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真菌
实验: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八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第四章第三节——真菌
实验: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一般呈圆形、椭圆形,无性繁殖以芽孢为主,也有少数是裂殖,有些酵母菌能产生囊孢子,有的能形成假菌丝。

酵母菌的菌落似细菌菌落,但较大且厚,多呈白色,少数为红色。

酵母菌在液体中生长可形成菌膜、菌环、沉淀和浑浊。

酵母菌的细菌结构较完善,即有壁、膜、质、核等结构。

酵母菌的细胞形态、繁殖方式和培养特征均为菌种鉴定的依据。

酵母活细胞新陈代谢旺盛,活力强,还原力也强,若无毒的染料进入细胞,既被还原脱色,但死细胞及代谢作用缓慢的老弱细胞无此还原力。

美兰是无毒染料,且能被活细胞还原成无色,故可用来区别细胞的死活。

霉菌是一些小型丝状真菌、单细胞(根霉、毛霉)或多细胞(曲霉、青霉),其细胞结构与酵母类似,同属真核细胞。

霉菌形态较复杂,个体较大,具有分枝的菌丝体和分化的繁殖器官。

其菌丝分为气生菌丝与营养菌丝(菌丝比放线菌粗得多)观察时请注意菌丝是否具有横膈膜、有无假根、无性繁殖时形成何种孢子,孢子着生方式以及孢子头的构造等,以区别各种不同霉菌的形态。

霉菌菌落由分枝状菌丝组成,较疏松,呈毛状、棉絮状、绒毛状或毡状。

由于不同霉菌形成的孢子均有不同颜色、构造、性状,故菌落表面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和色泽特征。

菌丝一般呈白色或灰白色,菌落中心的菌丝较老,先产生孢子,故常形成同心圆。

教材分析:
《酵母菌和霉菌》实验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真菌”教学单元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对于帮助学生把这些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1、八年级同学对生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实验探究积极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性探究学习,敢于大胆质疑。

2、八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对酵母菌和霉菌的
认识比较抽象。

学生相应的知识铺垫不够,动手能力较弱,而且酵母菌和霉菌在生活中有所涉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真菌。

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

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

学法、教法分析:
依据以上分析,本课我准备采用谈话法、讲解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讨论法来组织教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及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了解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二、重点、难点
1.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因为:
(1)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让学生与所学过的植物细胞结构、细菌细胞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异同。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2)通过学习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活特点,有利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懂得研究微生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用其利,避其害。

了解真菌在经济上所蕴藏的潜在价值是巨大而多样的。

2.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酵母菌既是异养(腐生)厌氧型真菌,又是异养需氧型真菌,由于初一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教师要讲清酵母菌获得能量的方式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准备
教学具六组:酵母菌培养液,培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显微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吸管,镊子,稀释的碘液,吸水纸,放大镜,
纱布。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①由教师介绍青霉和曲霉的简易培养方法。

布置学生在课前2~3天用橘子或陈旧的馒头培养青霉或曲霉。

②教师需要做的课前准备:要利用二次接种的方法培养较纯净的青霉或曲霉。

另外在课前2~3天,制备好青霉或曲霉的培养装片。

具体操作方法详见教参。

2.讲述霉菌的形态结构时,运用讲述与实验结合的方法。

把教材中的课后实验课融入在讲课的过程中,采用边观察、边讲解、边讨论的方式。

具体方法如下:
3.(1)首先进行实验观察:
①取一块长有青霉的橘皮或长有曲霉的馒头,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如果没有放大镜也可以用老花镜代替)观察青霉或曲霉的形态和颜色;②有条件的学校可指导学生制作橘皮培养出的是青霉装片,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

注意以下问题:取材要用解剖针挑取少量,要从颜色很浅的绿色部分取材做装片,这样既能看到无色的分枝菌丝,又能观察到菌丝顶端的绿色孢子。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③教师用课前制备好的青霉或曲霉的培养装片做好示范镜,让学生观察。

(2)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描述青霉或曲霉的形态和颜色。

告诉学生在镜下观察到大量绿色成串的青霉的孢子,曲霉的孢子常见的是是黑、黄和橙红色,无色的部分是菌丝。

然后教师进行青霉和曲霉形态结构的讲解。

指出青霉和曲霉呈现出的不同颜色是孢子的颜色,而它们的菌丝是无色的。

青霉和曲霉的菌体是由许多菌丝组成的,分为直立菌丝和营养菌丝。

由于上有横隔,是多细胞个体。

但不是所有霉菌都是多细胞个体。

青霉和曲霉的每个细胞中都有细胞核是真核生物。

另外参照书中插图让学生比较青霉与曲霉分生孢子梗的区别,找出青霉孢子便顶端无膨大,曲霉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成为球状。

(3)关于青霉与曲霉营养方式的讲述,要强调由于青霉和曲霉
菌丝体中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吸收现成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所以为异养生物。

(4)在讲述青霉和曲霉的生殖方式时,让学生从孢子梗的形态及孢子的颜色上分辨青霉和曲霉,指出它们是靠孢子生殖的,这种孢子可在空气中传播,每个孢子落到适宜的环境中,都可以发育成新个体。

在温暖潮湿的季节里衣物有时会发霉,正是霉菌孢子大量繁殖的结果。

(5)讲述青霉、曲霉与人类的关系时,可先组织学生讨论青霉和曲霉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地方是什么,而后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要着重指出:曲霉是发酵工业及食品加工方面的重要菌种。

2000年以前我国就已利用曲霉制酱,也是我国民间用以酿酒、制醋曲,制某些副食品的重要菌种。

例如我国生产的腐乳有白腐乳、青腐乳和红腐乳之分,当你看到红腐乳时不要以为染了化学颜料,其实它是红曲霉分泌的红曲加工而成,由于人们选用了不同工艺,因而使腐乳各具特色。

青霉除了用于提取青霉素外,还用于制造有机酸、葡萄糖氧化酶和淀粉酶等。

(6)讲完课后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检测,及时反馈,并请学生回答“动动脑”中提出的问题,而后指导学生看课外读物“青霉素的来历”。

五、教学反思:
我通过讲解、分析、示范,让学生们知道实验的操作要领和步骤,学生们按要求去做,知道真菌的繁殖过程,真菌中的酵母菌、霉菌的结构、形状,两者的区别,总结出霉菌、酵母菌等细胞中都有细胞核,是完整的细胞结构,他们是真核生物,实验室座位有限,学生人数比较多,在操作过程中有些学生不能全部参与,最后利用教学视频让学生观看实验操作,尽最大能力上好本节课。

附实验报告单(下页):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姓名------- 时间 -------
目的要求:
认识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
材料用具:
酵母菌培养液,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吸管,镊子,显微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放大镜,稀释的碘液,吸水纸。

方法步骤:
1、观察酵母菌
(1)、取一滴酵母菌培养液,滴在载玻片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就能看到一个个()的细胞,细胞中有明显的(),这就是酵母菌。

(2)、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对酵母菌染色,在显微镜下能看到酵母菌细胞中染上颜色的
()和()。

有的细胞上长出大小不一的突起,这是酵母菌在进行
()。

2、观察青霉
(1)、从培养皿中取出一块长有青霉的橘子皮,垫上白纸,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一条条直立生长的
(),这就是青霉的(),菌丝的顶端长有成串的()的孢子。

(2)、用解剖针挑取少许长有孢子的菌丝,制成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注意观察直立菌丝的颜色是(),直立菌丝的顶端有()的结构。

实验记录:
1、绘图:画出酵母菌细胞的镜像图
2、酵母菌细胞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酵母菌细胞结构有什么特点?
3、青霉孢子的颜色和着生状态有什么特点?
分析与结论:
1、酵母菌细胞和青霉的细胞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点?
2、真菌的主要特征
合作与交流:
将你画的酵母菌细胞的结构图与其他同学画的进行比较,谈谈你对这次实验的心得与体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