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
一、概念题
1.模型
答:模型是指主体为了某种特定的认识目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创造或选择一种系统,用于代表被研究的对象。
通常把模型分为实物模型与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所讨论的对象经常既可以是定性相似,也可以是定量相似;既可以是外在的相似,也可以是内在的相似;既可以是结构的相似,也可以是功能的相似。
2.系统
答:系统是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坚持系统观点,要充分认识到系统是各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有从要素的量的组合达到系统整体的质的飞跃的矛盾统一体。
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3.决策论
答:决策论是根据信息和评价准则,用数量方法寻找或选取最优决策方案的科学,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和决策分析的理论基础。
在实际生活与生产中对同一个问题所面临的几种自然情况或状态,又有几种可选方案,就构成一个决策,而决策者为对付这些情况所采取的对策方案就组成决策方案或策略。
4.对策论
答:对策论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
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当然也需要把别人对于自己的考虑也要纳入考虑之中,从而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战略。
5.模型方法
答:模型方法是指作为一种现代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法,所提供的观念和印象,不仅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条件,而且是人们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
模型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细节、非本质的联系,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
模型方法在满足政策系统整体性的要求下,力求抓住本质、化繁为简,为处理和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工具。
6.线性规划
答:线性规划是一种合理利用资源、调配资源的应用数学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实现目标的最大化,即以消耗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经济效益目标。
这个目标既可以使产出最大,也可以使投入达到最小。
7.事实分析
答:在政策分析中,事实是指对客观存在的事物、事件与过程的描述与判断。
事实分析是指要对社会的事物、事件、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描述、观察、计数、度量与推理。
事实
分析中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客观实际,排除一切主观干扰。
其基本方法之一是进行观察,同时为保证所收集的事实材料真实可靠,必须坚持观察的客观性。
从政策分析的研究角度来看,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必须搞清楚。
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客观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
但在描述事实时,不论是判断、推理还是分析、综合,都离不开价值趋向的引导。
同样一个客观事实,人们在观察上明显地表现出主体的价值观。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事实,是具有价值的事实。
对政府政策而言,问题还不在于事实的价值性,更在于事实的选择性。
因此,政策分析的一个基本点是选择特定价值的事实。
8.价值分析
答:公共政策中的价值分析,主要是指决定某项政策的价值,提供的信息是评价性的。
政府所做的往往是社会的公共事业,基本目标是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与文化需要。
公共政策的倡导、评价功能,决定了价值研究在公共政策分析中的突出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出,人的全部活动都是在追求着某种价值目标。
价值目标越大,越是同活动主体的需要相一致,人们所激发的潜能也越大。
政府所制定的政策价值取向,为社会不同群体的实践活动提出行动导向。
离开了导向,就失去了政策存在的意义。
9.规范分析
答:规范分析方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和基础,提出行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处理经济问题和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探讨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科学规范、道德规范、审美规范、宗教规范和法律规范等。
规范分析,同样离不开价值。
规范要有效,必须以相关的价值为基础。
价值观念的变化必然带来社会规范的变化。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存在着彼此联系的四种形式,即
事实判断、价值判断、规范判断和命令判断。
这种关系,在政策分析中处处都表现出来。
10.利益分析
答:在公共政策中,利益分析必须与事实分析、价值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并需要综合运用于实际问题的研究中:①人们在分析中所遇到的基本问题是:分配什么利益,向谁分配利益,谁获利益多,谁获利益少等。
这些属于事实层面的分析。
②利益分析离不开价值分析,在利益分析中必须渗透平衡公平与效率的价值理念,为利益分析提供价值导向。
③要在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中寻找利益平衡,化解利益冲突,必须通过规范分析,达到激励和约束多元利益主体行为的目的。
11.公共利益
答:公共利益是指具有社会分享性的,为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的资源和条件。
所以公共利益也应具有客观性、满足主体的需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统一性。
在公共利益的体系中,不仅存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公共利益,而且还存在着完全自愿性分享,以及包含着自愿性分享与强制性分享并存等多种形式的公共利益。
在含有强制性分享的公共利益之中,公共利益必须以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符合法定程序为前提条件。
12.系统思想
答:系统思想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应该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从整体上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还有系统、组成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根据分析的结果来调整系统的结构和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13.系统分析
答:系统分析是一个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和分析过程。
系统分析与技术经济分析不同,其以系统的整体效益为目标,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经过一定范围内的综合分析,寻求最优的可行方案。
系统分析既有局部分析,又有整体分析,突出整体性;系统分析在技术手段与方法的运用上,强调综合性;系统分析在对系统输入、输出、转换过程和动态变化,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综合研究时,注重动态性。
14.可行性分析
答:可行性分析,是对规范研究中所提出的方案进行考证,论述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是否具备了条件与能力。
在政策分析中,可行性分析的重要方面表现在政治、技术及经济的可行性上。
(1)政治上的可行性。
政府的政策,从最终的实际执行结果来看,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它反映整个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与此同时,作为指导社会成员行为准则的政策,必须反映和代表那些具有共同经济地位的人们的共同要求和愿望。
在我国,强调政策的实施结果,首先要有利于政治稳定,这是政治可行性考虑的出发点。
(2)经济上的可行性。
其基本目的是全面研究政策实施的经济效益。
在制定政策与实施政策中,都需要消耗资源,即消耗人力、物力与财力等各种资源。
考虑经济效益,既要重视投入项,更要重视产出项。
(3)技术上的可行性。
其主要表现在实现目标的科技手段上。
政治、经济及技术的可行性分析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成功的政策,往往要全面地考虑到各方面的可行性,并选出一个最佳结合点。
15.科学方法论
答:美国学者W.I.B.贝弗里奇对现代科学方法论概括如下:①问题的识别与表述;②搜集相关资料;③用归纳得出假说,说明资料中的因果关系或重要模式;④从假说作出演绎,并用实验或搜集更多的资料检验演绎结论的正确性;⑤推理,若所得结果与演绎一致,则假说得到加强。
但贝弗里奇又认为,现代科学方法论的这种表述,事实上无论从逻辑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会有困难,比如:①问题可能表述得不正确;②很难知道什么样的资料是相关的;③归纳是极不可靠的;④实践中可能遇到实际困难,可能存在产生错误的多种原因;⑤在一般情况下,所得结果充其量是概率性的,因为同一结果会有多种解释,可能使人误入歧途。
二、思考题
1.公共政策分析对建构模型有哪些主要要求?
答:公共政策分析对构建模型的主要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逻辑推理上模型与事实相符
在处理多数政策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到数学模型本身在逻辑推理上是否正确,而且要注意分析模型中各参量是否与事实相符。
任何一个模型的建立,如果基本假定及其相关资料与事实不符,所构建的理论模型本身再正确也无实际意义。
比如,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经常建立若干不同的政策模型来协助决策。
如果建立模型的资料是人为编造的,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领域中的实际,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2)建立数学模型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客观物体的量的规定性,决定了需要运用不同的数学方法。
正因为任何客体都有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