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济大学机械学院导师信息

同济大学机械学院导师信息

机械电子工程.陆敏恂男1949.03 409080202机械电子工程.严继东男1949.07 410080202机械电子工程.乌建中男1953.11 411080202机械电子工程.王安麟男1954.08 412080202机械电子工程.周奇才男1962.04 413080202机械电子工程. 炯男1963.10 414080202机械电子工程.訚耀保男1965.02 415080202机械电子工程.万莉女1965.06 416080202机械电子工程.米智楠男1967.03 417080202机械电子工程.周爱国男1973.01陆敏恂教授简介陆敏恂,男,1949年3月4日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曾在德国布伦瑞克技术大学汽车研究所学习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进修,中国工程机械学会液压分会理事、副秘书长,现从教于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电子研究所。

从事液压传动与控制,研究方向为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和液压振动技术,为同济大学地下穿孔机研制小组主要成员。

曾先后主持和参加科研和技术开发项目30多项,主持八六三课题新型曲线地下穿孔机方向检测、发讯和导向控制机理的研究。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和其它多项奖项,有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多项,在各种杂志先后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陆敏恂1949年3月4日生于,汉族,籍贯,中国共产党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工会主席。

目录1简介2荣誉表彰1简介1973年进同济大学机电系工程机械专业学习,1977年毕业。

1993年8月至1994年8月在德国布伦瑞克技术大学汽车研究所学习,1994年8月1995年3月在德国狼堡大众汽车公司进修。

1997年至2002年在同济大学攻读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在同济大学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从教于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电子研究所,从事液压传动与控制,研究方向为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和液压振动技术,为同济大学地下穿孔机研制小组主要成员。

是中国工程机械学会液压分会理事、副秘书长。

2荣誉表彰曾先后主持和参加科研和技术开发项目40多项,主持八六三课题《新型曲线地下穿孔机方向检测、发讯和导向控制机理的研究》。

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能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其它多项奖项,有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多项,在各种杂志先后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1977年起先后在同济大学机电系、机械系、汽车系、机械学院、组织部和校党委工作,历任学生政治指导员、教研室支部书记、机械工程学院党总支委员、工会副主席、机械系党总支副书记和党总支书记、汽车系党总支书记、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党委组织部部长和同济大学党校常务副校长。

2005年2月任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工会主席。

严继东加入时间:2010-5-21 来源:名人网点击量:70 【字体:大中小】严继东——教授级高工, 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硕士生导师,1949年7月生,同济大学机电系工程机械专业毕业,长期从事工程机械,液压传动与控制学科的教学、测试和科研工作。

1993年在德国布伦瑞克大学汽车研究所进修汽车测试技术。

曾长期担任同济大学机械学院工程机械液压实验室主任,同济大学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建筑、建设、工程机械(设备)检测室主任。

1997年7月起兼任市工程设备监理。

现任赣南客家联谊会名誉会长。

从教35年在国外杂志公开发表论文四十余篇,1988年因滑阀式转向系统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多功能综合液压试验台项目获1993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高压抗磨油品试验台研制及油品分析”国家八五攻关项目获9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4年获市教育改革成果二等奖。

2005-2006年先后获同济大学教学实验改革一等奖,二等奖。

擅长大型液压试验台的设计和研制工作。

曾进行过几十项起重机,压路机,装载机,井架,液压元件和装置等机械测试鉴定工作。

从事十几年高压抗磨油品测试与评定,摩擦副机理分析研究工作,在国石油行业有一定影响。

:乌建中性别:男出生年月:1953-11-01职称:教授党政职务:无研究方向:机电液控制导师类型:博导通讯地址:市浦区路65号401室电子:教育背景:1977年同济大学机电系工程机械专业毕业;1981年同济大学机械系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履历:1977年同济大学机电系工程机械教研室助教;1986年同济大学机械系讲师;1987年3月~1988年7月联邦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访学;1994年同济大学机械系副教授;1997年同济大学机械系教授;2000年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评审专家;市机器人学会理事。

研究领域:(1)机电液控制技术;(2)工程机械动力控制技术;(3)新能源产业化关键技术。

在研项目:(1)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整体安装软着陆系统;(2)风轮叶片全尺寸模拟加载试验检测技术与装备。

学术成果与奖励:(1)1989年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高频液压振动打桩锤和液压夹具”,第五完成人;(2)1992年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石洞口电厂240米烟囱液压顶升设备”,第四完成人;(3)1992年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发动机点火提前角、闭合角测试仪”,第二完成人;(4)1994年国豪优秀教师一等奖;(5)1995年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超大型构件液压同步提升技术与设备”,第一完成人;(6)1995年宝钢奖励基金优秀教师奖;(7)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超大型构件液压同步提升技术与设备”,第三完成人;(8)1996年光华奖励基金三等奖;(9)1997年机械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液压比例同步提升技术应用研究”,第三完成人;(10)1997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1)1998年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推广类)一等奖:“超大型构件液压同步提升技术与设备”,第一完成人;(12)2006年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连续顶推建设机器人”,第一完成人。

论文:(1)“天然气发电机组频率自适应模糊控制”,第二作者,《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06(1);(2)“天然气燃发电机组频率前馈补偿模糊PID控制”,第二作者,《机电一体化》2006(3);(3)“基于图像识别的微型倾斜传感器”,第二作者,《自动化仪表》2006(11);(4)“基于光纤光栅技术的大型钢结构安装监测系统”,第一作者,《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06(3);(5)“无线遥控液压爬行机器人的设计”,第一作者,《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06(4);(6)“燃发电机组频率前馈补偿PID神经网络控制”,第二作者,《燃机学报》2007(4);(7)“自升式海洋平台桩腿升降缓冲分析”,第一作者,《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08(3);(8)“Accuratecenterpositioncontrolandoptimizationduringcompleteinstallationofoffsh orewindturbines”.WuJianzhong,DongYandong,Chenyapping.Proceedings-2009Internati onalConferenceonInformationEngineeringandComputerScience,ICIECS2009.Vol.1:358~362Inspec:11032882;(9)“风机叶片疲劳加载过程频率俘获特性”,第二作者,《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1,43(6);(10)“MWWindTurbineBladeTestModalAnalysis”,第二作者,The3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uterandNetworkTechnology,2011.(2)王安麟王安麟,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8月生,籍贯。

现任同济大学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

日本机械学会正会员。

1.1简历王安麟,男,1954年8月生,工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工程系,1987年公派赴日留学攻读学位,先后在日本大阪大学和金泽大学学习和任教,1996年归国。

200年4月-2001年3月被聘为日本金泽大学客座教授赴日合作研究一年。

1996年回国以来,曾任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理论系主任、工程机械研究所副所长,机电设计与自动化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微电子装备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1年归国。

1.2研究成果在国外发表论文百余篇,被SCI、EI收录50余篇。

申请专利多项。

编著书籍多部,其中第一作者著作有《现代机械工程最优化设计方法与应用》,《复杂系统的分析与建模》,《现代设计方法》,《智能设计》和《广义机械优化设计》等。

近5年来,承担或完成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市科委重点项目等纵向项目10多项,国企业委托项目多项。

目前研究领域包括:微机械与微电子装备、工程机械、智能和仿生设计、复杂系统的分析与建模、机电一体化健壮性设计等方向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主要学术成绩:(1)将复杂系统的分析与建模的方法应用于机械系统的研究,以突破传统系统解析(自上而下)方法的束缚,提出以自下而上建模,解决非稳定或非均衡系统的复杂机电系统的设计路线,将其应用于实际的工程设计领域;并在国率先开设了《复杂系统的分析与建模》课程、出版了教材。

(2)在机电一体化设计理论研究方面,在国率先提出了健壮结构、机电一体化健壮性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并将其成功地应用于多个设计领域。

(3)在多物理场环境下的微结构设计理论方向,率先提出了微结构拓扑自组织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为微传感器的微器件设计开创了新的途径。

(4)完成了市科委重点项目《多功能贴片机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制》,对微电子制造、封装工艺过程的设备共性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成功研制出贴片机工业样机(WJT-2000),并通过了市科委的成果鉴定,为我国自主开发高速高精度微电子装备具有技术储备以及示性科学价值。

:周奇才性别:男出生年月:1962-04-24职称:教授党政职务: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研究方向:机械电子工程导师类型:博导通讯地址:市安路4800号电子:教育背景:1979-1983西南交通大学机械系起重运输机械本科1998-2002西南交通大学机械设计理论博士工作履历:1983-2000原铁道学院、铁道大学(2000.4与同济大学合并)助教、讲师、副教授2000-至今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流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物流仓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物流与运输学会(CILT)中国分会物流装备委员会主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