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综合课件(新人教版八上)
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综合课件(新人教版八上)
生5:我的家像一个苹果,很普通,但营养很丰富。 ……
2.我说我“家”
请学生相互展示自己准备的家庭照片,并介绍自己的家 庭情况。 家庭关系的建立 家庭的结构类型 家庭的功能
3.“家”的情结
诺贝尔奖得主贝克特的剧本《结局》中有 这样一段: 儿子对父亲吼:“混帐!你为什么生下 我?” 父亲:“我不晓得。” 儿子:“什么?你不晓得什么?” 父亲:“我不晓得生下的会是你!” 父母子女的关系不可庭树
1.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知识目标:体会家庭中亲情的温暖,明白抚养和教育 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义务,而父母也理应受到子女的 孝敬。 能力目标:辨证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权利义务关系 的能力,收集父母为家庭作贡献的具体事例的能力,感受 家庭亲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和抚 育,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培养学生权利与义务的意识, 承担起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我 交与 朋父 友母
善 相与 沟父 通母
第一课主要内容
包括三框:“我知我家”、“我爱 我家”和“难报三春晖”。第一框主 要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的一般情况,第 二框重在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爱和家 庭的温馨,在此基础上,第三框提出 应该孝敬父母,并将孝亲敬长落实到 日常的行为之中。
第二课主要内容
包括两框:“严也是一种爱”和 “两代人的对话”。由成长也会有烦 恼切入,再到父母对子女的严格要求 体现的是父母的爱和一片苦心,然后 再讲逆反心理及可能带来的危害。在 第二框中,教材提出从尊重、理解、 讲艺术等角度处理亲子沟通。
2.对教学重难点的认识
教学重点:对“家”的认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视“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的现 实。
3.内容图表
(1)家庭关系的建立
A.
家庭的含义
B. 家庭关系确立的几种情形 C. 家庭结构的类型 (2)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 A. 与父母的血缘关系不可选择 B. 与父母的感情是最自然的一种亲情 C. 要了解自己的父母,了解家人的好品质, 了解好的家风。
两代人的对话
不当家不知父母累
第七课时
孝亲手抄报、小制作评比
1.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家的涵义,认 识家庭的特点及家庭关系的确立,明白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是 不可选择的,了解父母的特点、家人的优秀品质。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与活动,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自 己家庭的能力,培养学生感受并发扬良好家风、学习并继承 家人优秀品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家 庭、热爱父母的情感,引导学生继承家庭的良好传统,学习 家人的优秀品质,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以学期授课时数共35为计,建议本单元安排7课时(其 中主题探究2课时) 课时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第二课 我与父母交朋 友 主题探究 善与父母沟通 课序 第一课 爱在屋檐下 第一框 第二框 第三框 第一框 课题 我知我家 我爱我家 难报三春晖 严也是一种爱
第五课时
第六课时
第二框
主题探究: 善与父母沟通
在于帮助学生体会与父母交往的成功 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获得解决这些问 题的具体有效的办法。其总的指导思想 是从观念和技巧方面入手,根据学生的 亲子状况、具体问题的处理、应对策略 进行编排。
第一课对应的课标:
知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孝敬父母和长 辈;理解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体会父母抚养自己付出 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正确认识父 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
2.学生的需要
本课内容较浅,不必作更多的准备。但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 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必要了解学生。主要了解学生对父母的态度, 帮父母做家务的情况,即在孝敬父母长辈方面的好事和存在的问 题。收集好人好事是为了课上宣传鼓励,找出问题意在加强教育 的针对性。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咨询父母:自己的成长有哪些坎 坷,哪些事最让父母操心。了解这些有助于学生体会父母养育自 己的艰辛,增强爱家、爱父母的情感。
1.爱洒心间
《一封别样的信》
在信的背面有这样 一句话:“亲爱的彼 佳,你只需将多余的 字词划去再将信寄回 来即可。” 你能读懂这位母 亲的良苦用心吗?
亲爱的妈妈: 你的儿子在给你写信。我已经好久没给你 写信了,因为我出差、度假、住医院了…… 我们这里现在正是春光明媚、夏日炎炎、 秋高气爽、寒冬腊月的时节。 我现在的身体还好、很好、不太好、很不 好。 前不久我去逛过剧院、电影院、音乐厅、 酒吧。 我打算再过1个月、1年、5年就来看你。 我知道你没钱花了,所以寄给你30、20、 10、5个卢布。 我已被任命为总工程师、厂长、总局局长。 我和妻子祖莉菲娅向你问好。
4.爱的传递
回忆并描述2004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粮票的故 事” 不仅要孝敬父母,还要孝敬长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八年级思想品德 第一单元 相亲相爱一家人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承上:
七年级教材的主题是自我修养,而孝敬父 母是构筑自我修养的延伸。
启下:
八年级上册教材的主题是学会交往,而与 父母交往是学会交往的实验场,是与同伴 交往、与老师交往、与社会上的人交往的 基础。
单元结构
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爱 在 屋 檐 下
主题探究
2.对教学重难点的认识
教学重点:如何孝敬父母。 教学难点:孝敬父母的道德和法律基础,防止愚孝。
(1)爱洒人间
3.内容图表
A. 父母对我们的付出
B. 我们应该以爱回报
C.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
A. 孝敬父母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B. 孝敬父母的具体表现
C. 孝敬父母收获的是甜蜜
你的爱子彼佳 12月31日
2.爱的回报
反思 :你认为孝敬父母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 你平时是怎样孝敬父母的? 把自己尽孝后的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讨论:父母只要我读好书,不让我做家务,我该怎么办? 父母生病了,我该做些什么? 当父母劳累一天后下班回家,我该做些什么? 作业未完成被老师留下来而迟归,我该怎么面对父母? 成绩没考时,该如何面对父母? 我想买电脑,父母认为我控制能力不强而不赞成,我 该怎么办? 朋友来访,但父母不喜欢,该怎么做?
导入:
名字里的故事。
1.爱的回忆:
回忆:小时候受父母呵护的甜蜜时光,并与同学分 享自己的童趣。 在家中,有没有发生过令你特别感动的事?
注意:一要正面引导,二要辨证看待。
2.无悔的爱:
填写:教材中的表格“在你家,下列事情通常由谁 来做?” 讨论:“家中贡献最大的人是谁?说明具体理由。” “夸夸自己的父母,并讲给自己的同学听。”
A. 从各个方面感受家 庭带给我们的温暖
B. 热爱自己的家
1.针对的问题
有些孩子可能在学校表现得很乖,对老师和同学都很温 顺,但在家中却判若两人。孩子之所以会顶撞父母,对父母 出言不逊,有一重要原因是他们跟父母太熟悉了,不知珍惜 身边的爱。因此,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到父母对他们的养育之 恩,为了他们的成长父母要倾其一生的心血。
2.学生的需要
不少学生虽然每天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对父母的情 况不一定知道,特别是父母的辛劳,即使看到了,也很少 去体会。可以以“说一说”的形式切入,让学生说说自己 对父母的了解情况,父母的生日、工作和辛劳。通过 “说”,促使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对自己的生日、爱好全 知道,而不知道父母的?更容易使学生信服。
3.爱的低诉:
阅读《两个关于母亲的故事》,谈谈对母爱或父爱的认识,如果 愿意,可以交流自己对这种爱曾经的误会或曾经的感动。 生1:母爱的平凡,我只有喝凉水般的感觉。我常被报刊上那些经 典的母爱感动着:在贵州发生的缆车事件中,潘天琪、贺艳文夫妇同 时举起两岁半的儿子潘子浩,结果夫妻双双遇难,而儿子却安然无恙。 当年唐山大地震,人们在清理废墟时,发现一位母亲割破自己的血管 用热血哺育怀抱中的婴儿……心智觉醒时,我潸然泪下:母爱的轰轰 烈烈,是以不幸为代价的 。曾埋怨上苍的我,为什么不感激上苍呢? 我们拥有的母爱虽平平凡凡,但得以滋润我们的一生一世。 生2:母爱就像空气,让我赖以生存,而我却常常忘了它的存在。
……
4.爱的告白:
在感激父母抚育、理解父母的基础上,写几句话 交给父母,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心情。
5.爱的成长:
讨论:当父母发生矛盾,你是怎样做的? 若父母一方或双方下岗该怎么办? 为了使家庭更美满,你还应做些什么?
1.对教学目标的理解
知识目标: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不孝敬父母长辈要受道德的谴责,要承担法律责任; 孝敬父母长辈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能力目标:辨证分析孝敬父母好处与不孝之坏处 的能力,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能力;孝亲敬长的 具体行为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厌恶不孝行径的情感; 体验尽孝后的快乐;树立家庭中的正确的是非观念,增 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观念。
3.爱的反思
阅读思考:图中“孝子”的言行 反映了什么现象?你对此持什么 态度?为什么?日常生活中你是 否也有过类似的行为?如果有, 你将如何改进? 反躬自身:我发现父母的烦恼事 有哪些?其中哪些烦恼是由我引 起的? 我为父母解烦恼,准备怎么做?
孝子
原设计:自己曾有过不善待父母的事吗?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发生了怎样的后果?现在你对这件事又是怎样想的? 如果你当时按你现在的想法去做,设想一下结果又会是怎样?
D. 孝敬父母不是愚孝和盲从 E. 对祖辈尽孝心
1.针对的问题
常言道:“身在福中不知福”,加上成长中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 心智不成熟,所以容易忽视父母的爱心,受到父母的呵护而不知 温暖,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如何孝敬。我们常常可以看到 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 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 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 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
1.针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