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彰显智慧课程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
课堂已经成为大家的兴奋点和聚焦点,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
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有时还有孩子们的真知灼见,让人欣喜不己。
通过对新教材的使用,使我们对冀教版新教材有比较深切的体会。
我认为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图画情景的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一面都有了进步。
实践结果,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
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功、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在情境中学数学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教学.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感受教学的力量;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从现代教学论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提供全面.清膏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开动脑筋进行学习。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创设如下故事情境:(录音播放)厘米跟毫米以前是一对好朋友.它们教生活在一把尺上。
可是有一天,厘米看了看身边的毫米心想:毫米这么小.竟然跟我平起平坐。
厘米很不服气地冲着毫米说:“每次主人让我俩击度量时,总是我出的力多.你只是偶尔量一下.几乎不派用场.你算老几?竟然跟我平起平坐!”这时.教师师问学生:如果你们是毫米.听了厘米刚才的话心里高兴吗?(不高兴)那你们会怎么说,学生情绪非常高涨,结合学到的知识.说得头头是道。
教师创设故事情境.使原本抽象的数学学内容赋予生命灵性.让学生主动地卷入童话角色体验中,即凸现毫米与厘米的本质联系,又使学生在其中受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之理的熏陶。
教学情境的表理形式和创设时机时应该是多样的,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性活动。
“包装”数学知识,或创设故事性情境。
“串联”数学知识,让学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师也可以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就这一节课而言.教师可以创设导人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情趣,激发学习的动机;可以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经历教学的刺激,体验和理解教学;可以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教学的眼光。
二、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新事物都好奇,比较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但也存在对老师依赖的特点.不知该怎样学习。
因此.要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应该使他们在积极的准备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相信“我能行”、“我能做”,从而满怀信心参与学习活动。
如一位教师在教“9 加几”时,知识的基础是数数、数的组成及简单的计算技巧,能力的基础是对小棒的熟练操作。
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前,先让学生看着主题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有的数图中学生的数量,有的用小棒摆图中的饮料,有的与同学一起把图中的情境编成小故事,这样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就对必要的知识、技能有了一定的准备.这时老师又提出:“谁可以根据圈中的事情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呢?”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准备.所以他们不仅知道要做什么,而且知道了如何去参与学习话动.学习中表现得特别积极,教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为后面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保障。
学生在学习中想出多种答案:“有的把左右两边小棒合到一起.一根一根地数,一直数完;有的接着左边的9 根小棒继续数右边的小棒,还有的从右边拿一根放在左边凑成10 根,右边还剩几根就是十几,也就是凑十的方法,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在学习中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教育家苏霍坶林斯基说过:“在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使他们在摆.拼、剪,折,量.捏、画等活动中,体会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趣,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
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活动的过程,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满足了学生的探究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教师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
按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对新课程实验班的学生,首先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杨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就能完成的。
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生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
这引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无穷。
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道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数数”前,由于学生刚入学,互相之间还比较陌生,我就设计了“自我介绍”的活动,介绍内容必须包括“家里有几口人”这样,就把要学习的“数数”的知识孕伏在其中了。
又如,教学“高矮”时,前一天,我对学生说:“明天数学课上,同学们要告诉全班同学,是爸爸高些,还是妈妈高些?”学生回家后将认真观察比较,无形中就把“高矮”的知识渗透在生活实际中了。
随着新课程教学实验的不断深入,我发现知识的“课前孕伏”应该有一个条纹的规划。
为此,老师要在学期之初对整册教材进行研究、分析,找到知识的孕伏点,规划知识的孕伏周期,然后通过家庭、学校的有校沟通,通过一系列实验作业,让学生经历几天、几个周,甚至几个月的“感受”之后再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比如,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的内容,是教材的第八单元,按计划应该是第十三周的教学内容,而我在第九周就布置学生,要他们每天记下自己晚上睡觉和第二天起床的时间,第二天来校后告诉大家。
几周的时间,每天看两次钟表,无形中对钟表就已很熟悉了,这些活动又是学生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
五、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合作学习效果不佳。
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组内成员在明确分工的前提下,通过共同努力完成同一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已被教师接纳,也在课堂中广泛运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在低年级的课堂中,我们更多的是发现这样的现象,当老师要求学生合作学习时,学生或是没有围绕同一目标,各做各的事,不会合作,甚至不愿合作;或是由“强者”说了算,“弱者”跟着别人走,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或在谈论与学习任务无关的话题,表面上热热闹闹;或在玩学具,津津有味。
2、课堂资源利用不足。
充分利用课堂中的一些动态资源,注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也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本人发现为数不少老师的潜意识里还是喜欢那种“正中下怀”的回答。
课堂中,一旦有了与自己心目中的“标准答案”相同的答案,就草草收场,因此也就常常忽视了那些“错误者”或“失败者”,从而丢失了课堂中许多亮点,浪费了宝贵的课堂动态资源。
3、对“组织者”认识不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组织者的含义包括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学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
”在低年级课堂中,面对一群6、7 岁的孩子,老师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实在是太难了。
但是,课堂中必要的“组织教学”、最起码的“教学常规”还是不能少的。
相当一部分老师由于没能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出发,课堂中无度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没能充分认识、深刻领会组织者在课堂中的重要地位,导致必要的组织教学、课堂常规被无意地忽视了,使得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是秩序混乱。
相当一部分学生一节课下来,根本就没有参与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所得无几。
应该说组织教学、课堂常规是低年级课堂中十分关键的因素,它们本身就是课程,而且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教学,有效的教学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保持有效互动过程;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条件、时间及空间上的保障;有效的教师旨在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
一、善于体验生活,提炼“数学知识”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其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
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而是需要教师平时善于观察,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再回到教材上来,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参与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场景一:1?郾说关系。
师:同学们,说一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生(异口同声):师生关系。
师:与同学,与父母,与兄弟姐妹,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系?(学生分别说出相应关系。
)通过提问,一是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对“关系”这个词有初步的了解,为学习应用题,尤其是自编应用题做好铺垫。
2?郾猜老师的岁数。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今年有几岁?生1:40岁。
生2:35岁。
生3:不到40岁。
师:都没有猜对。
老师再加一个条件,“比生1猜的大3岁。
”那么老师今年有几岁呢?众生:4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