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正视与屈光不正

(3)正视与屈光不正


⑴ 轴性远视 发育 有些人在眼的发育过程中,由于内因(遗 传)和外因(环境)的影响使眼球停止发 育,眼轴不能达到正常眼的长度,因而到 成人时仍保持婴幼儿的眼球轴长,而形成 轴性远视眼。
⑵ 曲率性远视 角膜是易于发生曲率变化的部位,如先天性 平角膜,或由外伤或由角膜疾病所致。
⑶ 指数性远视 老年人生理性变化以及糖尿病者在治疗中引 起的病理变化造成的晶体折射率降低。
-1 ~ -2
-2 ~ -3
-3 ~ -4
-4 ~ -5
-5 ~ -6
-6 ~ -7
-7 以 上
1.3
1.9
3.1
4.6
7.8
6.9
5.0
6.6
2.5
5.4
2.8
0.9
1.2
0.7
人眼的发育过程: 人刚出生是一个小眼球,轴长16~18mm,随着 眼球的发育,眼轴逐渐增长,发育成熟时,眼 轴的长度约24mm,比出生约增长6~8mm,角膜 和晶状体的形状逐渐变扁平,发育成熟时,屈 光力与眼轴长度形成一定的光学成像关系。
c.进展:较快,平均每年增长-1.00D或以 上 d.矫正视力:无其它影响视力的眼病也不能 矫正至正常视力 e.并发症:近视性巩膜后葡萄肿、视网膜剥 离、黄斑部出血、视网膜萎缩、黄斑变性、玻 璃体浑浊和晶状体浑浊。
③ 继发性近视: 由眼病或全身病引起的近视 例如: 角膜水肿:角膜变凸 白内障:晶体折射率变大 血糖高:晶体变凸 药物:刺激调节
五、散光眼
1、散光眼的屈光 静态屈光下,平行光不能形成焦点的眼叫做 散光眼。 成像特点:点物不能成点像
注:形成什么图形由散光的类型所决定
2.原因 ⑴ 屈光面各子午线的曲率不一致 ① 角膜(较多)
②晶状体各子午线的曲率不一致(较少)。
⑵ 各屈光面不同光轴 角膜的光轴与晶状体的光轴不一致 原因: 天生晶体位置偏斜 外伤造成晶体位置偏斜。
人眼可能的发育过程: ⑴ 远视 → 远视 ⑵ 远视 → 正视 ⑶ 远视 → 正视 → 近视 ⑷ 正视 → 近视 ⑸ 近视 → 近视
引言
眼在不调节时的屈光状态称为静态屈光, 调节时的屈光状态称为动态屈光。 根据静态屈光下视网膜能否获得清晰的 光学像,将眼的光学状态分成正视(emmetropic) 和非正视(ametropic)。
②. 家族 调查证实,近视眼的发生有一定家族性。 父母亲均为近视,子女患近视的多; 父母亲均无近视,子女患近视的少; 父母一方有近视,子女患近视介于上述两 者之间。
⑵.外部因素(环境) ① 长时间看近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躺着、趴着、走着看书 等不良的用眼卫生习惯等造成眼睫状肌过度 疲劳,产生近视。
① 框架眼镜 特点:有一定的棱镜效果,视网膜像变化大,使 用较为普遍。 ② 隐形眼镜 特点:无棱镜效应,视网膜像变化小,使用不普 遍。
⑵ 激光手术 特点:通过改变角膜的形状来改变眼的屈光力。 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 特点:矫正范围有限,术后可并发角膜雾状浑浊 (haze)和屈光回退。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 特点:矫正范围大,术后预测性好且术后视力恢 复快,不发生角膜雾状浑浊(haze),但有一定 的角膜瓣问题。
⑶ 根据有无调节 ① 真性近视: 符合近视眼定义的近视。 鉴定方法: 阿托品散瞳后验光,近视屈光不正度未降低 或降低的屈光不正度≤0.5D
注:真性近视与假性近视 (如何区别)
假性近视:本身为正视眼或轻度远视 眼,看无穷远处物体时,存在不能自然放松 的调节使焦点落在视网膜前的现象。临床表 现为看远视力差,看近视力好。 鉴别方法: 阿托品散瞳后验光,近视屈光不幕在光束各个位置截得的光斑形状: ① 有一前一后两条线状光斑 统称为焦线。 靠近角膜的那条焦线称为前焦线, 远离角膜的那条焦线为后焦线 前焦线与屈光力最小的主子午线相一致, 后焦线与屈光力最大的主子午线相一致。
特点: a. 病因:遗传为辅,属多因子遗传;环境因 素为主。 b. 屈光不正度范围:-6.00D以下 c. 度数进展:较慢 d.矫正视力:无其它影响视力的眼病可矫正 至正常视力 e.并发症:无明显与近视有关的眼病
② 变性近视: 既有近视又伴有与近视相关的眼病。
特点: a. 病因:遗传因素为主,属常染色体隐 性遗传,先天性,儿童时起病不断加重; 环境因素次之。 b. 屈光不正度范围:-6.00D以上
根据屈光不正度对近视的区分 轻度:屈光不正度 < -3.00D 中度:-3.25D ≤ 屈光不正度 ≤-6.00D 高度:-6.25D ≤ 屈光不正度 ≤-10.00 D 重度:屈光不正度 >-10.00D
8.矫治 ⑴ 眼镜 ① 框架眼镜 ② 隐形眼镜
⑵ ① ② ③ ⑶
手术 角膜 晶体 巩膜 药物
3、近点:最大调节时,视网膜的外界共 轭点叫做眼的调节近点或近点(far point )。——也就是物体一直向眼前推进,直 到看不清的那个点! 4、近点距离:理论上眼物方主点至近点的 距离叫做近点距离,实际测量时往往从 角膜顶点量起。
3.正视眼的远点与近点 正视眼的远点在无限远处,近点在眼前有限 远处。
二、屈光不正的分类
远视 球面屈光不正 屈光不正 散光 近视
三、屈光不正的发生率 1936年,Stromberg统计5000名应征青年的结 果: ① 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尖峰,0~+1.00D占 65% ② -4.00D~+4.00D占98% ③ -4.00D以上占1.1%,+4.00D以上占0.6%
三、正视眼与视力 正视眼只能说明无限远处的物可以在视 网膜上成清晰的像,远视力是否正常还取决 于视网膜的感光功能、视神经的功能和视中 枢的功能是否正常。
多数人视网膜的感光功能、视神经的功能 和视中枢的功能都是正常的,所以正视眼 的远视力也是正常(1.0或更高 )。但视 力的程度(1.0还是2.0)取决视网膜视细 胞的分布的精细程度。
② 内散光(internal astigmatism) : 角膜散光之外的散光叫做内散光。 内散光相对要小,且几乎都是逆规散光。
原因:角膜 后表面 、晶体各子午线屈光力 的不一致 量: 大部分人有平均为0.50D的逆规散光,顺规内 散光是极少见的。
检查:临床上还没有直接检查内散光的仪 器。但可通过测量全散光和角膜散光间接找 到内散光。 内散光 = 全散光-角膜散光
㈡、近视眼 1.屈光 静态屈光下,平行光聚焦在视网膜前的眼叫 做近视眼。
2. 远点 结论:近视眼的远点在眼前有限距离。
3. 近视眼与视力 远点和近点之间的任何目标,均可清晰地成 像在视网膜上,所以对于视网膜、视神经和 视中枢都无问题的眼来说,视力都是正常 的。
4.原因 ⑴. 内部因素(遗传) ①. 种族 日本和中国:发病率高 黑色人种: 发病率低
注: 以上提法只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意义不大, 对于调节能力降低到一定程度的人来说, +0.75D的远视也可能会影响远视力了。
屈光不正
一、屈光状态
静态屈光下,平行光经眼的屈光系统 后,无法在视网膜上成清晰像的眼统称为非 正视(ametropic),也叫做屈光不正或屈 光异常(refractiv error or error of refraction)。
视网膜、视神经和视中枢的功能都正常 的正视眼,近视力正常与否,取决于调节功 能。当调节幅度(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 足够大时,近处的物可以清晰地成像在视网 膜上,视力就正常。
四、正视眼人群的分布 绝对的正视眼人群是非常少的,因此, 视光学中并不把屈光不正度等于零规定为正 视眼的标准值,而是把视力正常,而有轻微 屈光不正者包括在正视范围。 1970,Stromberg 提出: 0~+0.75D 1994,汪芳润提出: 0~+0.75D 1989,顾三都提出: -0.25D~+0.50D
正视与屈光不正
Cook的实验: 对象:1000个新生儿 方法:散瞳验光 结果:远视约占75%
屈光 不正 度 (D) 发 生 率 (%)
近视约占25%
+2 ~ +1
20.5
+8 以 上
+8 ~ +7
+7 ~ +6
+6 ~ +5
+5 ~ +4
+4 ~ +3
12.0
+3 ~ +2
17.6
+1 ~ 0
+0 ~ -1
1890年,janal提出的关系式: At=1.25Ac- 0.50×90 At= 眼的全散光 Ac= 角膜散光
后人(1988)经测量总结的更为精确的janal 规则: At=Ac-0.50×90
⑵ 根据规则性 ① 不规则散光(irregular astigmatism) 屈光面特点:在不同子午线或同一子午线上 的不同部分屈光力不同。
⑶ 折射率 晶状体各区域的折射率不一致 原因:天生(较少),白内障(较多)。
3.分类 ⑴ 根据成因 眼球的全部散光称为全散光(total
astigmatism)
它包括:角膜散光和内散光 全散光可通过主观或客观方法检查。
① 角膜散光(corneal astigmatism) 角膜外表面的散光叫做角膜散光。 绝大多数的角膜都有顺规散光,少量角膜有 逆规散光和斜散光,还有少量角膜无散光。 原因:前表面各子午线屈光力的不一致 检查:可用角膜曲率仪(keratometer)测量。
形成光束特点:所形成的光束形状是无规律 的。
原因: 初期白内障 角膜病:外伤、炎症、溃疡愈合后
② 规则散光: 屈光面:各子午线屈光力分布有一定规律 光束:所形成的光束是有规律的,该光束 称为施特姆(Sturm)光束。 这种散光分布在人群中占大多数,也是可 以利用光学手段解决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