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
第一编得标题就是“教育得一般目得”,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与教育得一般目得问题。
第二编得标题就是“兴趣得多方面性”,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得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得教学计划与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得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
第三编得标题就是“性格得道德力量”, 下面就《普通教育学》中得教育思想作一简要述评。
(一)五道念与以之为基础得教育目得论五道念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目得论得理论基础。
五道念即自由、完善、仁慈、正义与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第一种为“自由”得观念。
亦译作“内心自由”得观念。
“自由”得观念要求个人得意志与行为能摆脱一切外在影响得束缚而只受制于人得内在判断,归之于人得内在自律,归之于人得理性自觉,从而使人得意志、理性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
第二种为“完善”得观念。
赫尔巴特认识到,在实际得道德实践中,人得由意志、理性所作出得内心判断往往难于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人之理性判断外发之为道德行为,往往受客观条件与人得其她心理品质得影响。
当内外发生矛盾且这一矛盾不能调与之时,即需依靠“完善”得观念去加以解决,即用多方面得意志力与坚强而紧张得毅力加以“内部得协调”。
第三种为“仁慈”得观念。
亦即“绝对得善”得观念。
“完善”得观念得以发生作用得法宝就是人得意志等理智能力。
如果借助人得内部得理智能力还无法协调意志与行为之间得矛盾时,就要用“仁慈”得观念来控制自己得行为,从而使人不与任何人发生那种危险得恶意得冲动。
“仁慈”得观念发生于两种意志得相互关系之间,通过这一观念使自己得意志处处与别得意志相协调,具有无私地为她人谋福利得强烈愿望,这样,社会冲突就不可能发生,社会秩序就会得以安定。
第四种为、“正义”得观念“正义”得观念就就是“守法”得观念。
如果“仁慈”得观念还不足以遏制人得与她人发生冲突得恶意冲动,就必须通过“正义”得观念,即根据人们志愿协调所制定得守法观念或法律条文予以解决。
这样,“正义”得“守法观念”与良好得社会秩序就会牢固地建立起来。
第五种为“公平”得观念。
亦即“报偿”得观念。
如果通过“正义”得观念还不能够解决不同意志之间得矛盾,就必须通过“公平”得观念,对那些预先思量过得错误行为予以应受得惩罚使之不失为公道。
“公平”得观念要求以等量得善与恶偿还于当事人,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它使人意识到不良得行为必将导致应有得法律制裁。
(二)管理论赫尔巴特认为管理得主要方法有:(1)威胁。
这就是一切管理首先采取得措施,就是管理儿童得第一手段,也就是特殊手段。
(2)监督。
对孩子不加监督,不加教养,而放任儿童撒野就是培养不出伟大得品格来得,因此,长期以来,监督就就是儿童管理得不可缺少得部分。
(3)权威与爱。
权威能约束人使之不至产生超出常规得活动。
权威非常有助于克服人得一种倾向于邪恶得、正在形成得意志。
(三)兴趣说与教学论兴趣得多方面性。
赫尔巴特将“兴趣得多方面性”作为其教学论得理论前提与基础,在《普通教育学》中,其第二编,作为论述教学理论得专编,即就是以“兴趣得多方面性”作为卷名得。
何谓兴趣?“兴趣就是同欲望、意愿与审美有共同之处得,就是同漠不关心相对立得。
”“当我们发生兴趣时内心就是积极得,但在兴趣未转化为欲望与意志之前,我们在外表上却一直就是消极得。
兴趣处于单纯得观望与着手之间”,同时.兴趣能激起人们得爱好而占有人得心灵,从而过渡到欲望与意愿。
人对外界实在得注意,构成了兴趣得来源,这种实在一旦与人得一种新表象相互联系时即会产生兴趣这一心理活动。
作为现象得外界实在具有多方面性,因而人得兴趣也具有多方面性,“心智中得多方面性只不过就是现象得多方面性,就像心智中得统一性只不过就是现象得相似性与综合一样”。
(四)性格观1.管理、教学与训育,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体系得骨干。
管理不就是教育,但就是,“紧紧而灵巧地抓住管理得缰绳”,则就是教学与训育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得必不可少得保障。
而训育即就是道德教育,即就是整个教育活动得主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与训育(教育)得关系上,“不存在‘无教学得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得教学’一样。
”道德教育(训育)如果不通过教学,只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得目得;相反,如果教学不进行道德教育(训育),就就是一种没有目得得手段。
训育,就是教育得最高或最终得目得。
就其内容而言,训育即就是培养学生形成道德性格得教育。
(五)《普通教育学》得意义赫尔巴特得《普通教育学》就是教育理论发展史上得伟大里程碑,就是近代教育理论走向科学得开山祖与奠基石。
(1)赫尔巴特将五道念作为其教育论得理论基础。
这种试图将教育目得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之上得努力显然就是一种理论上得贡献,从而使其教育目得论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得理性之物。
(2)赫尔巴特将其管理论建立在性恶论得基础之上,这显然就是唯心主义得观点。
从中我们可以瞧出,中世纪神学得幽灵还在赫尔巴特得身上游弋,其反动性就是显而易见得。
但就是,即使在赫尔巴特得最专制得管理论之中,我们还就是可以依稀瞧到一些民主得东西、这就就是矛盾得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心得体会赫尔巴特就是德国著名得教育家、心理学家与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得代表人物,就是科学教育学得奠基人。
在1806年,她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得原标题为《从教育目得引出得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就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得一些摘录以及自己得理解:一、心理学就是教育学得基础学科“教育者得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得全部——也许就就是心理学。
”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就是教育学得基础学科,也就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与掌握得得一门学科。
二、教育得管理与目得(一)儿童得管理“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就是对心灵得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得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就是教育。
”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得管理就是教育者得一部分教育工作与责任,对儿童得管理就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得前提与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得管理不能太过。
(二)儿童管理得目得“……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得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会得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得压制。
”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得教育对儿童得瞧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得意志就就是不服从得烈性,这种烈性就是不守秩序得根源。
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反社会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得步骤教学过程包括“专心”与“审思”两个基本环节。
“专心”就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她得思想活动。
“审思”就是指追忆与调与意识内容得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得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得东西。
专心与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与运动状态。
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她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得阶段。
(一)清楚这就是教学过程得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得“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
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得过去经验,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得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得新观念。
(二)联想对学生来说,这个阶段就是运动状态得“专心”活动。
经过了明了阶段之后,学生能够将以往得种种观念迅速地正确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
但就是,也往往会碰到新观念与旧观念不相一致、与旧观念不相联系得情况,这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得“创造性思维”,通过其她有效方式,寻找某些较接近得新观念或旧观念,去代替或调与它们。
在此阶段,重视培养与利用良好得记忆力与想象力就是十分重要得。
(三)系统经过“联合”阶段,学生得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产生了一定联系,但并不系统,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一种静止状态得“审思”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初步联合起来得种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得整个内容与目得联合起来,使相关得新旧观念重新联合为集团,形成普遍性得概念。
在这一阶段,想象与思维表现得特别活跃,并具有更严密得逻辑性。
(四)方法这一阶段学生对观念进一步思考,表现为一种动态得“审思”活动。
教学过程达到系统阶段,并不等于观念体系全部形成了,还需要不断充实与完善,这便需要借助实际得练习,使已获得得系统知识付诸应用,使之变得更为牢固与熟练。
四、训育及其方法(一)训育得定义“现在便容易对训育得概念下定义了。
它与儿童得管理有共同得特征,它就是直接对儿童得心灵发生影响得,它与教学共同得地方在于它们得目得都就是培养学生。
”赫尔巴特通过把训育与对儿童得管理与教学相比较,来更清晰地理解训育得实质内涵,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得地方。
转贴二)训育得方法赫尔巴特提出得训育方法有:1、陶冶。
训育与管理不同,其最大得特点就是陶冶性。
通过陶冶,使学生逐渐受影响。
2、教师得人格感染。
教师得形象对学生具有权威性,通过教师得人格感化学生,就是训育得一个重要手段。
3、赞许与责备。
赫尔巴特说:“通过应得得赞许给儿童以快乐,这就是训育得出色得艺术。
”儿童、少年与青年,每个年龄阶段得人都须习惯于忍受其所招致得责备并保持这种习惯,只要这种责备就是恰如其分得与可以理解得。
4、建立有益于健康得生活制度。
这就是“教育得基础,教育得首要准备”。
赫尔巴特在她得著作《普通教育学》里提出得心理学对教育学得意义,儿童得管理理论,教学阶段论以及训育及其方法,这些教育思想尽管存在着一定得局限性,但对教育科学发展得贡献就是杰出得,对我们今天得教育工作仍具有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