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_碳复合材料概述
专题综述
C o m p re h e n s iv e R e v ie w
碳/碳复合材料概述
张慧茹 (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上海 200072)
摘 要:介绍了 C/C 复合材料的两种致密化工艺:化学气相法,液相浸渍-碳化法及二者复合致密化。
重点介绍了 C/C 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技术:内部抗氧化,抗氧化涂层。针对 C/C 复合材料的两大应用领
(2) 功能活性层。为了保证 C/C 复合材料在高 温下能长期使用,在抗氧化涂层的氧阻隔层下还要 有一层功能活性层,其作用是,当氧阻挡层产生裂 纹 时 ,能 够 对 裂 纹 起 到 封 填 作 用 。 B2O3 在 600 ~ 1 100 ℃下具有很好的流动性,能够有效地起到封 填作用,但 B2O3 在 1 100 ℃时有很强的挥发性,使
域:火箭喉衬材料和刹车材料,简述了通过 C/C-Cu 和 C/C-难熔金属碳化物的制备进一步提高 C/C 复合
材料的耐烧蚀性能以及 C/C 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关键词:C/C 复合材料;致密化;抗氧化;耐烧蚀;摩擦磨损
中图分类号:TQ3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054 (2011) 01-0001-07
专题综述
C o m p re h e n s iv e R e v ie w
高浸渍剂的性能不仅能提高 C/C 复合材料的生产效 率,降低其成本,也可提高 C/C 复合材料的各种性 能。
2 C/C 复合材料的抗氧化处理
碳纤维在空气中,于 360 ℃开始氧化,石墨纤 维要略好于碳纤维,其开始氧化的温度为 420 ℃, C/C 复合材料的氧化温度为 450 ℃左右。C/C 复合 材料在高温氧化性气氛下极易氧化,并且氧化速率 随着温度的升高迅速增大,若无抗氧化措施,在高 温氧化环境中长时间使用 C/C 复合材料必将引起灾 难性后果。因此,C/C 复合材料的抗氧化处理已成 为其制备工艺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5-14]。从抗氧 化技术的途径上看,可分为内部抗氧化技术和抗氧 化涂层技术。 2.1 内部抗氧化技术
液相浸渍法中浸渍剂的组成和结构十分重要, 它不仅影响致密化效率,而且也影响制品的机械性 能和物理性能。提高浸渍剂碳化收率,降低浸渍剂 的黏度一直是液相浸渍法制备 C/C 复合材料所要解 决的重点课题之一。浸渍剂的高黏度和低碳化收率 是目前 C/C 复合材料成本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
2 合成纤维 SFC 2011 No.1
渍法那样在再碳化时产生收缩,因而这种方法的物 理机械性能比较好。但在 CVD 过程中,如果碳在 坯体表面沉积就会阻止气体向内部孔的扩散。对于 表面沉积的碳应用机械的方法除去,再进行新一轮 沉积。对于厚制品,CVD 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而且这种方法的周期也很长。 1.1.1 化学气相沉积法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简称 CVD)
好。CVI 工艺主要采用降低反应物的热分解速度, 使反应物能更充分扩散和渗透到坯体的细小的空隙 中,从而实现减少空隙大小和数量的目的。CVI 法 工艺周期相对 CVD 要更长,这使其制品的成本高 于 CVD 制品。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等温 CVI 法 (ICV)I ,具 有不损伤纤维、基体碳纯度高、工艺设备简单、可 对多个形状复杂预制体同时致密化等特点,是工业 生产 C/C 复合材料的主要工艺手段。ICVI 工艺致 密化过程极其复杂,沉积反应发生在多孔预制体的 内表面,存在气相热解、表面沉积反应和气体扩散 过程;受温度、压力、预制体空隙结构、气体的种 类及滞留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沉积反应和气体 扩散之间的矛盾,“气体扩散”是致密化过程的主 要控制步骤。为了缓解气体扩散和沉积反应之间的 矛盾,通常不得不采用较低的温度特别是较低的压 力,以降低致密化速度和提高气体扩散系数,其结 果导致致密化周期特别长。工业上通常需要 600~ 2 000 h,前驱气体的利用率仅为 1 %~2 %,这是 C/C 复合材料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CVD 工艺是最早采用的一种 C/C 复合材料致 密化工艺方法,它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它是利用 烃类如:甲烷、丙烷、苯、丙烯、乙醇及其它低相 对分子质量的碳氢化合物,在高温下热解产生碳沉 积在预成型体孔内,从而达到致密效果。其反应如 下:
800~ 200 ℃ CH4 (g) ────→C (S) +2H2 (g) 沉积的碳直接在碳纤维表面及丝束之间的空 隙中,而且这种碳一般易石墨化,与碳纤维之间的 物理相容性好,因此制备的 C/C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 能较好。一般认为化学气相沉积要经过以下几个步 骤: (1) 反应气体在压力的作用下进入沉积炉内; (2) 反应气体以层流形式在预成型体内沿增强材料 的边界进行扩散; (3) 反应气体在增强体表面被 吸附; (4) 被增强体表面吸附的反应气体发生裂 解反应,产生固体的碳和分解气体; (5) 被增强 体吸附的分解气体分解吸附; (6) 分解产生的气 体沿边界层扩散; (7) 产生分解气体被排出反应 器。 一直以来,CVD 工艺不断发展,包括有很多 种方法,如等温 CVD 法、压力梯度 CVD 法、温度 梯度 CVD 法、脉冲 CVD 法和等离子增强 CVD 法。 1.1.2 化学气相渗透法 (Chemical Vapor Impregna- tion,简称 CVI) CVI 工艺与 CVD 工艺的原理相似,同样采用 甲烷、丙烷、苯、丙烯、乙醇及其它低相对分子质 量的碳氢化合物作为碳源,在高温下热解产生碳沉 积在预成型体孔内,最终获得 C/C 复合材料。 与 CVD 不同之处是,CVI 工艺可将气相反应 物分解产生的碳沉积在预成型体内更为细小的空隙 中,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空隙的大小和数量,制备的 C/C 材料的致密化程度更高,材料的力学性能也更
图 1 C/C 复合材料工艺流程图
1.1 化学气相法 化学气相法 (CVD 或 CV)I 是直接在坯体孔
内沉积碳,以达到填孔和增密的目的。沉碳易石墨 化,且与纤维之间的物理兼容性好,而且不会像浸
合成纤维 SFC 2011 No.1 1
专题综述
C o m p re h e n s iv e R e v ie w
一般来说,内部抗氧化方法,只能解决 1000 ℃ 以下的 C/C 复合材料的氧化防护问题,更高温度的 抗氧化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与其它抗氧化技术相结 合。高温长寿命防氧化必须依赖涂层技术,尤其是 1 700~1 800 ℃下长期防氧化问题还有待于解决。 2.2 抗氧化涂层 2.2.1 抗氧化涂层的基本要求
为提高 CVI 的浸渗效率,近年来各国科学家 们在传统 CVI 的改进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获得了显著的成就,如:强制流动热梯度 CVI 法 (FCV)I 、感应加热热梯度 CVI 法、等离子体增强 等温或热梯度低压 CVI 法、限域变温压差 CVI 法 (LCV)I 和液相气化 CVI 法 (CLV)I 。 1.2 液相浸渍法-碳化法
C/C 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的影响因素如图 2 所 示。C/C 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涂层须满足以下基本要 求: (1) 抗氧化涂层的氧化渗透率要低,能够有
效阻止氧的侵入; (2) 抗氧化涂层要能减少碳向 外扩散,这点对含有氧化物的涂层尤为重要,因为 氧化物易被 C 还原; (3) 涂层与基体碳之间要能 良好结合,形成较高的结合强度,对多层涂层来 说,各层之间也要有良好的结合强度,以免分层或 脱落; (4) 涂层与基体、涂层的各层之间的热膨 胀系数要尽可能接近,避免在较大的热应力作用下 涂层出现裂纹或剥落; (5) 涂层要能承受一定的 压力、冲击力并且耐腐蚀,以保证 C/C 复合材料的 使用性能; (6) 涂层与基体涂层之间在高温下不 能相互反应,或发生高温分解; (7) 涂层材言设备比较简单,而且这 种方法适用性也比较广泛,所以液相浸渍法是制备 C/C 复合材料的一个重要方法。它是将碳纤维制成 的预成型体浸入液态的浸渍剂中,通过加压使浸渍 剂充分渗入到预成型体的空隙中,再通过固化、碳 化、石墨化等一系列过程的循环,最终得到 C/C 复 合材料。它的缺点是要经过反复多次浸渍、碳化的 循环才能达到密度要求。
内部抗氧化技术是从两方面来解决 C/C 复合材 料的抗氧化问题。
(1) 改进纤维的抗氧化问题。纤维抗氧化性能 的提高手段有两种,一是提高纤维的石墨化度,从 而提高纤维的抗氧化性;另一种方法是在纤维的表 面进行涂层,使纤维得到保护。
(2) 提高 C/C 材料基体的抗氧化性。可以通过 加入氧化抑制剂的方法来提高 C/C 材料基体的抗氧 化性,如加入含磷化合物等,通过磷与氧的作用, 使氧失去氧化活性,从而达到抗氧化的目的,但效 果并不理想。另外一种方法是在基体中加入抗氧化 组分,如重金属、陶瓷等可以提高 C/C 复合材料的 抗氧化性;还可以在基体中加入有机硅、有机钛 等,使基体 C 被 SiC 和 TiC 取代,也可达到抗氧化 的目的。
型,C/C 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主要有两种方法 [1-4]:化 学气相法 (CVD 或 CV)I 和液相浸渍-碳化法。前 者是以有机低分子气体为前驱体,后者是以热塑性 树脂 (石油沥青、煤沥青、中间相沥青) 或热固性 树脂 (呋喃、糠醛、酚醛树脂) 为基体前驱体,这 些原料在高温下发生一系列复杂化学变化而转化为 基体碳。为了得到更好的致密化效果,通常将化学 气相法和液相浸渍-碳化法进行复合致密化,得到 具有理想密度的 C/C 复合材料。C/C 复合材料工艺 流程图如图 1 所示。
1 C/C 复合材料的致密化工艺
密度是 C/C 复合材料的一个重要指标,只有达 到一定密度的 C/C 复合材料才能具有良好的力学性 能。这就需对 C/C 复合材料进行致密化处理。根据 C/C 复合材料致密化工艺所采用的基体前驱体类
收稿日期:2010-09-15 修回日期:2010-10-21 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 s30107),上海 大学创新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张慧茹,高级工程师,从事复合材料、功能材料、功能 纺织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