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摘要:自从彼得·杜拉克首次提出“知识员工”的概念后,企业从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策略。
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能在企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知识和技能的拥有者——知识型员工的表现将成为决定企业效率高低、发展快慢的关键所在。
本文分析了企业中知识型员工激励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激励效果不佳的原因。
通过对微软亚洲公司中知识型员工激励的分析,提出几点激励知识型员工的有效方法。
本文对企业中知识型员工激励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 激励, 员工激励
1研究背景
1.1研究背景
知识经济的到来意味着“脑力产业取代自然资源产业成为主流,创造、运用、组织脑力、自然资源与资本成为新的竞争关系”。
而伴随着知识技术全球化创新的出现,现代企业正面临着一种新的竞争环境——不间断的变革和高度的不确定性,在这种环境下,企业要生存,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要靠高素质、高效率的知识员工队伍。
也就是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创造性的、富于变化的、不可预测的知识型工作将成为新经济的主要工作形式,知识管理能力成为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成为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都要依靠知识的载体——知识员工来实现。
企业只有认识到知识员工的作用,并能够真正采取有效措施,将其价值实现建立在企业价值实现的基础上,企业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顺利发展。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知识员工的管理方面受到了严峻挑战。
企业普遍存在激励手段匮乏、员工跳槽频繁、管理成本上升等现象。
因此,如何管理知识员工,了解他们的需要,激发他们的干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管理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大师德斯勒指出,所有的人力资源活动都有激励的含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就是广义的激励制度。
因此,如何有效的激励知识员工已成为广大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成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也成为了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命题。
1.2研究意义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员工却可发挥出小部分即20%~30%;但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中,员工却可发挥出潜力的80%~90%。
因此,使每位员工始终处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中,是企业追求的理想状态。
我国企业在知识型员工激励中存在问题,本文对知识型员工激励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我国企业在知识型员工激励方面有所帮助。
1.3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知识型员工的特点,企业中知识型员工激励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2文献综述
本文归纳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成果,并且这些理论都将在本文中得以体现。
2.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是最著名的激励理论。
他假设每一个人内部都存在着以下5种需要层次: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社交需要
4.尊重需要
5.自我实现需要
其中生理需要为低层需要,依次增高,自我实现需要为高层需要。
排在前面三那些需要得到满足(相对满足),才能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存在几种需要,但是总有一种占支配地位。
当某一需要得到满足,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有激励作用。
所以,如果要激励某个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你需要知道他现在处在需要层次的那个水平上,然后去满足这些需要以及更高层次的需要。
2.2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赫茨伯格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双因素理论。
他本着这样的信念:个人与工作的关系是一种基本关系,他对工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其成败。
双因素理论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1.成就,2.赏识,3.提升,4.工作本身,5.发展前途。
激励因素能改善职工的积极性,提高生产率。
保健因素:1.公司的政策和制度,2.技术监督,3.与上级之间的人事关系,4.与同级和下级之间的人事关系,5.工资,6.职务保障,7.个人生活,8.工作条件,9.职位。
当存在这些问题时,职工首先感到不满,但解决了问题,只能消除不满,不能使职工变得满意,不能提高生产率。
双因素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基本启示是: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以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
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创造奋发向上的局面,因为只有激励因素才会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感。
3技术路线(研究路径/论文框架)
3.1课题主要内容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知识员工的管理方面受到了严峻挑战。
企业普遍存在激励手段匮乏、员工跳槽频繁、管理成本上升等现象。
因此,如何管理知识员工,了解他们的需要,激发他们的干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管理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分析了企业中知识型员工激励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激励效果不佳的原因。
通过对微软亚洲公司中知识型员工激励的分析,提出几点激励知识型员工的有效方法。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3)研究方法和思路
二、文献综述
(1)知识型员工的概念
(2)知识员工与非知识员工的对比
(3)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4)企业中激励知识型员工的重要性
(5)研究涉及的基本理论
三、企业中知识型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
(1) 员工流动频繁
(2) 绩效难以考核
(3) 自我管理效果不理想
四、激励效果不佳的原因
(1) 重视组织价值,忽视个体需要
(2) 薪酬制度欠合理
(3) 重视激励的短期作用、忽视激励的长期作用
(4)激励政策过于统一化
五、改进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建议
(1) 加强成就激励——满足员工个体需要
(2) 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
(3) 实行股权激励,加强长期激励
(4)实施差异化的激励政策
(5) 加强文化激励——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3.2研究重点和难点
3.2.1研究重点
本文的研究重点为: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财富,“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如何让他们发挥最大的效能,贡献最大的价值,将成为本文研究重点。
3.2.2研究难点
本文的研究难点为:如何激励知识型员工,使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因此,企业的激励必须讲究方法和策略。
只有做到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员工企业归属感,促使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4进度安排
4.1第1周┄第4周
(1)查阅文献资料
(2)结合课题的研究计划,搜集有关数据和资料
(3)做好文献摘要
(4)确定论文题目,列出论文的写作大纲
4.2第5周┄第8周
(1)外文资料的翻译
(2)撰写论文的开题报告初稿
(3)进一步搜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数据和资料
4.3第9周┄第16周
(1)撰写文献综述
(2)修改论文的开题报告
(3)撰写论文初稿
(4)论文预审
4.4第17周┄第21周
(1)修改论文
(2)定稿
(3)打印论文
4.5第21周┄第22周
(1)准备论文答辩
(2)答辩
5参考文献
[1] 李剑. 员工管理. 北京: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6
[2] 孙新波, 樊治平, 秦尔东. 知识员工激励理论与实务.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3] 约翰·鲍尔多尼. 成功源自激励. 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2006
[4] 韩大勇. 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5] 彼得·德鲁克. 下一个社会的管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6] 谌新民.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7] 彦博. 激励员工的艺术.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6
[8] 黄维德. 知识员工的激励.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 弗朗西斯·赫瑞比. 管理知识员工.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10]廖三余. 人力资源管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1] 王伟光, 李继祥. 知识管理: 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社会科学辑刊.2000(1)
[12] Anders Fahlander, Angela Schwartz. 留住隐藏的人才. 商学院期
刊.2008(2/3)
[13] 李东. 知识型企业的管理沟通.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14] 张润彤, 朱晓敏. 知识管理学.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2
[15] 李华伟, 董小英, 左美云. 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 华艺出版社. 2002
[16] 杰克·韦尔奇.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17] 邵建平, 何雁汀. 威胁激励理论及应用.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4
[18] 郑国铎. 企业激励论.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19] 伊恩·梅特兰. 员工激励.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0] 戴尔. 员工激励妙法.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21] 杰夫·史密斯. 管理知识员工并不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