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建筑美学的角度分析沈阳的建筑

以建筑美学的角度分析沈阳的建筑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 以建筑美学的角度分析沈阳建筑建筑美学以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建筑美的创造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其具体内容是: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功能;鉴赏建筑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

根据当前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重点是研究建筑美与城乡环境的关系、建筑美的审美效应、建筑美与山水园林的关系等。

沈阳是辽宁省的省会,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全国的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

沈阳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

全市户籍人口819.6万人,市区人口615.4万人。

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辽河、浑河、秀水河等途经境内。

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全年气温在-29℃~36℃之间,平均气温8.3℃,全年降水量500毫米,全年无霜期183天。

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温差较大,四季分明。

沈阳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

因地处古沈水(浑河支流)之北而得名。

沈阳地区蕴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据对新乐遗址考证,在7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从公元前229年设立侯城起,沈阳的建城史已近2300年。

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

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迁都于此,后由皇太极更名为盛京。

1636年,皇太极在此改国号为“清”,建立清王朝。

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以盛京为陪都。

清初皇宫所在地-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个完整皇宫建筑群之一。

沈阳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要数沈阳故宫和昭陵了。

沈阳故宫沈阳故宫,原名盛京宫阙,后称奉天行宫。

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明清旧城中心。

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有建筑90余所,300余间。

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明天启五年,1625年),初成于清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7年)。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移都北京后,成为“陪都宫殿”。

从康熙十年(1671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间,清朝皇帝11次东巡祭祖谒陵曾驻跸于此,并有所扩建。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以汉族传统建筑风格和布局为主,兼备了蒙、满等民族风格和布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1926年以后,其建筑群陆续辟作博物馆(现称沈阳故宫博物院)。

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及沈阳的明清皇家宫殿”项目。

沈阳故宫博物院虽然也是明清时期的皇家宫殿,但是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相比,仍然有他独特的特色,下面一起来欣赏一下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特色吧。

沈阳故宫以崇政殿为核心,从大清门到清宁宫为中轴线,分为东路、沈阳故宫(6张)中路、西路3个部分。

大政殿为东路主体建筑,是举行大典的地方。

前面两侧排列亭子10座,为左、右翼王亭和八旗亭,统称十王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议政之处。

大政殿于清崇德元年(1636)定名为笃功殿,康熙时改今名。

殿为八角重檐攒尖顶木结构。

在须弥座的台基上,绕以青石栏杆,殿宇八面全由木隔扇门组成。

正门前金龙蟠柱,殿顶为黄琉璃瓦绿剪边。

殿内彩绘梵文天花,团龙藻井。

中路为整个建筑群的中心,分前后3个院落。

南端为照壁、东西朝房、奏乐亭;前院有大清门、崇政殿、飞龙阁、翔凤阁;中院有师善斋、协中斋、凤凰楼;后院是以清宁宫为主的五宫建筑。

中院和后院两侧各有一跨院,称东宫、西宫。

东宫有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西宫有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崇谟阁。

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是文武群臣候朝之处。

为五间硬山式建筑,正脊、垂脊及两山的“墀头”均以五彩琉璃镶造。

崇政殿是故宫的正殿,建于后金天聪时,是清初朝会之所,为五间九檩硬山式,俱辟隔扇门,前后有出廊,围以石雕栏杆。

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内彻上明造,梁架全部为和玺彩绘。

殿前东置日晷,西设嘉量。

殿后是凤凰楼,同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永福宫、麟趾宫五宫建在近4米的高台之上,四周绕以高墙,独成一座宫院。

凤凰楼建于后金天聪年间(1627~1635),是休息和宴会之所,入关之后,曾存放玉玺、帝王像及行乐图。

楼为三层歇山式,深广各3间,四周有围廊,顶盖黄琉璃瓦绿剪边。

西路为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增建。

包括戏台、嘉荫堂、文溯阁、仰熙斋等,最前面为校马场。

文溯阁是清代收藏《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为三重□硬山前后出廊式建筑,黑琉璃瓦绿剪边。

梁枋间彩绘“白马献书”图案。

东侧有一碑亭,内立乾隆亲撰的《御制文溯阁记》(正面)和《宋孝宗论》(背面)。

碑文详细记录了建阁经过和《四库全书》的收藏。

沈阳故宫在清朝灭亡后,被辟为博物馆,是中国较早的博物馆之一,先后称为沈阳古物陈列所,奉天故宫博物馆,国立沈阳故宫博物院,故宫陈列所等。

1949年以来,对故宫的建筑进行了全面的维修。

1955年命名为沈阳故宫博物馆。

1986年改为沈阳故宫博物院。

沈阳故宫博物院承载着一段古代帝王的历史,有其独特的建筑特色,是人们缅怀历史的好出去。

北陵北陵又称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乐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

位于沈阳(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

园内古松参天,草木葱茏,湖水荡漾,楼殿威严,金瓦夺目,充分显示出皇家陵园的雄伟、壮丽和现代园林的清雅、秀美。

另外有同名福建永安北陵。

昭陵全陵占地18万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

由南至北依次为:前部,从下马碑到正红门,包括华表、石狮、石牌坊、更衣厅、宰牲厅;中部,从正红门到方城,包括华表、石象生、碑楼和祭祀用房;后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宝城,这是陵寝的主体。

方城正门称为隆恩门,上有门楼。

方城四角有角楼。

方城内有隆恩殿、东西配殿、东西晾果房和焚帛亭。

隆恩殿后面有二柱门、石五供和券洞门,券洞顶端是大明楼。

方城之后是月牙城和宝城,在宝城中心,上为宝顶,下为地宫。

宝城后面是隆业山,登山俯视,陵园风光可尽收眼底。

昭陵前部在缭墙外,参道两侧有华表、石狮、更衣亭等,而正中是牌楼。

牌楼是前部主体建筑,系青石建成,四柱三层,雕刻得玲珑剔透,精美无双,为罕见的艺术珍品。

游罢牌楼,即可至正红门,这是游中部的开始。

正红门为缭墙的正南门,层楼高耸,十分庄严,而其两翼所装饰的五色琉璃蟠龙壁,因造形生动,更引人注目。

正红门内的参道两旁,有华表、石兽和大望柱,它们两两相对。

既整饬又肃穆。

石兽中最值得欣赏的是"大白"和"小白"。

这两匹石马形象逼真,栩栩若生,据说是以墓主生前最爱骑的两匹骏马为原型雕琢而成。

欣赏罢石马,即可至碑亭。

碑亭与正红门相对,为颂扬墓主而建,里面所竖碑称"昭陵神功圣德碑"。

出碑亭即至隆恩门。

隆恩门是方城的正南门,与碑亭相对。

方城为后部,它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位于缭墙,仿佛是城中之城。

游方城先要游隆恩殿。

隆恩殿居于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门,后有明楼,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楼,犹如众星拱月一般,故显得异常雄伟。

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岗岩台阶为底座,以金光闪闪的黄琉璃瓦为屋顶,再加上画栋雕梁、金匾红墙,故又显得异常华丽。

隆恩殿后经过明楼,即可至宝城。

宝城在方城北端,为月牙形。

宝城又称宝顶,其下即地宫,安置着墓主夫妇的棺椁和陪葬品。

登上宝顶,向四下一望,绿树环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一种恬适之感油然而生。

规模:民国十六年五月(1927年),以陵寝为中心辟为“北陵公园”,如今占地面积332万平方米。

其总体规划是以陵寝为中心,分陵寝、陵前和陵后三部分。

园内的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其中芳秀园是北陵公园的园中园,总面积4万平方米,种植了近200种植物,四季分呈,各具特色。

初春樱花盛开,满园飘香;盛夏荷花竞放,柳浪闻莺;深秋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寒冬银装素裹,苍松挺拔。

纵观整个园林,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奇花异石,小桥流水,颇有江南之秀。

园内建筑与景观巧妙结合,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将自然美和人工美合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天然画卷,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来此参观。

北陵公园拥有30万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夏天碧波荡漾,柳岸成荫,乘坐脚踏船、快艇观光游玩,泛舟湖上,别有一番情趣。

现在北陵公园已是闻名中外的旅游景区。

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特色:参观罢隆恩殿,经过明楼,即可至宝城。

宝城在方城北端,为月牙形。

宝城又称宝顶,其下即地宫,安置着墓主夫妇的棺椁和陪葬品。

登上宝顶,向四下一望,绿树环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一种恬适之感油然而生。

现在昭陵已辟为北陵公园。

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数里的古松群。

现存古松二千余棵,松龄达三百多年,摇曳挺拔,参天敝日。

这些苍翠的陵松在金瓦红墙中构成昭陵又一壮丽景观,其中的“神树”、“凤凰树”、“夫妻树”、“姐妹树”、“龟树”等更是别具特色。

沈阳昭陵古老的历史、神秘的皇陵、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成为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为之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浏览胜地,亦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了解沈阳的窗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