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钢材的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2)
钢材的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2)
原始晶粒越大,临界曲线向增大压下率方向 移动; Nb、V、Ti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抑制再结晶, 临界曲线向增大压下率方向移动;
热变形后在静态再结晶区所得到的再结晶 晶粒尺寸随变形量的增大而细化,而受变 形温度的影响较小;在动态再结晶区所得 到的再结晶晶粒尺寸主要受温度影响,受 变形量的影响较小。
§2.2 热变形间隙时间内A再结晶行为
§2.3 动态再结晶的控制
一、动态再结晶发生的条件
用Z因子(温度补偿变形速率因子)来讨论动态 . 再结晶的条件:Z=εexp(Q/RT)=Aσn Z一定时,ε↑,材料组织发生动态回复→部分动态 再结晶→完全动态再结晶; ε一定时,Z ↑,材料组织发生完全动态再结晶→ 部分动态再结晶→动态回复; 临界值Zc:ε一定时,Z值大于该值时得不到动态 再结晶组织,Zc随着ε而变化,ε越大,则Zc值越 大。
热加工的静态再结晶是在变形后发生的,是利 用热加工的余热进行的,它与冷加工再结晶的 区别是不需要重新加热。
一、静态再结晶的形核机
再结晶晶核由亚晶成长机构和已有晶界的局部 变形诱发迁移凸出形核产生; 形核部位优先在三叉晶界,其次是晶界; 再结晶的驱动力是储存能,以缺陷伴生的能量 方式存在 .
动态再结晶能否发生,由Z和ε决定。
§2.3 动态再结晶的控制
§2.3 动态再结晶的控制
Z参数越小(即 T越高),越容 易发生动态再结 晶,再结晶的临 界变形量越小; Z一定时,初始 晶粒尺寸D0越 小,越能在较低 的ε下发生动态 再结晶。
§2.3 动态再结晶的控制
二、动态再结晶的组织特点
平均晶粒尺寸D只由加工条件 . Z (T,ε)来决定
第一阶段:当塑性变形较小时,随着变形 量的增加,变形抗力增加,直到最大值。
金属发生塑性变形,位错密度不断增加,发 生加工硬化; 高温变形,位错发生交滑移和攀移,部分位 错消失,部分重新排列,即发生动态回复和 动态多边形化,造成材料软化; 位错增殖速度与变形量无关,而位错消失速 度则与位错密度成正比,位错密度增加,则 位错消失速度增加,材料软化速度加大,故 加工硬化速度减弱。
§2.1 热变形过程中的A再结晶行为
第二阶段:发生动态再结晶(金属变形过 程中,随变形量的增加,金属内部发生的 一种再结晶行为),材料的变形抗力很快 下降,直到一轮动态再结晶结束,软化与 加工硬化达到平衡,变形抗力不再下降。
动态再结晶临界变形量εc:发生动态再结晶 所必需的最低变形量,大小与钢的奥氏体成 分和变形条件(变形温度和速度)有关。 εc≈0.83εp ( εp-峰值应力应变量)
§2.4 静态再结晶的控制
在Ⅰ区给以一个合适的压下量,就不会产 生巨大晶粒,全部晶粒都是未再结晶晶粒, 它随着轧制道次的增加(总变形量),晶 粒拉长,晶内形变带逐渐增加并逐渐均匀。 晶粒的拉长程度和形变带的增加程度与在 Ⅰ区中的总变形量成正比,而与道次变形 量关系不大。
§2.4 静态再结晶的控制
.
§2.1 热变形过程中的A再结晶行为
第三阶段 应力达到稳定值,不随变形量的增加而 变化,这时发生连续动态再结晶; εc < εr εr-由动态再结晶核心形成到全部完成 一轮再结晶所需要的变形量。 应力随变形量的增加而呈波浪形变化, 这是发生间断动态再结晶。 εc >εr
§2.1 热变形过程中的A再结晶行为
原始晶粒大小的影响 原始晶粒越细,储存能越多,G/N减小, 再结晶后晶粒越细,但影响力逐渐变小。 微合金元素的影响 微合金元素以化合物形式析出,使G/N减 小,细化晶粒;但由于微合金元素有很强 的抑制A再结晶的作用,因而和不含微合 金元素的钢相比,在同样的变形条件下, 含有微合金元素会阻碍再结晶的进行。
工艺条件(ε、T和ε)影响储存能; 内在因素(化学成分和冶金状态)影响储存能。
§2.4 静态再结晶的控制
§2.4 静态再结晶的控制
二、静态再结晶的临界变形量
静态再结晶的临界变形量(εs):在一定温度和一 定速率下热变形后,金属能发生静态再结晶的 最小变形量。 1、T、D0和微合金因素的影响 T下降,εs 急剧增大; D0越大,εs 越大; Nb等微合金因素使εs 增大。 2、变形后停留时间 变形后停留时间长,则所需εs 小。
§2.4 静态再结晶的控制
3、再结晶区域图
热变形后的组织随变 形量、变形温度和变 形速度的不同而变化 很大,在以变形量为 横坐标、变形温度为 纵坐标的图上,根据 变形后组织是否发生 再结晶将图分为再结 晶区、部分再结晶区 和未再结晶区。
§2.4 静态再结晶的控制
产生部分再结晶的临界压下率和完成再结 晶的临界压下率随着变形温度的降低而加 大,而且受晶粒直径和化学成分的影响。
§2.2 热变形间隙时间内A再结晶行为
软化百分数x
x=(σ1- σy')/(σ1- σy) σ1-达到变形量ε1时的应力, σy-屈服强 度, σy'-变形后恒温保持τ时间后再塑性 变形的应力
X=1,σy'=σy ,消除全部加工硬化; X=0,σy'=0,没有任何软化; 0<X<1,发生不同程度的软化。
§2.1 热变形过程中的A再结晶行为
温度补偿变形速率因子Z
Z=εexp(Q/RT)=Aσn n-应力指数,Q-变形激活能 T越低,ε越大时,Z值越大,即σp、 σs大, . 则εc和εs(动态再结晶完成时的变形量)也 越大;也就是说,需要较大的变形量才能 发生动态再结晶。 动态再结晶和加工硬化同时存在,但动态 再结晶不能完全消除晶格硬化,故材料的 变形抗力仍高于退火态。
六、保温中A晶粒的长大 奥氏体再结晶完成后在高温下继续停留, 晶粒将会长大。这时奥氏体晶粒长大的驱 动力不是畸变能,而是由小晶粒长大成大 晶粒可以减小晶界面积,从而减少总的界 面能。 恒温下A晶粒长大的直径D与恒温下停 留时间有关: D=Ktn
K、n-常数,t-停留时间
§2.4 静态再结晶的控制
多道次轧 制的道次间隙 和终轧后的空 冷时间里,再 结晶A晶粒也 会长大,在轧 制工艺规程中 应给以注意。
§2.4 静态再结晶的控制
三、静态再结晶速度
再结晶速度用再结晶百分数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表示,其影响因素如下: A内部存在的储存能的大小 . 增大ε和ε,可增加储存能,提高再结晶速度热 加工后停留温度的高低 停留温度越高,再结晶速度越大 A成分 微量元素强烈阻止再结晶的发生 第二相质点大小 第二相质点越小,再结晶速度越大
§2.2 热变形间隙时间内A再结晶行为
热加工过程中的任何阶段均不能完 全消除奥氏体的加工硬化,造成了组 织结构的不稳定,这些组织结构在热 加工间隙会发生变形来消除加工硬化 的影响,使之达到稳定状态,即发生 静态回复和静态再结晶。 静态再结晶:非热加工过程中发生的 再结晶行为。
§2.2 热变形间隙时间内A再结晶行为
Z=AD-m D与原始晶粒尺寸D0无关;
D晶粒细化的唯一条件是提高Z值,但Z<Zc; 提高ε
和细化D0,可以提高Zc,这时提高Z可以细化晶粒 动态再结晶组织存在加工硬化,相同晶粒尺寸条件 下,动态再结晶组织比静态再结晶组织强度更高, 韧性更好。
§2.3 动态再结晶的控制
§2.4 静态再结晶的控制
§2.4 静态再结晶的控制
§2.4 静态再结晶的控制
四、静态再结晶的数量
再结晶数量用再结晶百分 数表示,影响因素如下: 变形温度T 增高T,再结晶数量增大 变形后停留时间t 延长t,再结晶数量增加 变形量ε 增大ε,再结晶数量增加
§2.4 静态再结晶的控制
五、静态再结晶晶粒的大小 1、各因素对静态再结晶晶粒尺寸的影响 d=K(G/N)1/4
§2.2 热变形间隙时间内A再结晶行为
预应变对软化行为的影响
ε1<<εs(静态再结晶临界变 形量-产生静态再结晶的最 小变形量)时,发生静态回 复,保留加工硬化结构; εs<ε1< εc ,静态回复+静态 再结晶; εc<ε1<εs 1,静态回复+亚动 态再结晶+静态再结晶; ε1>εs 1 ,静态回复+亚动态 再结晶
第一篇 控制轧制及 控制冷却理论
2 钢的奥氏体形变与再结晶
§2.1 热变形过程中的A再结晶行为
冷变形:位错密度 增大,不断加工硬 化。 热变形:加工硬化 和回复、再结晶同 时进行,根据它们 的平衡状况来决定 材料的变形应力, 也就是决定真应力 -真应变曲线.
Ⅰ Ⅱ
Ⅲ
§2.1 热变形过程中的A再结晶行为
d-晶粒尺寸,K-常数,G-长大速度,N-形核率
形核率:单位时间内形成的晶核数除以未 再结晶的金属体积。 N随ε的增加而增加
§2.4 静态再结晶的控制
2、各因素对A平均晶粒 尺寸的影响 变形量ε的影响
在T一定时,ε增加使晶 粒尺寸减小。 ε增加使A再结晶数量 增加; ε增加使G/N降低。
§2.4 静态再结晶的控制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多道次的轧制过程中, 钢材的温度会下降,不利于再结晶的进行, 故有可能在Ⅱ区有足够的总变形量也全部 再结晶组织(如表2-1)。
Ⅰ区:得到混合组织
在未再结晶区给以一个不恰当的压下量会 引起巨大晶粒的产生,这种巨大晶粒在以 后的轧制中很难消失,即使再给以连续的 部分再结晶区的压下量也很难消失。
变形温度T的影响
完全再结晶区,减小 部分再结晶区,增加
§2.4 静态再结晶的控制源自变形量速度影响变形速度一般变化 不大,对晶粒尺寸 影响不大
变形后停留时间 t 的影响
完全再结晶区轧 制, t↑,增大 部分再结晶区轧 制, t↑,减小 (以20%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