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通史复习专题二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专题二秦汉时期政治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1.背景: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2.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3.具体内容(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改称“皇帝”,将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地位极其尊崇)(2)三公九卿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
九卿是三公以下的许多重要的官员。
图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郡县制:在地方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特别提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受制于中央政府。
4.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西汉1.相权:西汉时期,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汉武帝建立了中朝。
图示西汉内外朝制度2.地方割据:(1)背景: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
以巩固皇权,但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公元前154年,爆发了“七国之乱”。
(2)措施: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
3.监察:①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②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4.选官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1)创立:西汉汉武帝帝时期。
(2)含义:察举制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3)评价: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
要点透析一、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①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集体对皇帝无条件负责。
②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两对基本矛盾。
③专制主义是主要特点,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2)影响①积极: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影响深远。
它不仅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
②消极方面:君主集权专制体制扼杀了政治民主,使人民长期承受繁重的赋税徭役和严厉的思想控制。
秦朝的短命而亡与这一政治制度的弊端有一定的联系。
二、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①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②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
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君主专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集权将继续存在。
当前世界上如美国、中国等都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但都不是君主专制体制。
2.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
②专制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共同点(1)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2)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3)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1.(2014·天津高考)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2.(2014·重庆高考)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
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
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3.(2014·新课标全国卷)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4.(2013北京12题)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 B.秦 C.汉 D.唐5.(2012年海南卷历史,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6.(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2)“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7.(2010·安徽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8.(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9.(2011·海南单科·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10(2013天津高考)(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
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
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5分)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2分)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
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
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
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
(2分)经济一、重农抑商:1.汉高祖:不允许商人购买土地穿丝绸,收取重税2.汉武帝:均属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二、水利工程及工具:1.二牛抬杠式犁耕;耧车(播种工具,提高了播种效率)2.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
修造的目的在于征服岭南的战争需要。
(灵渠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三、手工业1. (西汉)煤作燃料冶铁2.(东汉)水排——鼓风冶铁3.(东汉)烧出青瓷四、城市繁荣1.城市中设专门贸易区2.市坊分开,受政府严格控制3.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职能不明显学以致用1.(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2.(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3.(2011·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4.(2014·天津文综)《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
《诗》《书》所述,要在,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5.(2011·福建文综·15)《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4题)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8作技术始见于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7.(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8.(2013广东13题)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
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9.(2013山东10题)《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