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疳证新世纪教材概论

疳证新世纪教材概论


针灸治疗该病旨在消导,具有一定的疗 效。《内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 伤”。因此在治疗的同时嘱其调节饮食 殊属重要。应做到定时定量,食物选择 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的品种。掌握小儿 的正常饮食规律,随年龄的递增而注意 其数量的供给,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 之效。
小结:《幼幼集成》
“疳之为病皆虚所致,即热者亦虚中之 热,寒者亦虚中之寒,积者亦虚中之积, 故治积不可骤攻,治寒不宜峻温,治热 不可过凉。虽积为疳之母,而治疳必先 去积,然遇极虚者而迅攻之,则积未去 而疳危矣。故壮者先去积而后扶胃气, 衰者先扶胃气而后消之。书曰:壮人无 积,虚则有之。可见虚为积之本,积为 虚之标也。”
疳证
《针灸治疗学》新世纪教材
一、概述
定义:疳证是由多种慢性疾患引 起的一种疾病。临床以面黄肌瘦、 毛发稀疏枯焦、腹部膨隆、精神 痿靡为特征。
概述:疳的含义
① “甘”也,指发病原因:
小儿姿食肥甘,损伤脾胃,积滞中焦。
❖ ② “干”也,指病机和病症:
❖ 病机:气阴耗伤过重 ❖ 病症特点:形体干瘦
检查:面色青黄,腹胀,无明显压痛。 舌质淡红,苔厚腻,脉象弦滑。
诊断:积滞,食伤脾胃型。
治疗:消食导滞,健脾和胃。
取穴:足三里、中脘、天枢。
操作:取1.5寸长毫针,刺入1寸许,行捻转泻 法,留针15分钟,每日1次。6次为1疗程。
患儿经治疗2次后,食欲不振较前好转,大便 已不干。针6次后,饮食基本正常,无便秘。 嘱其每日定时定量饮食,又巩固治疗1疗程后 停针。观其舌苔薄白,脉缓,告之痊愈。至患 儿入小学时随访,身体一直良好,再无厌食现 象出现。
概述:本病特点
起病缓慢,症状复杂,兼证亦多 5岁以下婴儿多见 脾胃虚损为其主要病机
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脾胃虚弱,津 液内耗,皆能成疳。”
现代医学的小儿营养不良,佝偻病,贫 血,结核病等可参照本病治疗。
概述:诊断要点
1、病史:有长期喂养不当及慢性病 史。可有蛔虫史。
2、临床表现:特征性表现(见主 证)。甚至身体生长和智能发育迟 缓。
小结
按语
针灸治疗小儿疳证有一定疗效,因 其他慢性病所致者,如肠寄生虫、 结核病等,应根治其原发病。
提倡母乳喂养,注意饮食定时定量, 婴儿断乳时给予补充营养。
按语
饮食宜定时、定量、纠正不当喂养 方法
补充营养:先稀后干,先素后荤、 先少后多
增加屋外活动时间,增强体质。
3、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蛋白低,免 疫功能低下。
二、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脾胃损伤 脾胃虚损 喂养不当,营养失调 运化失宜 感染虫疾,调理不当
津液耗损,气阴两伤
疳证
脏腑失养,功能紊乱
病因病机三个环节
脾胃虚弱 积滞 气阴两伤
病位
脾胃,日久累及他脏
三、临床表现
主症:精神疲惫,形体赢瘦,面色 萎黄,毛发稀疏干枯。
皮肤针法:
脾俞、胃俞、华佗夹脊穴(胸段)。 从上而下轻叩刺,隔日一次,每次20分钟。
捏脊疗法 鱼际割治法 穴位敷贴法 穴位注射
任守中:积滞医案
《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P151~152
孟某某,男,5岁,1983年9月初诊。 主诉:(代诉)食欲不振近3个月。
病史:患儿素往饮食不知饥饱,食量较 多,近3个月来则渐渐出现厌食,食量明 显较前减少,大便干燥,便时甚难,大 便干如球状。伴有夜睡欠安,多汗。
按语: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脘,积 而不消,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此 病与疳证关系非常密切。积滞乃疳证之前奏, 疳证乃积滞日久、耗伤正气而成,故积滞应及 早治疗,以免转入疳证。此例患儿系由平素饮 食无节,日久损伤脾胃,运化不利,食停中脘 而成积滞。治疗上取足三里以调理脾胃,脾胃 调和则能运化食滞;天枢旨在调理肠胃以通便, 该穴既能止泻又可通便,具有双向的调整作用; 中脘为胃之募穴,用以消滞和中。
操作: 四缝:严格消毒,三棱针点刺,出针后轻轻挤出液 体,并用消毒干棉球擦干。 对婴儿可采取速刺不留针。 重症疳积用灸法。
实验研究资料
针刺四缝后: 1、钡攴:改善胃肠运动功能。 2、改善葡萄糖耐量曲线。 3、增加血红蛋白、血清蛋白、白细胞 吞噬能力 4、增加血清钙、磷。
2、其他疗法
分期:
❖ 疳气:初期 ❖ 疳积:中期 ❖ 干疳:后期
四、治疗:1、基本治疗
治法:健运脾胃,补益气血,消积导滞。
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中脘—(胃募、腑会)和胃理肠来自主穴 足三里——健运脾胃
脾俞 ——健脾益气
四缝——治疗疳疾经验穴。
问题:为何治疗疳证用平补平泻法?
四、治疗:1、基本治疗
加减 疳气----章门、胃俞----健运脾胃 疳积----建里、天枢、三阴交----消积导滞 干疳----肝俞、膈俞----调养气血 虫积---百虫窝、天枢 重症疳积---神阙、气海、肺俞、膏肓、肾俞 食积---下脘、璇玑、腹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