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科技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三年发展规划
(2011-2013年)
一、基本情况
海南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自2009学年度建立并开始招生,并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招生规摸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本专业目前有4个教学班,170名学生;专职教师6人,其中硕士学位2人,中级技术职称以上双师型素质教师4名;校内兼职教师5人,校外兼职教师1人。
师生比为14:1,校外实训基地2个。
本专业重视教学的创新和改革,经过2年的专业建设,本专业已经形成了以国际贸易、国际货运和报检报关三大课程群为支撑的较为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文件精神,贯彻和执行海南科技职业学院“十二五”(2010—2015年)发展规划的精神;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服务于我省建设面向世界的重要的区域性、国际性经贸、文化交流活动中心的具有较高国际经济文化水平的战略规划,为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需要的高素质的外向型专门应用技术人才。
三、总体目标
坚持以培养外向型实用性人才为特色,专门培养具有较高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海南发展外向型经济服务。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保证,坚持产学研结合,通过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力创社会认可的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
1.在校生规模
目前在校生170名,有4个教学班。
到2013年,本专业在校生总数达到640人,其中全日制高职学历教育在校生460人,非学历教育在校生180人。
2011-2013年招生计划
2.专职教师数量
到2013年,专职教师总数为32人,其中双师型教师5人。
3.学科专业
到2013年,除了现有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外,计划增加国际商务专业
统招专业设置计划
注:√表示开设专业
4.基本办学条件
(1)校内实训室及设备
计划到2013年完成本专业的国际贸易和报关仿真实验室的建设,同时配备完整的国际贸易实训软、硬件设备。
四、发展任务
1.内涵建设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明确专业办学定位,确定专业建设目标。
抓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良好机会,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规范教学管理,努力提升专业的社会辐射力和影响力。
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着重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
2.专业建设
加大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建设的力度,力争将该专业建设成品牌专业。
根据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和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国际购物中心的战略规划对外向型的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适时开设“国际商务”专业。
计划到2013年,新增专业建设完成并开始招生,力争专业人数累计达到640人。
3.课程建设
紧紧围绕本专业的国际贸易、国际货运及报检报关三大就业方向,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
在课程建设中要积极探索符合创新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同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体现出就业岗位证书的考证要求。
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重点建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争取将其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
精品课建设规划
注:▲代表校级精品课;
4.实践基地建设
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确保专业教学按计划顺利进行。
积极开发校企合作单位,特别是实训基地的建立,以能够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
为满足本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为培养本专业高技术专门人才,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在校内建立功能齐全国际贸易仿真实验室,作为本专业学生的校内实训教学基地。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方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设一批校外学生实习教学基地,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规划期内争取合作企业达到6家左右。
积极引入行业、社会高技能人力资源,建立一支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5.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突出特色,注重质量,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培养和充实教学管理队伍;创新教学管理制度,严格推行过程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加大教学监督力度,建立健全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保障体系,实行科学的质量评价和考核标准;激励教师主动参与教学改革研究,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积极性,形成重视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
6.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与科研能力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
到2013年,专任教师总数达到32人,生师比达到18:1以下。
专任教师中,中高级职称比例达到20%,硕士以上学历比例达到40%,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20%。
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人数10%左右。
教师职称、学历结构把控表
(2)、建设一支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
通过教研室的组织和规划,以青年教师为主力进行开展教研、科研方面的研究,争取计划期内本专业每个老师都有2-3篇论文或教材发表。
(3)、以科研促进教学工作。
通过科研带动课程建设、带动教学方法的创新。
(4)、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依据学校要求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三年内必须到相应企业单位进行不少于半年时间的顶岗工作。
(5)、在学校青年教师的进修培养制度下,鼓励本专业的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和教学素质。
(6)、加强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
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业务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鼓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向“双师”素质教师转变,。
(7)、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7.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建设
(1)规划期间,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均达到或超过基本办学条件的合格标准。
(2)规划期间,完成本专业的国际贸易和报关仿真实训室的建设。
(3)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用于实践教学,争取合作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4-6个。
8.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化教学创新与改革,积极探索外向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英语技能和专业技能教学为中心,加大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力度,积极推行订单培养,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坚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紧跟学校改革步伐,特别是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双轨教学模式”。
9.科研开发
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产学研结合的基础平台,以校内外专业技术骨干、技术专家为依托,以学院、系部两级管理为框架,发挥学科优势、专业优势、人才优势,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在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的同时,促进产学研工作的发展,并吸引学生参与产学研这一综合性的实践活动。
同时,制订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争取一批教科研成果,从而通过产学研结合,推进专业水平建设和专业技术教育的创新,制定与多证书制教学模式相配套的教学计划,培养具有技术型、技能型的综合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通过公开课的开展,研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运用,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保证学生培养的质量。
加强教学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加强系、教研室教学管理,健全教学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使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
10.学生思想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
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择业观,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学生素质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品格素养和人文精神素养,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向上进取的人生观。
11.毕业生就业工作
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通过专题讲座、创业指导等方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转变就业观念。
强化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提高就业能力。
实施“双证书”制度,大力宣传务实的就业观,鼓励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积极联系企业、做好学生就业推广工作,为学生广开就业渠道,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