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过关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过关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过关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商朝建立后把天命作为统治的重要依据,并认为天命永固,不可剥夺。

周人灭商号称是“恭行天之罚”,并宣扬“德”是获取天命的依据。

周人的做法()A.揭示了古代社会兴衰规律B.协调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C.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要求D.影响了后世王朝执政思想2.孔子反对贫富过于悬殊,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也抨击过“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食人也”的社会现象。

这反映了先秦儒家()A.对专制体制的不满 B.对社会正义的诉求C.过于理想化的追求 D.不符合统治者需求3.在秦始皇陵西侧一座古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文物全部都是秦时期的器物。

其中金骆驼(如下图)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单体骆驼。

金骆驼属于“双峰驼”造型,工艺精致,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很少见。

下列对金骆驼的历史研究价值最准确的理解是()A.是研究秦代经济、科技、文化最重要的实物史料B.为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依据C.证明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最早交往D.证明张骞出使西域前就已存在多条中西交通道路4.《汉书》记载:(秦朝)“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

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

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

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吏为秩,是为少吏。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

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三老掌教化。

”这说明秦朝()A.建立了严密的地方统治秩序 B.实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C.建立了完整的中央行政体制D.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5.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十三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

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

可见古代中国()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C.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D.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6.下表为东汉时期某农书的记载。

据此可知当时()A.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兴盛 B.政府严格控制手工业发展C.民间纺织业具有一定规模D.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7.汉末以来许多世族聚族而居,形成“坞堡”。

南北朝时北方农民为维持生计大量依附于“坞堡”中,仅关中就有“坞堡”三千多个,这种耕战兼备的生产模式被史家称作“坞壁经济”。

南北朝“坞壁经济”的出现()A.导致了农耕经济的衰落 B.遏制了士族门阀政治的发展C.不利于大一统局面形成 D.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8.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D.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9.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

”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

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这说明()A.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B.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C.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D.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上表是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小姓,是非士族的地主;寒族,是一般的平民;制举,是皇帝临时举行并亲自参与的科举考试)据此可推知,唐代()A.士族阶层拥有科举特权B.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C.家族地位决定着中举率D.国家选才侧重政治素养11.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

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

这表明()A.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B.唐代城市兴起。

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C.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D.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12.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

这反映了()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13.韩愈认为儒家的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柯,柯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还说:“使其道由愈而粗传,遂灭死万万无恨”。

这反映出韩愈( )A.具有继往开来的使命感B.对古代先贤的赞美C.贬低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 D.吸收了道家的本体论14.宋代时,张载力主恢复三代政治,尤以井田、封建和制度复古为主要手段;朱熹在奏议中经常提及要“变科举、均田产、振纲纪、罢和议”。

宋代知识分子的这些主张()A.力图弘扬儒学强化伦理的传统 B.成为解决时代弊政的有力武器C.深化了民本思想中的平等观念 D.对君主权力的合法性提出挑战15.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指出,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化的很多因素……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

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兑换首次成为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材料表明()A.宋代近代经济已相当繁荣B.宋代赋税征收开始以货币为主C.宋代契约关系已具普遍性D.商品经济催生了信用金融发展16.《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

”这反映了宋代() A.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上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A.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C.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D.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18.元世祖时期,政府将北方一些农户为生产互助而自发组成的“锄社”加以推广,并规定:凡民户五十家为一社,社长由“高年晓农事者”担任;一边立本牌,上书某社某人,“社长以时点视劝诫”;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之”。

这说明“锄社”()A.兼具生产和生活的管理职能B.体现了游牧和农耕经济的结合C.冲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是在全国设立的村民自治组织19.元代学者郭居敬辑选了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的启蒙读物,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元曲伦理剧寓教于乐,《晋陶母剪发待宾》褒扬诚信道德、《赵氏孤儿大报仇》赞颂忠良仁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挞伐贪财嗜利。

这反映出元代()A.文学艺术以教化为主要追求 B.儒家伦理走向通俗化普及化C.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 D.儒学地位依赖民间力量维护20.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

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

据此作者认为()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B.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C.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D.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21.时期史实秦汉中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隋唐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宋元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明清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对表中信息解释合理的是()A.古代中外之间交流具有双向性B.古代中外间交流以技术为主导C.海外贸易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D.中国对外交流主要对象是邻国22.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方()A.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 B.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C.小农经济发展较快D.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23.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

”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24.无论是晋代谢氏的家训,还是明清时《朱子格言》处世治家的劝诫,亦或是曾国藩的“八本”“八字”的训导,都不外乎如修身、敬长、勤俭、戒奢、睦里、重教等行为规范,或忠君爱国、孝悌友爱、团结睦邻、奉公守法等约束。

这表明“家训”的主旨是()A.强化血缘纽带,维护宗族特权 B.规范家族行为,追求政治平等C.凝聚家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D.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25.王学(王即王阳明)在明中后期广泛传播,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不仅给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

这表明王学() A.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 B.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C.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 D.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26.“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

湖北公安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

这反映了明代文学()A.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B.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C.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D.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27.明清时期在不少地区出现永佃制,即地主出卖土地之后,仍由旧的佃户耕种交租,不改变耕作权,而佃农相对有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的自由。

当土地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

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反映了()A.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初步分离B.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强化C.赋税征收种类由简单转向繁杂D.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28.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