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探讨———就四川某高校会计学08级本科为例沈文婷张婉娟(四川自贡四川理工学院643000)摘要:自我国开始实行“专升本”制度以来,我国大学生中通过专升本进入本科院校中的学生数量已达一定规模。
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以四川某高校会计学08级本科专升本班级为例,对专升本学生的共同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工作创新对策:做好专升本学生的适应性教育,提供学业帮助,解决心理问题,做好职业规划。
关键词:专升本思想政治教育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实施通过正规考试从普通专科学校在校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俗称为“专升本”的模式。
[1]这也成为目前高职专科院校学生的就业途径之一。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生不仅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制度,给予了高考失利的学生新的机会。
[5]自高校扩招以来,高校“专升本”学生数量急速增长。
以笔者工作的四川某高校为例,现有的08级会计专业共九个班级,而全部由专升本学生组成的班级就有四个,基本占全专业总人数的一半。
专升本学生在升入本科院校以后,一方面由于不适应本科阶段的生活、学习各方面情况,容易出现一些思想问题;另一方面,很多本科院校并没有专门为“专升本”学生制定培养方案,而是沿袭普通本科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专升本”学生的教育背景和适应程度,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
[4]本文从学生工作的角度,对“专升本”学生的特点予以分析,针对专升本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一、专升本学生特点分析作为已完成专科阶段学习的“专升本”学生,他们在诸多方面都体现出与普通本科学生的特殊性。
第一,专升本学生的适应困难。
专升本学生一般升入本科院校仅呆两年时间,可称为短学制,这就是明显与普通本科学生的区别。
正如笔者与一位专升本学生访谈时,他谈到升本后自己的心路历程:以一名新生的身份进入,但其实已是大学的“老”人。
两年的短学制生活给人的感觉是屁股没坐热就要走了,因此很多专升本人都不能融入或者说是不想融入新的生活。
特殊的身份让他们在心理上很难融入新的学校。
首先是习惯了专科阶段的生活学习状态,一旦发生改变有些人会觉得无所适从,在专科学校养成的坏习惯也难以改变。
其次是在同普通本科学生相比较时,或多或少都会感觉到有些自卑心理。
于是很多人就干脆以“过客”的心理,躲在寂寞的角落完成学业。
第二,三年的专科生活也给专升本学生带来较为成熟的个性和思想状况。
应该说,能够升入本科的学生多为在高职专科学校成绩优秀,比较上进的学生。
他们已经历过专科毕业的阶段,深知就业的不易,也基本了解用人单位对于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往往会更着眼于现实。
很多学生刚升入本科,就忙着考这样那样的证书,有些人还会参加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等等。
这显示出专升本学生比普通本科学生具备更强的忧患意识,其个性和思想趋于成熟,能够理性思考自己的未来去向,对于就业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第三,专升本学生学业上问题繁多。
专升本学生多来自不同高校,生源复杂。
由于其培养环境的不同及个体认知能力的差异,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各异。
[3]同时,专科与本科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的差异导致了专升本学生需要补修一部分的课程。
根据笔者在高校中的了解,会计08级专升本学生在升入本科后,需补修的总学分达到70个,同时还有本学期本应完成的学分,学业压力不言而喻。
第四,专升本学生对学校、班级活动参与热情普遍不高。
这一方面是由于学业上的紧张节奏使他们课余时间急剧减少,另一方面高年级的他们似乎已经对集体活动丧失了兴趣,有更浓厚的个人意识。
这个特点在所有的专升本班级都表现得比较明显。
因而专升本班级也往往呈现出缺乏凝聚力,结构较松散,各行其是的特征。
第五,专升本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不同于普通本科同学的培养模式,使专升本学生更敏感,对自己曾经的专科生身份也存自卑心理,总觉得与普通本科的同学相比要“矮人一等”。
但同时能够升本的学生相对来说都是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较高的,他们往往已在专科院校中形成了一定的心理优势,而升本后原有的心理优势在外部环境影响下荡然无存,这种心理落差是专升本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
[2]二、针对“专升本”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思考(一)做好专升本学生的适应性教育升本后学生进入新环境后有一段适应期,在这个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应适时开展系列主题班会,做好适应性教育。
首先是要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正确地评价自己。
专升本学生可能在基础学科、理论知识上有劣势,但在专业技能上往往有优势,这与高职专科学校定向培养是分不开的。
他们同普通本科生一样,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机会是均等的。
辅导员要引导他们摆正心态,准确定位,重新出发。
其次,要及时解决学生生活上的问题。
高校思政工作人员要多深入学生宿舍,了解他们的生活及思想现状,力所能及地解决实际问题。
多关心专升本学生的生活,只有和学生走近了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二)提供专升本学生的学业帮助许多专升本学生反映最不能适应的还是学业的问题,尤其是在大量的补修课程面前,很少有人不望而却步。
辅导员应帮助专升本学生了解专科阶段和本科阶段的差别,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选课,切勿盲目选课造成有学期课排满,有些学期只有几门课。
[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请教务科相关老师就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给予解答。
鼓励学生多与任课老师交流,使老师能够更充分(下转第141页)(上接第139页)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三)解决专升本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代大学生的很多行为失范其实都是由深层次的心理问题造成的。
专升本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过度自卑、过度自负、逃避心理、浮躁心理等。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且有偶发性,如果不是学生主动暴露,辅导员也不易察觉。
把握重点人头很关键,对于别人眼中的“后进生”辅导员不应歧视,相反要运用赏识教育。
多发掘、多肯定学生的优点和特长。
另外,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来源于家庭原因,应多与学生家长沟通;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于经济原因,辅导员要主动关心,通过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提供帮助。
(四)引导专升本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做好自我规划。
切莫因为已经历过择业的历程,在思想上产生畏惧。
相反,专升本学生要充分利用好自己择业的经验,以升本为契机,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设计多元的人生职业规划,提升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树立远大理想。
[6]同时要做好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切忌好高骛远。
要理性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优势,积极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根据社会对所学专业的需求准确定位。
参考文献:[1]杜小红.对我国“普通专升本”教育20年的回顾与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0).[2]石文惠,宋岩松.“专升本”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5,(6).[3]张海军,韩剑尘.全日制“专升本”学生特点及对辅导员工作的要求[J].文教资料,2010,(8).[4]王莉平.高职专升本未来发展走向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6)[5]孙江.我国专升本问题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6]冯旭平,陈林等.分析“专升本”大学生思想现状,探索思想教育工作原则.中国冶金教育,2007,(4):64-66.作者简介:沈文婷,女,出生年月:1983年11月,籍贯:四川自贡,学历:大学本科,学士工作单位:四川理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是知识的时代,面对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对于现代企业员工都是无形的挑战。
那么,面对知识缺乏就会被企业所淘汰的危机和压力,使员工缓解压力和减少不安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便是主动去了解员工知识需要、掌握技术状况,并且设法提升每一个员工自身的能力。
工会组织通过提供培训等途径提升员工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能力提高了,员工的自信心自然会增强,成就感自然会增加,工作压力就会降低,工作效率相对提高。
5、通过开展鹊桥联谊活动,解决大龄职工的婚恋问题。
由于建筑企业职工长年在野外施工的性质和特点,男职工相对较多,平时接触女职工机会较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大龄青年职工找对象比较困难,因此工会组织可以与当地各大企沟通联系,积极开展鹊桥联谊活动,为本单位大龄青年员工创造机会,解决婚恋问题,稳定情绪,提高工作积极性,从而也有效的缓解精神压力。
四、关于加强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要想进一步加强职工心理健康教育,使职工在工作上生活上长期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我认为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1、切实关心职工利益,充分了解职工的心理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加以合理满足,让职工感受到企业对职工的关心和爱护,这样职工就会从心理上认可企业、亲近企业,从思想上放松自己,从而避免工作心理压力的形成。
2、增强员工荣誉感,坚持业绩用人,对于那些学历低但工作表现突出的员工企业应破格提拔,同时赋予他们更多的工作职责,让他们获得职业上的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职工的企业荣誉感和协作配合精神。
3、坚持以疏导法、群众参与法、民主法,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教育员工把注意力转移到生产经营上来。
让员工与企业同成长、共命运。
4、坚持以鲜活生动的方式记录下一线职工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对项目部的好人好事,先进人物及时进行报道宣传。
激发职工们对企业的关注热情,调动了大家工作积极性。
5、培养员工健康有益的爱好。
爱好是陶冶情操的良好途径,有利于调节人的情绪,使人的精神处于一种自我满足的状态。
如培养员工冷静思维可以组织一些音乐、棋艺、绘画等活动,可以组织开展球类、舞蹈等有助于宣泄心中闷气的活动。
所以,培养员工健康有益的生活爱好是十分必要的。
6、定期召开职工家属座谈会联谊会,我们企业员工心理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家庭,那么协调好家庭内部关系,培养理解、宽容的家庭环境,化解家庭矛盾,对员工的情绪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家庭内部和谐了,员工的心理压力才会降低,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因此我们可以定期组织一线员工的家属,召开联谊会议,坐在一起谈心交流,号召他们给奋战在生产一线的亲人们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关爱。
当前,全国各大企业的职工均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已成为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人性化管理的原则,从职工最关心、最在意的事入手,重视职工心理健康教育,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职工的心理健康状态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企业和谐、稳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