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传播学中文化 适应研究的路径与问题

跨文化传播学中文化 适应研究的路径与问题


性和与其他文化群体交往的倾向性, 区分出四种 同化 不同 的 文 化 适 应 策 略: 整 合 ( integration ) , ( assimilation) , 分离 ( separation ) , 和边缘化 ( mar④ ginalization) 。 在 贝 利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布尔里等 ( Bourhis etc. , 1997 ) 提出了交互式文化适应模式 ( the Interactive Acculturation Model ) , 他们认为文 双方文化适应取向共 化适应是国家政策影响下, 同作用的结果。东道国主流群体与少数裔的文化 适应策略并不总是一致的, 当他们抱有相同的文 ⑤ , 化适应取向时 相互关系最为和谐。 近年来, 纳瓦斯等提出了 ( Navas etc. ,2005 ) “相对文化适应扩展模型” RAEM ( Relative Acculturation Extended Model) , 他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 文化领域, 存在不同的态度与策略, 应区分文化的 “硬核” ( 如价值观、 社会家庭规范、 荣誉观、 两性 ( 如工作或消费理念等 ) , 关系等) 和“外围 ” 在他 文化适应是切合实际的一种选择 , 个体可 们那里, 而在另一些领域 能在一些领域采取分离的策略,
( enculturation) 是第一文化获得的过程, 那么文化 适应( acculturation) 则是与他文化的融合过程, 是 相互改变的过程。 认识到文化 文化间相互影响、 内部和文化间发生的变化为跨文化对话开辟了可 能性。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我们与他者 如何交流, 而文化适应则探究我们在与他者的交 ( change ) 以及这些变化的 流中所发生的“变化 ” 前因和后果。变化是其中的关键词, 它既是过程
⑥ 采取同化等不同的适应策略。
心理学家们逐渐构建了该领域文化适应研究 的框架, 确立了研究的对象、 维度和影响因素。 山 姆和贝利( Sam & Berry,2006 ) 合著的《剑桥文化 适应心理学手册》 的出版标志着文化适应心理学 ( acculturation psychology ) 学 术 和 专 业 方 向 的 确 立。他们把文化适应研究的对象分为两类: 一类 是定 居 者 ( sedentary ) , 包 括 种 族 文 化 群 体 ( ethnocultural groups ) 和 土 著 民 族 ( indigenous peoples) ; 另一类是移居者 ( migrant ) , 包括长期移居 者( 如移民和难民) 和短期移居者 ( 旅居者和寻求 庇护者) 。旅居者又 ( sojourners ) 包括跨国商务和 技术人士、 军事人员、 外交人员以及留学生和旅游 ⑦ — —移 者等。 但在实际研究中, 他们更关注后者— 居者( migrant) , 而忽略了非西方世界的土著居民 和种族文化群体。 心理学层面的文化适应研究主要关注个人层 面的变化, 即在文化接触之后个体在情感 ( affective) 、 行为 ( behavioral ) 和认知上 ( cognitive ) 的变 , 化 它们被称为文化适应研究的 ABC 。 贝利 ( Berry, 2006 ) 则把这些变化总结为行为上的转变、 文 化适应压力( acculturative stress ) 以及精神病理状 81
① 如果说文化濡化 ” 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
也是结果, 其复杂性成为了文化适应研究的原动 力。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 国家间、 民族间的政 、 、 , 治 经济 文化交往日益密切 人口的全球流动正 在加速, 人们的跨文化交往日益频繁。 除了跨国 的人口迁移, 随着急速推进的现代化、 工业化和城 市化进程, 在各社会内部不同种族和文化群体等 亚文化间的流动迁徙也日益频繁。在与异文化的 接触、 碰撞中, 跨文化交往者或群体为了适应社会 环境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导致诸如个 体情绪的焦虑、 文化身份的混乱、 文化信仰的阙 失、 价值判断的失据等文化不适应, 继而在群体和 社会文化层面产生一系列影响。 于是, 文化适应研究成为了跨文化传播学研 究中最引人瞩目的理论景观之一。该领域最著名 《国际跨文化交往杂志》 ( International Jour的期刊 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从 2001 年至 2011 年 间所刊发的 599 篇文章语学院副教授 、 博士 武汉 430072
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博导
一、 引言 随着全球信息传播技术的突飞猛进, 人类社 会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使得跨文化传播成为了历 史巨轮的轴心, 于是文化间的互动扮演了引导、 批 判、 甚至 抗 拒 人 类 社 会 变 迁 的 角 色。 文 化 适 应 ( acculturation) 是文化变迁的主要形式之一, 它指 “由个体组成, 且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 发生持续的、 直接的文化接触, 导致一方或双方原
⑩ 批评。
三、 文化适应研究的传播学路径 心理学研究者们发现、 诊断出个体在文化适 应过程中承受的压力并试图找出这些心理变化的 前因和后果, 然而文化适应问题仅仅停留在个体 层面是难以解决的, 于是传播学者们从另一个角 试图从传播互动关系中找到对策。 度开出了药方, 因为文化适应是二次的社会化过程, 而传播是社 会生活的基本形式。 个体在这一过程中的认知、 情感、 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变化与他们的人际社会 交往息息相关, 而传播是人际关系赖以成立和发 文化适应就是个体 展的机制。从这个角度来看, 进入不熟悉的异文化环境, 跟当地社会的个人、 群 体或者组织互动的过程, 是他们的身份和认同重 新调整、 定位的过程, 也是他们传播网络重新建构 的过程。于是传播者们开辟了另一条研究文化适 应现象的路径, 通过研究移居者和东道国文化之
和客居社会的影响 ) 和个体变量 ( 适应前的影响 因素, 适应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如图 1 ) 所有这 进而 些因素影响了个体的认知和对问题的评估,
图1
心理学层面文化适应研究的框架
心理学者认为人类有着相同的心理过程和能 , 力 他们想探求人类的心理共性, 并试图在不同文 。 化的语境下来比较人类行为 一直以来, 心理学 领域的文化适应研究崇尚科学主义的、 实证主义 的研究方法。但是, 影响文化适应过程的变量很 多, 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 任何交互作用或变量都 这使得量化研究的 可能影响和制约最后的结果, 验证过程变得非常复杂。而且心理学领域的文化 适应研究一直被测量问题所困扰, 大量新的量表 层出不穷, 设计方案不一。另外, 文化适应量表必 需考察文化, 但是文化如何被测量, 是否存在普遍 适用的社会文化适应量表都是问题 。文化适应心 理学运用的量化比较的方法受到一些学者的质 疑, 他们认为不存在普遍的文化适应过程 , 文化适 应状况在政治、 经济、 文化的他者化作用下非常脆 , 弱 所以他们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提出了尖锐的
82
跨文化传播学中文化适应研究的路径与问题
间的交流和传播为文化适应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 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以“实用 ” 为导向的学 科, 其奠基者爱德华·霍尔是文化人类学博士, 他 的贡献在于把文化的概念从人类学宏观分析的角 并 度转移到对文化表征的微观分析和比较上来 , 将文化的概念延伸到传播领域, 这个延伸使得跨 文化传播学与人类学分家并转向了量化为主的研 因为在霍尔那里文化是由文化元素 、 集合 究方法, 与模式构成的层级系统, 可以成为被分析的变量 、 并通过培训 学习掌握来促进跨文化交流。 古迪 昆斯特和金洋咏 ( William B. Gudykunst & Young “文化学习 ” Yun Kim) 沿袭了霍尔的 的理路, 他们 试图通过有效的传播来学习新文化以应对文化适 应压力所带来的文化休克问题。 古迪昆斯特和金洋咏复活和拓展了社会学家 “陌生人 ” 西美尔的 概念, 在他们那里, 陌生人的 它是指进入一个相对未知和不熟 概念变得宽泛, 他来自不同的群体, 为系统内的人所 悉环境的人, 不了解。那么, 所有的跨文化交流者都是“陌生 , 都会遭遇文化适应的问题。 但实际研究中 人” 上他们所侧重考查的是跨国移居者 ( 移民和旅居 者等等) , 这也成为了跨文化传播学研究的重点 对象。他们把跨文化传播看作是与陌生人交际的 过程, 在新的环境中旅居者和移民与他者进行交 流学会去适应, 其融合程度依赖于与东道国文化 社会的互动, 个人文化适应的状况取决于与东道 国社会成员交流的数量和特性。 1988 年, 古迪昆斯特和海默尔 ( Gudykunst & Hammer) 提出适应的焦虑与不确定性管理理 论 ( Anxiety / uncertainty Management Theory of Adjust瑡 他们认为旅居者 ( sojourners) 就是进入新 瑏 ment) 。 文化环境的陌生人。当他对不了解东道国国民的
跨文化传播学中文化 适应研究的路径与问题
李加莉
摘 要


文化适应研究是当今国外跨文化传播学界最关注的主题之一 。它在心理学、 传播学和人类学等
形成了引人瞩目的理论景观 。另一方面, 由于不同学科关注的重点不一 , 研究和分析的方法各 不同层面展开, 异, 文化适应理论体系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象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 反思不同层面文化适应研究的理路 , 探求 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知识体系 , 不同学科间文化适应研究的联系与分歧 。本文认为惟有广阔的视野 、 才能使跨文化传播领域的文化适应研究更有生命力 。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文化适应; 变化 G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8263 ( 2012 ) 09 - 0080 - 08 武汉 430072 ; 单波, 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 , 中图分类号 作者简介
南京社会科学
⑧ 文化适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包 况的产生。 群体适应经历 括了群体变量 ( 出身社会的影响,
2012 年第 9 期
影响了他们心理上的文化适应以及他们长期的适 ⑨ 心理学者在世界范围内对具有异质文 应状况。 化的地区和种族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文化适 应在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得到了蓬勃的发 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