内储说上》“主欲治而不听之,不祥。

”为褒义。

•4、由中性变为贬义•谤:古义指背后议论人。

《国语·楚语》“近臣柬,远臣谤。

”《战国策·齐策》“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今义则指诽谤、诬陷人。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三)词义程度轻重不同•1、词义由轻变重,即古义轻今义重•诛:古义为责备。

《说文·言部》“诛,责也。

”今成语有“口诛笔伐”。

《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后来词义变重,成为“杀”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成语有“天诛地灭”。

•恨:古义指遗憾。

《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洛阳伽蓝记》“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

”今义指痛恨,词义程度明显加重。

李贺《老夫采玉歌》“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2、词义由重变轻,即古义重今义轻•怨:古义指痛恨。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父兄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史记·袁盎列传》“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

”《史记·秦本纪》“缪公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后指埋怨,《陌上桑》“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购:古义指重金购求、悬赏。

《说文·贝部》“购,以财有所求也。

”《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吾头千金,邑万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