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论♣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作用原理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
♣九针的名称镵针毛刺圆针分刺鍉针锋针三棱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芒针大针火针应用浅刺皮肤按摩分肉按脉候气刺络放血切开排脓速刺寒热痛痹肌肉肥厚处针刺放水治疗泄热分肉之间虚弱者痈热、痼疾痈肿急性痹证扶正祛邪深邪远痹关节积液* 《内经》:迎随补泻* 《难经》:双手进针,提插补泻♣窦汉卿《针灸指南》:捻转补泻,首先提出十四字手法♣泉石心《金针赋》:用十四字加以总结继承 / 烧山火,透天凉等“治病八法”和“飞经走气”四法♣杨继洲《针灸大成》首先提出“刺有大小”“十二字手法”“下手八法”/“平补平泻”和“大补大泻”的区别* 灸法的历史:《曹氏灸方》七卷为最早的灸法专著。
2.毫针基本操作技术2.1 毫针的结构和规格: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2.3 针刺前的准备* 常用体位(6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座位/俯伏座位/侧伏座位)选择体位的注意事项病人舒适,能够长久留针/充分暴露施术部位,医生操作方便/扎针后,不会被别人碰倒* 揣穴:医者以手指在腧穴进行揣摸,按压,以取定腧穴的方法。
(治切)(按压)(分拨)(旋转)(摇滚)(升降)(摇滚升降)揣穴法。
* 消毒法---针具器械消毒①高压蒸汽灭菌法:②药液浸泡消毒法:③煮沸消毒法2.4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留针法、出针法♣刺手、押手的概念:临床常用右手持针行针,刺手。
/ 临床常用左手按压爪切穴位,押手。
* 押手法:用手按压、循摄穴位皮肤和相关经脉,以协同刺手进针行针的方法。
♣进针法的分类以速度分:速刺法-插入法/弹入法/捻入法;缓刺法-缓慢捻进法/飞入法以方法分:双手进针法(爪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单手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行针的概念:针刺入腧穴后所行使的各种针刺手法,在针刺过程中通过此手法产生针感,得气,调控针感。
* 基本手法: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提插:上提下插,适当深度,一定幅度,反复操作。
捻转:左右均为旋转,适当深度,一定角度,来回捻转,反复操作。
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用缓慢的速度,均匀平和用力,边捻转边提插,上提下插、左转与右转的用力、幅度、频率相等。
* 留针法:针刺得气后,把针留置穴内停留一段时间,再出针的方法。
(静/动留针法)* 候气:进针至穴内一定深度后,可静以留针或催其气至。
4.针刺得气和相关技术4.1 治神法和针刺得起4.1.1 治神法♣治神法:治神的概念,方法“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用针之要勿忘其神”通过病人精神调摄和医生意念集中等,使针下得气甚而气至病所,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
(1)针刺前必须定神(医生和患者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2)治神要重视心理安慰;(3)进针要注意守神;(4)行针宜移神制神;(5)治神可守气行气;(6)治神可诱导针下凉热;(7)针后要注意养神4.1.2 针刺得气的指征和意义♣得气的概念,临床表现、意义(病人/医生)- 毫针进针后,通过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腧穴部位产生针刺的感应,这种针感就是得气。
- 他觉指征:医生针下徐和或沉紧,出现如鱼吞钩饵等手感- 自觉指征:患者感觉酸、麻、胀、重、凉、热、电触感、水波感,扩散传导感等。
- 意义: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判断患者精气盛衰、取穴准确、疾病预后、针治效果的依据,也是针刺过程中进一步实施手法的基础。
4.1.3 ♣针刺得气的方法(留针候气法/崔气法/守气法)1)留针候气法:针刺入穴后,留针等待经气来往的方法。
2)催气法:搜气法/循摄法/弹震法。
针刺入穴后,通过一些手法,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
3)守气法:推弩发/搬垫法。
针下得气后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使气感保持一定强度和时间)4.1.4 ♣影响得气的因素(7个)1)取穴失准,2)浅深失宜, 3)手法失熟,4)用心失专,5)反应失灵,6)辩证失当,7)环境和气候的因素(晴天、暖和时,易得气等)4.1.5 气至病所和行气法♣循经感传 / 气至病所概念- 循经感传:针刺得气后,针感沿着经脉走行传导的现象。
- 气至病所:通过一定手法使针刺感应向着病所方向扩延和传布,最终达到病变部位。
(是行气的主要目的,得气的最高表现,循经感传的最佳表现)♣行气法的概念,种类- 针刺得气后,进一步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
循摄法/逼针法/推气法/按截法。
- 按截法:得气后,右手握住针柄,左手按压针穴的下方,然后施以捻转、提插等手法,使经气上行;若按压上方,使经气下行。
4.2 辅助针刺手法♣毫针的辅助针刺手法(押手辅助手法:爪、循、摄、按、扪)1)搓法;2)刮法;3)弹法;4)飞法;5)颤法;6)摇法;7)盘法;8)弩法;9)搜法a循法(顺着经脉循行路线,在腧穴上下轻柔地循按)b、弹法(留针时用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c、刮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抵住针尾,食指指甲自下而上频频刮动针柄. 也可以拇、中指轻握针根,以食指自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d、摇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e、飞法(拇、食指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f、震颤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小幅度、快频率地捻转、提插,使针身轻微震颤)3.1 临床常用刺法♣透穴刺法的概念,种类、方法:一针透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个)穴位,治疗疾病的针刺方法,分为直透法(内关透外关)、斜透法(阳陵泉透足三里)、横透法(地仓透颊车)。
♣局部多针刺法的概念,种类(4种)在病变局部用多支毫针刺入的方法,可加强针感和刺激量,提高临床疗效(傍针/齐/扬/围刺法)傍针刺法:1+1(斜)痛症、痹症 /齐刺法:1+2(左右)压痛明显、范围较小(网球肘)/扬刺法:1+4(上下左右)范围较大、病位浅表者 / 围刺法:多+ 局限性肿块、结节。
♣病位深浅刺法(刺皮之法 / 刺肉之法 / 刺筋之法 / 刺骨之法)1)毛刺、直针刺和半刺法–刺皮之法 2)分刺、合谷刺及浮刺–刺肉之法3)恢刺和关刺–刺筋之法 4)短刺和输刺–刺骨之法* 直针刺法:先夹持捏起穴两旁皮肤,使其隆起,持针沿皮刺入。
* 半刺法:短毫针迅速浅刺透皮,不得损伤血络,肌肉,迅速出针而不留针。
* 分刺:用毫针直刺穴位肌肉层,在肌肉间隙内行针,采用捻转提插手法使之得气,并根据受损部位深浅和症状缓解情况,调节针刺方向与深浅。
* 合谷刺法:用1支毫针,先直刺至穴位肌层深刺,然后退至浅层,依次分别向左右两旁斜刺,使穴内针刺痕迹成鸡足状。
* 浮刺:用毫针斜刺或沿皮刺入浅层肌肉。
* 恢刺法:用毫针从受损肌腱旁斜刺进针,捻转提插行针,将针提至皮下,配合关节屈身活动。
* 关刺法:用毫针直刺进针,刺入肌肉附着于关节处的压痛点。
* 短刺法:进针由浅入深时,边摇动针柄,边逐步深入,深刺至骨部,在骨膜处作上下捣动。
* 输刺法:直刺进针,深入至骨,在病变处,捻转提插,然后逐步退针。
♣运动针刺法的概念(互动针刺法)针刺得气后,医生进行手法的同时,让患者活动患处或相关部位,调动患者自身潜能的一种针刺治疗方法。
* 选穴原则:远道取穴为主。
一般是病在上取之下,下取之上,左取之右,右取之左。
3.2 分部腧穴针刺操作♣眼部腧穴时应作到:(1)进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针刺部位。
(2)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缓刺入0.3~0.7寸,最深不可超过1.5寸。
(3)进针后,一般不提插捻转。
(4)出针时,动作要轻缓,慢慢地出针。
(5)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2~3分钟,防止出血。
(6)若局部出现青紫色,应先冷敷止血,24小时后改用热敷。
(7)眼区穴针尖刺过皮肤、眼睑后,针下有空松感。
如针下有滞针感,则是刺中眼球壁外层十分坚韧的巩膜表层,此时应立即退针。
(8)针超过1.5寸,有可能伤及视神经或造成颅内出血。
♣项部:(延髓)风府、哑门应向下颌方向刺入0.5-1寸;风池向鼻尖方向缓慢刺入0.5-1寸3.3 针刺异常情况♣晕针的处理方法--概念: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原因:初受针刺治疗患者精神紧张或素体虚弱或劳累过度或饥饿、大汗、大泻、大失血后,体位不当,医生手法过重,空气闷热,过于寒冷,恶性刺激等。
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均可发生。
--症状: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心慌心跳,面色苍白,出冷汗,脉细弱;重者神志昏迷,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呼吸微弱,二便失禁,血压下降,脉微欲绝。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退出已刺之针,扶病人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给饮温茶或温开水,不能缓解者,可指按或针刺急救穴(人中、素髎等)。
♣滞针的概念/处理方法--概念: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生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疼痛的现象。
--处理:精神紧张引起的耐心解释,用手在邻近部位作按摩,或在邻近部位再刺一针,或弹动针柄以宣散气血、缓解痉挛。
如果因为单向捻转过度,需向反方向捻转;如因体位移动,须帮助其恢复原来体位。
♣刺伤脊髓:触电样感觉向指端放射引起暂时性瘫痪5.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5.1 针刺补泻♣虚实概念:“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补法:通过针刺能辅助经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到正常的手法。
泻法:通过针刺能疏泄邪气,使亢进的机能恢复到正常的手法。
♣针刺补泻的依据(原则):辨别虚实 / 审察经气♣决定针刺补泻的主要因素(1)机体反应状态(2)腧穴的特性(3)针刺手法5.2 针刺补泻手法♣单式针刺补泻手法(6种) –概念+补泻操作方法1)徐疾补泻法:根据穴位的深浅进内和退外动作的快慢及出针和按穴动作的快慢来决定补泻。
补:重在徐入/泻:重在徐出。
2)提插补泻法:根据提插手法的速度的快慢和力度的轻重来决定补泻的手法。
得气后,补:重插轻提/泻:轻插重提。
3)捻转补泻法:根据针体在穴位内捻转的方向和力度的大小来决定补泻的手法。
得气后,补:拇指向前时用力重,向后还原时用力轻/泻:反之。
4)呼吸补泻法:针刺时根据配合病人呼吸节律决定补泻的手法。
补:呼进吸出/泻:吸进呼出。
5)开阖补泻法:根据出针后是否闭按针孔来决定补泻的方法。
补:出针后速按针孔/泻: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针孔。
6)迎随补泻法(总则):根据与经脉走行的方向异同来决定补泻的手法。
“迎而夺之者泻法,追而济之者补也。
”♣复式针刺补泻手法---泉石心《金针赋》,用于肌肉丰满处的穴位1)烧山火:“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从上往下,重插轻提各个9次,进针(呼吸),行针(提插),出针(徐疾、开阖补泻) 2)透天凉:“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九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