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南省国营乐光农场基本情况简介

海南省国营乐光农场基本情况简介

海南省国营乐光农场基本情况简介一、基本情况(一)历史沿革国营乐光农场(社区)创建于1958年5月,其前身为乐东县示范农场,1964年转属海南五料作物管理局,1969年转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建制(乐光:三师十六团;抱伦:三师十八团;福报:三师十九团)。

1974年撤销兵团,归广东省通什农垦局管辖。

1988年海南建省,农场由海南农垦总局领导。

2005年4月,按照政企分开、社企分离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农垦内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原来的乐光农场分离为乐光农场(社区)和(海胶集团)乐光分公司。

2009年2月,农垦推行扁平化管理,农场企业进行了合并重组,将原国营抱伦农场(社区)和国营福报农场(社区)合并重组为国营乐光农场(社区)。

2010年3月,按照总局的部署,合并重组后的农场实行公司化改造,乐光农场(社区)组建乐东乐光投资有限公司。

同年10月,乐东乐光投资有限公司与农场分离,农场重新整合资源,寻求自我发展之路。

2009年重组以来,农场先后获评‚全国侨务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工会优秀职工书屋‛‚全国文明单位‛‚海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海南省廉政文化进机关示范单位‛‚海南省‘五五’普法先进集体‛‚海南省文明单位‛‚海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示范基地‛等十几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

(二)资源现状1.人口资源:2009年,农场总人口 1.68万人,职工2356人,离退休人员2475人。

至2014年末农场总人口2.5万人,职工1341人,离退休职工3158人。

2009年至2014年末,职工减少1015人,其中退休683人,移交地方及清退人员332人。

2.土地资源:重组前,农场土地总面积46.82万亩。

重组后,划入海胶集团的土地14.03万亩,划入乐东乐光投资公司0.68万亩。

农场现有土地32.11万亩,其中:农场已利用9.9万亩(内:人工林5.1万亩,建设用地0.41万亩,热作园4.39万亩);生态林地及其他用地22.21万亩。

二、2014年经济发展情况据统计,2014年农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亿元,比上年增长8.61%,比重组时1.35亿元增长114.8%;农场资产总计3.95亿元,比重组时增加1.56亿元;职工劳均纯收入达到5.6万元,比上年增加4800元,增长9.4%,比重组时2.6万元增长115.4%;2011-2014年实现连续累计盈利1313万元。

三、农场改革情况(一)社企组织架构清晰化。

场党委率先在海南垦区(社区)建立了四级居民管理的组织架构,即农场设立社区管理委员会,3个分场各设一个社区管理办事处,每个社区管理办事处下设4至5个居委会,每个居委会下设7至12个居民小组。

118个居民小组长由职工群众通过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

使社区的管理延伸到了农场的每个角落。

居委会担负着完成社区管理委员会及其工作机构下达的行政、社区管理等各项任务,从而解决了管理横不到边、纵不到底的‚死角‛问题,使社区的管理延伸到了农场的每个角落。

政企分开、社企分离后,农场党委按照有利于党组织开展活动、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有利于管理的原则,调整基层党组织设臵,把行政上隶属于农场的700多名党员从重组前的119个党支部中分离出来,明确了农场与分公司党员组织关系的归属,整合为6个党总支,28个党支部。

在党员集中的居民小组设立党小组,大力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创建活动,丰富党员活动形式内容,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的活动,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二)经营管理规范化。

合并重组后,农场积极推行规范化管理。

分别制定了《乐光农场经营管理方案》、《土地管理实施办法》和《国营乐光农场信访代理工作实施办法》等七大类300多条制度条款,涵盖经营管理、社会综治、计生工作等农场所涉及的事务。

如在土地管理方面,利用GPS定位系统对全场的自营经济用地进行无缝隙丈量,新丈量土地604宗,新增面积10285亩。

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地籍档案,全场3324宗自营经济用地中,已签合同的土地2226宗,签订承包合同2035份,合同面积45015.93亩。

同时加大土地费管理收缴力度,土地收费面积达到土地总面积的84.4%。

每年收缴土地费近300万元,减少社会统筹负担198万元,增收节支达315万元。

2013年,农场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二十条及总局二十一条等规定,编制《海南省国营乐光农场2014年全面预算管理方案》,严格执行‚三公经费‛相关管理规定,取得了较好效果。

农场全年费用开支3359万元,比上年减少197万元,降低6%,其中:公用经费(含:招待费、办公经费、车辆费用、差旅费和水电费)开支176万元,比上年减少96万元,降低35%。

农场医院继续以市场为指导,加强行风建设,提高业务水平,2014年实现总收入260万元,比上年提高13%。

农场主要领导与各责任单位签订综治、安全、计生等一系列责任书,通过制度来规范农场各项工作。

2010年4月,农垦总局在我场召开社区经营管理经验交流现场会。

(三)社区居民管理信息化。

重组初期,我们在‚四级居民管理组织架构‛基础上,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管理。

我们将农场10053户居民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计生等信息录入自制的数据库,按照管理层级分类管理。

2013年9月,农垦总局在调研我场社区管理的基础上,组织人员开发建设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并于2014年10月开始试运行。

我场作为垦区第一家社区管理信息化试点单位,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及部分海胶公司人员共同开展信息采集工作,利用一个月的时间采集到居民信息23671人,并全部录入到信息体统之中,录入有效信息21264人。

目前,正在开展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及网格化管理工作。

社区管理信息化有效提高了工作人员办事效率,方便了职工群众办事,实现了农场人员动态化管理。

同时,农场党委始终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作为党政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常抓不懈。

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成员单位全力抓的齐抓共管良好局面。

农场先后投入普法工作经费共28万多元,全场1.1万名普法对象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普法教育。

农场的综治维稳工作实现了敏感时期无重大群体上访事件、无重大政治事件、无重大治安案件、无吸毒贩毒人员、无邪教组织、无安全生产事故的‚六无‛目标,全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先后荣获‚海南省‘五五’普法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乐东县委、县政府和农垦总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四)职工综合服务人性化。

近年来,农场党委坚持开展‚服务窗口前移、服务理念拓展,全面推进为民服务‛活动。

根据农场组织架构实行四级信访代理,建立‚五位一体‛(即信访代理、综治、平安建设、帮扶、便民服务合署办公)的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实行首问负责制,推广和完善服务承诺制、一站式服务制,全面开展‚党员示范窗口‛‚党员示范岗‛‚青年文明号‛活动,坚持‚有呼必应、有难必帮‛,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在岗位上、落实到行动中、在农场和职工群众之间架起连心桥。

做到有纠纷,找调解;有诉求,找代理;有困难,找帮扶;有事办,找便民。

从而解决了职工办事路远、办事难,特别是看病报销药费难等问题。

重组以来,各级信访代理受理便民业务2355件次,帮助522户职工解决暂时生活困难,帮助163人办理社会低保,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累计排查梳理出各类影响农场稳定的问题2392件。

通过实地实情的调查,充分了解职工群众诉求,经妥善沟通并征得同意后,共代理信访事项220件,现已成功调解219件,1件正在调处阶段;其中,农垦总局信访处转办5件5人次,网上信访15件16人次;场领导共接访72次,接待职工群众上访200件611人次,并已全部调处完毕。

农场信访办被评为省信访系统先进集体,垦区信访代理业务培训班暨信访代理现场观摩会在我场召开。

(五)直属单位市场化。

对农场的二级企业或直属单位,我场十分注重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把幼儿园推向市场,由场办改为民营,减少开支,提升服务质量,农场每年减少支出8万元;对2个分场招待所实行招标承包经营,农场年增收节支17万元;针对农场物业管理中心近几年来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把物业管理中心按区域改制成三个物业管理中心,有效解决了政令不通,工作脱节的问题,提高了物业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效率。

物业管理实行有偿服务,市场化运作,解决了219人的就业,每年还为农场可节支12万元;去年物业组织185名职工就近劳务输出,共获得劳务费115万元,人均增收6216元。

对二分场和三分场招待所实行招标承包经营,采取‚定就业人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缴五项保险、上缴承包费‛的经营办法。

对基建队工人实行自缴‚五费‛的办法,将直属单位推向市场,全年为农场增收节支近百万元。

(六)三清一控常态化。

抓好农场土地清理工作,共收缴土地费731.4万元,清理出土地4422亩,利用清出的土地安排了198名无岗职工就业;抓好劳动力清理。

在劳动力清查中,共清出挂岗混岗人员741人,对挂岗混岗人员农场分别作出了不同的处理,通过劳动力清理,农场每年减少社会统筹负担198万元;加强国有资产的清理,收缴房租及欠款54万元,盘活商业住房78套,同时对油库、鱼塘、幼儿园、招待所、仓库和物业公司等闲臵资产采取承包、转让、拍卖等方式进行处臵,盘活闲臵资产256万元,农场年增收节支达315万元;严格控制管理费用,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经费管控制度,共减少各种管理费用300.27万元。

(七)难侨组织管理自治化。

乐光农场现有侨队5个,归难侨2116人。

合并重组以来,针对难侨问题多、闹事多、维稳难等问题,场党委按照‚侨人管侨、侨人帮侨、侨人助侨、侨人建侨、侨人富侨‛的思路,成立了‚乐光农场归国华侨联合会‛,由难侨公推公选组建侨联班子,成立维稳、普法、宣传、建设、监督等小组,架构了科学完善的难侨组织体系,大胆尝试走难侨自我管理、变输血为造血之路。

近年来,农场把侨队民生工程交由侨联来做,将利润的10%作为侨联工作经费,工程质量也由侨队群众自己监督。

同时,农场还将侨队附近500亩地的地租归侨联所有,以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

农场每年还从‚帮扶中心‛拨出2万元,用于补助难侨中的困难职工。

采取政策扶持、典型带路、科技指导等举措,引导和帮助难侨实现脱贫致富。

合并重组以来,农场先后投入850多万元建设213套归难侨职工住房,彻底解决归难侨职工住房问题,难侨队伍的稳定,带来了整个乐光农场社会的稳定。

目前,农场没有出现任何难侨闹事的事件,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安臵难侨以来最稳定的时期之一。

五个难侨队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之路。

农场曾获评‚国务院侨办系统先进单位‛。

(八)自营经济发展合作化。

2011年10月,我们成立乐福热带果业专业合作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