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所体现的婚姻观摘要: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女作家。

在文学创作中,她立足于现实主义,把注意力集中在她那个时代的中产阶级妇女的爱情和婚姻观上。

她认为理想的婚姻应建立在爱情和金钱双重基础上,反对以纯粹金钱或爱情为基础的婚姻。

本文通过《理智与情感》中两姐妹情感经历,分析了婚姻中金钱和门当户对的重要性,并揭示了其对树立正确婚姻观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简·奥斯汀婚姻观理智与情感指导意义1.绪论无论什么年代什么国家,女人的婚姻都与所处的社会时代以及家庭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特别是在男人控制金钱的社会中,女人的命运完全由婚姻来决定。

因此,对于一个女人来讲,婚姻总是被当作人生的头等大事来考虑。

尤其是那些“家境不好而又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总是把结婚当作仅有的一条体面退路,尽管结婚并不一定会叫人幸福,但总算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日后可以不至挨冻受饥。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然而,在考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择偶时,大多数女性往往被一时的冲动给冲昏了头脑,就像小说中的玛丽安一样;而不是像埃莉诺那样,保持理智。

奥斯汀通过《理智与情感》表明了自己的对婚姻的态度并教导人们如何树立正确的婚姻观。

对于当代女性来说,婚姻无疑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简·奥斯汀的小说对于现代女性来说,可以说是一本婚姻宝典。

小说中所体现的门当户对思想,以及经济对婚姻的影响,都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2.《理智与情感》写作社会背景分析2.1简·奥斯汀生活的时代背景简·奥斯汀(1775-1817)作为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于1775年出生在英国汉普郡一个名叫斯蒂文顿的小乡镇里,父亲是当地牧师。

它虽然没进过正规学校,却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她酷爱读书写作,二十岁左右开始尝试写作。

她终身未嫁,长期居住在乡下,生活圈子狭小,这种生活氛围直接影响了她的创作内容。

她一生创作的《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费尔德花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六部小说中,背景几乎都是限制在庄园和村落中,人物大多周旋于亲友之间,主题也均是谈论婚姻嫁娶奥斯汀生活在18、19世纪的英国,当时的英国被称作“理性的时代”。

该时代的主要特征是“认识理智的,特别是人受了正当的教育,社会经过贤明的设计之后”。

一个理性的人意味着凡事必须“依靠理智,而不是感情和本能的感觉”。

此时的英国,工业革命虽然把资产阶级推上了统治地位,但封建残余势力的代表贵族阶层在社会生活中仍维持固有的特权和影响。

这一时代里,财产的所有权决定着人的价值,而财产都为男性继承。

女人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生活来源,出嫁前靠父亲,出嫁后靠丈夫。

所以对于父权制社会的妇女来说,无论从感情上、社会上还是经济上,婚姻都是至关重要的头等大事,也是赢得幸福的唯一出路。

奥斯汀的青少年时期虽经历了法国革命、英法交战,但在她的小说里从未涉及这类重大政治事件。

她以女性敏锐、细腻的观察力,豁达乐观的笔调,辛辣地讽刺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控诉了妇女的屈辱,在自己那个小小的天地里,探索着妇女的生活和出路,对父权制度的妇女进行了高度的现实主义分析。

2.2《理智与情感》的创作背景《理智与情感》原名为《埃莉诺与玛丽安》,是奥斯汀早期的一部书信体小说,后由作者以第三人称改叙并更名。

在简·奥斯汀创作《理智与情感》时,英国文学的主流内容是趋向于赞美强烈的感情,认为优秀的人物必须具备强烈的、无法抑制的情感。

尽管“18世纪的英国社会正打破旧的樊篱向新的道路上迈进”,但实际上当时的社会并非全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南方地区受工业革命影响较小,而奥斯汀正是生活在这一地区,她的作品主要描写的也是这一时期这一地区的中产阶级生活。

在婚恋上,这些人的观念并无多大变化:注重门第,看中女子所能带来的财产和男子所能继承的财产。

因此奥斯汀对当时主流文学中极端的、一味的赞美情感并不以为然。

她以现实主义的方法真实描写那一个阶级的生活,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理智与情感》以英国乡间体面人家为背景,以婚姻嫁娶为主题,围绕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各自的恋爱和婚姻而展开的。

姐姐埃莉诺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女孩,聪明、果断、理解力强。

她的妹妹玛丽安的能力在许多方面和姐姐不相上下,她生性敏感、聪明、热情奔放(她什么都好,就是不够慎重)姐妹俩几乎同时在感情上遭遇了波折,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但是两人却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

当埃莉诺听说她所爱的爱德华已经和露西定了婚后,非常吃惊,但是她把自己的这些感觉都掩藏起来。

相反的,玛丽安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举动。

在她喜欢的威洛比离开的那个晚上,她的心就碎了,她不能也不愿控制自己感情。

只要稍稍提及威洛比都会让她痛哭。

显然,在奥斯丁创作这两个人物时有意用埃莉诺来代表“理智”,而用玛丽安来代表“情感”。

在奥斯汀所处的时代,英国充斥着庸俗无聊的“伤感小说”和“哥特小说”。

在这种小说中,女主人公往往是有德行的贞女。

她们的罗曼史往往伴随着感伤情绪,小说中总会适时的出现巧合,而神灵们又会在一定的场合出现把情节带入高潮。

奥斯汀的小说创作虽然反应的生活面不广,但扭转了当时小说创作的庸俗风气,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理智与情感》中三种不同婚姻,对作品中婚姻态度进行分析3.1以纯粹金钱或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在简·奥斯汀的另一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开篇第一句话就说“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一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这句话的关键词是“有钱的单身汉”,这就表明了当时的中产阶级婚恋观:结婚双方应当门户对,尤其是财产,通过联姻来增加财产,娶个有钱的女继承人和嫁给有钱的单身汉是贵族们热衷的方式。

在当时这种情况十分普遍,人们在婚姻中把对方的财产看得很重。

在婚姻中追求财产,甚至因财产而结婚。

小说《理智与情感》中露西为了给下半生寻找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绞尽脑汁、不惜一切手段,抛弃旧情转向毫无感情可谈的罗伯特;弗勒斯太太要求自己的儿子爱德华同莫顿爵士的女儿结婚,也是为了扩大钱势;而威洛比无情的抛弃玛丽安同格雷小姐结婚,是为了格雷小姐五万英镑的财产。

这都是那个时代婚姻的真实写照!生活在这种以金钱为婚姻基础盛行的时代,奥斯丁十分反感,从而通过小说来讽刺这种父权制度下惟利是图的婚姻基础。

奥斯汀反对以纯粹金钱为基础的婚姻,但同样也不赞同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她认为这样的婚姻也不是理智的。

她反对玛丽安那种感情泛滥、冲昏头脑的行为,对威洛比一味的迷恋,却没有理智地了解她所爱的人,最终惨遭威洛比的背叛,深受打击。

因此奥斯汀在小说的最后结局安排玛丽安接受了默默爱她的并一直关心她的布兰顿上校。

最终,玛丽安战胜自己的感情用事。

而埃莉诺和爱德华这对有情人虽然最后终成眷属,但最终还是要委曲求全,向弗勒斯太太委屈来扩大他们的财富。

这些都体现了简·奥斯汀的婚姻态度。

她反对以纯粹金钱或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她认为这是虚伪的、不理智的,这样的婚姻是不会长久和幸福的。

3.2建立在爱情和金钱双重基础上的婚姻在《理智与情感》中感情用事的玛丽安一开始对威洛比一味迷恋,在被威洛比无情抛弃后,深受打击。

但最后还是理智战胜了情感,玛丽安终于看清了威洛比的真实面目。

他虚情假意、放荡不羁。

在遗弃了可怜的威廉小姐、玩弄了自己的感情后,又同有钱有势的格雷小姐结了婚。

她逐渐认识了布兰顿上校那善良的心地和高尚的品德,于是心甘情愿地嫁给了这位早已过了婚龄的老单身汉。

而小说的最后姐姐埃莉诺同爱德华也做到了一起。

奥斯汀塑造了埃莉诺和爱德华这对理想恋人,在理智与情感的较量中,他们选择了理智;在爱情与钱势的较量中,他们选择了爱情。

尽管他们的终成眷属是向金钱至上的挑战,可他们也并没有热恋至昏地认为一年三百五十镑能维持他们体面的生活。

最终还是委曲求全,向母亲屈服来扩大他们的财富。

《理智与情感》以“金钱开始,相爱结束。

”故事的最后以皆大欢喜的结局而结束,小说中的两姐妹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拥有了理想的婚姻。

简·奥斯汀终身为婚,但是她的作品都是关于爱情婚姻的。

其中《理智与情感》非常明显地提倡:女人在感情中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智地分析感情、金钱和婚姻的关系。

从中也表明了作者对理想婚姻的态度,即建立在爱情和金钱双重基础上。

3.3对《理智与情感》中体现的婚姻观的分析《理智与情感》中体现了三种不同的婚姻观:一种是以纯粹金钱为基础的婚姻,一种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还有一种是建立在爱情和金钱双重基础的婚姻。

奥斯汀反对前面两种婚姻,她认为以纯粹金钱或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虚伪的、也是不理智的,这样的婚姻是不会长久和幸福的。

她认为的理想婚姻,应该是建立在爱情和金钱双重基础上的,这样的婚姻才是理智的、完美的。

在小说中,奥斯汀通过对前两种婚姻观的批判,来表达自己对理想婚姻的态度。

生活在英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奥斯汀,对那个时代人们把金钱变成判断婚姻幸福与否的做法深恶痛绝。

于是作者通过小说辛辣地讽刺了父权制度下以金钱为筹码的婚姻本质,揭示了婚姻的内涵就是社会赤裸裸的金钱观,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奥斯汀反对以纯粹金钱为基础的婚姻,但也不赞同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

她认为以爱情为基础婚姻是不理智的、是不会长久的。

在爱情中人们往往因一时的冲动而失去理智,忽视了经济对婚姻的影响。

奥斯汀认为财富和门当户对在婚姻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她在一定程度上正视了事实,也维护了传统的爱情婚姻观。

简奥斯汀认为的理想婚姻是建立在爱情和金钱的双重基础上,这样的婚姻才能长久的幸福。

在理想婚姻中,理智和情感缺一不可,幸福的婚姻应该融合了理性和感性,没有责任和经济基础的婚姻是不完整的,而没有感情只有金钱的婚姻更不会幸福。

奥斯汀赞成男女双方条件相当,这不仅包括情感方面,也包括物质方面,必要的物质基础是保障幸福的条件之一。

她不排除“门当户对”的恋爱和婚姻,只是在这方面,更需要男女双方思想的成熟和理智的行动。

可见,奥斯汀一方面讽刺了父权制度下以金钱为筹码的婚姻本质,另一方面却又不由自主地向这种观念靠拢,这些观念扔在她心目中下意识地占有一些比重,这是她的时代局限。

4对简·奥斯汀婚姻观评价人类的婚姻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它依赖于生产力所达到的水平(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决定于经济基础并受到上层建筑的制约。

它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变化的一种社会关系。

研究表明,人类的婚姻关系自从脱离了动物性的原始状态以来,从最初的血缘家庭群婚制,发展到普拉路亚家庭即族外群婚制,经对偶家庭即群婚制向个体婚制的过渡,进入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一夫一妻制。

在这一进化的过程中,伴随着婚姻关系的变化而产生的道德观念就是婚姻观。

它是人们对婚姻生活的基本看法,即人们对待婚姻和家庭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