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投资风险分析及解决对策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也迅猛的发展但是在快速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信用、政策、利率汇率等一系列的风险这些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甚至能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必须要采取行动防范和控制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投资风险,解决对策【正文】:一、引言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对利润最大化的追逐以及抗风险能力的提高,商业银行逐渐地脱颖而出。
商业银行的广泛职能,使得它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十分显著,在整个金融体系乃至国民经济中位居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的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为了商业银行更健康、快速的发展,我国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但是,我国金融业的宏观环境发展的还不够成熟,而且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能力不强,法人治理结构和风险内控体系等不够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而且自2001中国加入WTO以来,有大量的外国金融企业和金融衍生工具进入中国,中国的二级银行已经成为大笔外国投资的目标,比如美国花旗银行集团持有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股份,香港恒生银行信托有限公司持有福建兴业银行的股权。
恒生银行信托有限公司是英国汇丰银行控股公司在香港上市的一家单位。
这些对我国的金融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给我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不容乐观。
所以,我们必须加紧调整措施,寻求有效的对策,解决不良贷款比例高居不下的问题,还要化解市场、政策、信用、利率很汇率等风险。
二、商业银行概述(一)商业银行的概念商业银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需要而形成的一种金融组织。
商业银行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资金集散机构,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力居于各国各类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首。
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能向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特殊的金融企业。
盈利是商业银行产生和经营的基本前提,也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在动力。
最初使用“商业银行这个概念,是因为这类银行在发展初期,只承做“商业”短期放贷业务。
放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放款对象一般为商人和进出口贸易商。
人们将这种主要吸收短期存款,发放短期商业贷款为基本业务的银行,称为商业银行。
对商业银行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商业银行是一类特殊的企业形式,它以经营货币这种特殊商品为自身的业务,并以此而获得利润。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存款、放款、办理转账结算为主要业务,以利润为主要目标的银行,也是唯一能吸收、创造和收缩存款货币的金融经营机构。
(二)商业银行的现状1、法律法规格外的支持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发展了巨大的变化。
无论是主观意愿还是客观条件上,商业银行顺理成章地发挥其资金成本、客户资源、运营网络、对外信誉等优势开展投资银行业务。
相应地,监管部门也逐渐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有限度地放松了对商业银行的束缚。
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出台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基金观看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等明确了商业银行开办代理证券业务、衍生产品、基金托管、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
这些都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使得商业银行的发展有了很大的空间。
2.、中间业务大幅发展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责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信息、机构网络、基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不运用或少运用银行的资财,以中间人和代理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代理、担保、租赁及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的费用的经营活动。
有数据显示,由于资本市场上行业信心还没有得到恢复,这导致于此相关的中间业务不能实现大幅的增长,今年的银行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增速明显放缓。
根据国金证券对14家上市银行2009年一季报统计,商业银行实现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长5%,尽管总体上仍然实现了正增长,但在增速方面,与2008年一季度该项收入185%增速相比明显放缓。
但是2010年以来中间业务又大幅增长,2011年工行、建行延续延续上年的势头,分别以1015.5亿元和869.94继续排名前两位。
3、不良贷款比率高居不下资产质量对于判断一个企业的价值、发展能力和偿债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资产质量的好坏,主要表现为资产的帐面价值量与其变现价值量或被进一步利用的潜在价值量之间的差异上。
资产质量分析是指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进行分析了解企业资产质量状况,分析是否存在变现能力受限,如呆滞资产、坏账、抵押、担保等情况。
确定各项资产的的实际获利能力和变现能力。
通过对企业资产质量的分析,能使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状况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歘已成为阻碍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硬伤。
在1999年我国为减轻国有独资企业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分别创立了华融、长城、东方和信达4家资产管理公司,但是我国的不良贷款率还是高居不下。
2011年四季度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显示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4279亿元,其中次级类贷款1725亿元,可疑贷款1883亿元,损失类代理670亿元,四季度不良贷款率为较2010年的1.1%下降0.1个百分点。
4、信用环境较差目前,我国社会信用环境较差,整个社会的守信与失信,履约与违约出现失衡,给各级政府、企业、个人、金融机构的信用关系常常被破坏,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紊知己,同时也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极大的风险。
除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他们有雄厚的资产可以保证信誉,但是我国的中心型商业银行信誉很差,高盛公司的胡祖六曾说过,“民生之类的银行都存在信誉问题,它们需要下大力气恢复信誉,赢回投资者的信任。
”二级银行的坏帐不断增多,加剧了缺乏信誉的状况。
在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式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开发适用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
显然,在金融业日益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度量模型的研究,缩小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
5、银行内控机制不完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不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双严、缺乏自我约束机制,是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之一,由于风险和利益不对称,自我约束激励机制不健全。
对资产损失的管理和承担的责任不明确,使银行缺乏风险责任感和压力感,更缺乏防范信贷资产风险的有效措施,使得信贷资产风险更大。
比如2005年建行吉林分行朝阳支行、铁路支行被诈骗3.2亿元,管理人员涉嫌携800万美元外逃,2005年3月农业银行包头市市府东路分理处、东河支行内部人员与信用社及社会不法分子相勾结,骗取银行高达11498.5万元贷款,还有大连分行营业部的工作人员挪用600万美元用于网上赌球扥案件。
这些案件的连续发生暴露了商业银行在内控方面缺乏责任的约束以及能力上的低能,一位中行内部员工评价说,“类似案件应该还很多,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 还有一个原因是国有银行分支行一把手的权限过大。
掌握人财物等各个方面的权力,用的人也主要是一把手信任的人,很多大案要案,很多都是一把手造成的。
由于分支行权力过于集中,缺少风险部门的监督,因此有章不循问题严重,一些重大项目贷款条件不查实就发放。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认为,真正将商业银行推入被动境地的,实际上还是其内控机制评价不够科学、“防火墙”虚设、内控监督不到位、权力监督真空等等“老毛病”。
6、管理人才匮乏目前,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事态良好,但是不容回避的是其中亦存在诸多令人担忧的现象,如效益下滑、连续数年亏损、不良资产处理不当、不良资产高居不下等问题。
还有有的地方政府处于控股地位,商行的主要管理层次都有政府推荐,所以导致监事会、董事会等都形同虚设,这些现象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商行系统内部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
而且由于商行对员工的普遍待遇比较差,使得大量的人力资源流失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普遍素质低下,对企业信用分析不准确,对生产经营份理,财务核算,市场信息掌握不准,对国家政策,经济形势变化不了解,导致决策失误,造成极在原风险,或由于贷款方式选择不当,人误造成抵押,担保流于形式,贷款对象经营亏损从而形成银行信贷资产风险。
三、投资风险(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即违约风险,主要指借款人到期不到或不愿履行还贷付息协议而使银行遭到损失的可能性,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社会诚信尚未根本好转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依然突出。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银行融资将仍是企业筹措资金的主要方式,银行体系面临的风险将是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构成要素。
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问题,不仅是商业银行作为微观金融主体进行内部管理的自主行为,从全局上看也是防范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导致银行信用体系和支付体系崩溃、引发货币危机、股市暴跌和金融危机的需要。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不良贷款当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一直比较严重。
中国政府在1998年发行特别国债2700亿元,以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从2001年开始出现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余额双下降的局面,从2003年12月,由汇金公司向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注资225亿美元和200亿美元,2005年4月向中国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尽管如此,截止2007年底,全部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高达607%,不良贷款额为12009.9亿元。
(二)、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比如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等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多种风险因素都可以导致市场风险的发生,国家的产业政策的调整或者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变动频繁,均会对商业银行造成不同程度的打击,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此类风险应引起足够重视。
(三)、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的损失或破产的风险。
当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减少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取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盈利水平,极端情况下会导致商业银行出现资不抵债。
如果有大量债权人同时要求兑现债权,商业银行可能面临流动性危机。
1、流动性缺口客观存在流动性缺口率为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一般不应低于-10%。
它是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及其波动性的流动性风险核心指标之一,流动性缺口的计算公式为,流动性缺口率,流动性缺口,未使用不可撤销承诺,到期流动性资产×100%。
缺口为正,表示银行在该期限内到期的资产足够偿还到期的债务,缺口为负,表示银行在该期限内到期的资产无法偿还到期的债务,需要以其他方式筹集资金偿还到期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