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复习提纲1.研究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有哪些(显微镜技术、无菌技术、纯种分离技术和纯种培养技术)2.细菌培养基的配制过程?答:配制培养液→调节PH→分装→包扎→灭菌→搁置斜面3.制造接种环、接种针的金属常用铂或镍,原因是软硬适度,能经受火焰反复灼烧,又易冷却.4.灭菌吸管的包装的注意事项:(1)吸管必须干燥;(2)在距其粗头顶端约0.5cm处,塞一小段约1.5cm 长的棉花(不能用脱脂棉)。
作用是避免外界及口中杂菌吸入管内,并防止菌液等吸入口中。
5.空的玻璃器皿一般用干热灭菌,若用湿热灭菌。
则要多用几层报纸包扎,外面最好加一层牛皮纸或铝箔。
6.接种环在用前必须烧灼灭菌,用后也应立即烧灼。
7.酵母的死细胞和活细胞可通过哪些方式鉴别?答:1.、用美蓝液对酵母菌染色后,活细胞为无色,死细胞为蓝色2、平板菌落计数法8.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各有何特点?答:细菌:湿润、光滑、透明、粘稠、易挑起、质地均匀、菌落各部位的颜色一致等。
放线菌:质地致密、丝绒状或有皱折、干燥,不透明,上覆盖有不同颜色的干粉(孢子),菌落正反面的颜色常不一致,基内菌丝与培养基结合较紧,难以挑起。
酵母菌:菌落与细菌的相仿,比细菌菌落大而且厚,菌落表面湿润、粘稠、易被挑起,其颜色多为乳白色,少数为红色。
同时会散发出悦人的酒香味。
霉菌:菌落形态较大,质地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呈现或紧或松的蛛网状、绒毛状或棉絮状;菌落与培养基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菌落正反面的颜色和边缘与中心的颜色常不一致等。
9.培养基按化学成分、物理状态、用途划分可分为哪几种类型?答:化学成分: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物理状态: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用途:基础培养基、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10.实验常用的凝固剂是哪一种?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及液体培养基加凝固剂琼脂的量为多少?琼脂在什么温度下溶化?什么温度下凝固?答:常用凝固剂是琼脂,分别为1—2%,0.5% 96°C下融化,40°C凝固11.配制培养基时应遵循哪些原则?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是什么?配制培养基时不可用铜锅或铁锅,原因是什么?调pH一般用什么试剂调?配制pH低的琼脂培养基时,应怎样配制?答:原则:目的明确、营养协调、理化适宜、经济节约方法:生态模拟、参阅文献、精心设计、试验比较用磷酸缓冲液和碳酸钙做调节剂12.培养基分装时,液体分装高度以试管的多少为宜,三角瓶的多少为宜?固体分装高度以试管的多少为宜,三角瓶的多少为宜?半固体分装高度以试管的多少为宜?答:液体:试管高度的1\4,三角瓶的试管高度的1\2,固体:试管高度的1\5,三角瓶的1\2,半固体:试管高度的1\313.培养基灭菌时外用牛皮纸包扎的目的是什么?答:防止灭菌时冷凝水润湿棉塞14.摆斜面的正确方法是什么?答:试管口搁在玻璃棒或其他合适高度的器具上,搁置的斜面长度以不超过试管总长的一半为宜。
15.棉塞的作用是什么?正确的棉塞要求是什么?棉塞的长度多少在管口外,多少在管内为宜?作棉塞的棉花要求是什么?能否用脱脂棉?为什么?答:作用:阻止外界微生物进入培养基内造成污染和能通气16.培养基配好后,为什么必须立即灭菌?如果来不及灭菌应如何处理?答:很明显,培养基里含有丰富的氮源,碳源,微量元素等等。
如果不立即灭菌,那么,就会长菌。
你可能会认为再灭菌不就可以了?!但是,很多的微生物,特别是真核微生物在生长的时候会改变溶液的PH,同时灭菌后细胞破碎,带入新的氨基酸,蛋白等,这些都是试验不稳定的因素。
如果不能立刻灭菌,应该在配置培养基的时候直接称取粉末,不加入水溶解,可在室温保存。
如果加入的是液体的,已经配置好的培养基,应该在4度并保存,但时间不宜过长。
17.什么是选择性培养基?答: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特殊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所需微生物的生长18.什么是鉴别性培养基?答:用于鉴别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微生物产生某种代谢产物,与培养基中的特殊化学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变化19.蛋白胨称取时应怎样?为什么?溶解可溶性淀粉的正确方法是什么?答:称取时动作要迅速,因为其很容易吸湿。
称取可溶性淀粉放入小烧杯中,并用少量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再加入少于所需水量的沸水中,继续加热,使可溶性淀粉完全溶化。
20.配制合成培养基加微量元素时最好用什么方法加入?天然培养基为什么不需要另加微量元素?答:21.采用什么方法能分离到能分解并利用苯作为碳源和能源物质的细菌纯培养?(以苯作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答:①从苯含量较高的环境中采集土样或水样;②配制培养基,倒平板,一般仅以苯作为唯一碳源(A),另一种不含任何碳源作为对照(B);③将样品适当稀释(十倍稀释法),涂布A平板;④将平板置于温度适当的条件下(37℃)培养,观察是否有菌落产生;⑤将A平板上的菌落编号并分别转接至B平板,置于相同温度条件下培养(在B平板上生长的菌落可利用空气中的CO2的自养型微生物);⑥挑取在A平板上生长而不在B平板上生长的菌落,在一个新的A平板上划线、培养,获得单菌落,初步确定为可利用苯作为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纯培养物;⑦将初步确定的目标菌株转接至以苯作为唯一碳源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摇瓶发酵实验,利用相应的化学分析方法定量分析该菌株分解苯的情况。
22.什么是灭菌?消毒?列表比较高温灭菌或消毒的各大方法的温度、时间、适用对象?答:灭菌: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如高温。
消毒: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处理物体基本无害的措施。
如75%酒精。
23.干热灭菌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干热灭菌比湿热灭菌所需要的温度高,时间长?答:原理见课本175页。
由于空气传热穿透力差,菌体在脱水状态下不易杀死,所以温度高、时间长。
24.在干热灭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答:1 干热过程中,严防恒温调节的自动控制失灵而造成安全事故。
电热干燥箱具有可以观察的窗口,灭菌过程中玻璃温度较高,注意避免烫伤。
2 电热干燥箱内温度未降到70°C以前,切勿自行打开箱门,以免骤然降温导致玻璃器皿炸裂。
3 物品不要摆的太挤,以免妨碍空气流通,灭菌物品不要接触电热干燥箱内壁的铁板,以防包装纸烤焦起火。
25.高压蒸汽灭菌的关键技术是什么?(压力上升之前需将锅内冷空气排尽)26.高压蒸汽灭菌开始之前,为什么要将锅内的冷空气排尽?灭菌完毕后,为什么待压力降低“0”时才能打开排气阀,开盖取物?答:1 灭菌的主要因素是温度而不是压力,因此锅内冷空气必须完全排尽后,才能关上排气阀2 否则就会因为锅内压力突然下降,使容器内的培养基由于内外压力不平衡而冲出烧瓶口,造成棉塞沾染培养基而发生污染,甚至烫伤操作者。
27.对含糖(如葡萄糖或乳糖等)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时,应采用大多压力、多长时间灭菌为宜?答100K Pa,121°C,15~30min28.对血清、噬菌体浓缩液、氨基酸溶液、维生素溶液、抗生素溶液能否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应采用何种方法除菌为宜?答:不能,采用微孔滤膜过滤除菌法为宜。
29.紫外线灭菌的原理及适用对象是什么?答:原理:紫外线波长在200nm~300nm具有杀菌作用,其中265~266nm杀菌力最强。
此波长的紫外线易被细胞中核酸吸收,造成细胞损伤而杀菌。
适用对象:无菌室、接种箱、手术室内的空气及物体表面的灭菌。
30.过滤除菌法的适用对象是什么?缺点是什么?答:只适用于实验室中小量溶液的过滤除菌,缺点是虑量有限。
31.微生物分离纯化常用的方法有哪些?答:划线法、稀释平板法、选择培养基法、单细胞挑取法。
32.如果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分离一种对青霉素具有抗性的细菌,你认为该如何做?答:在培养基中加入少量青霉素(选择培养基)33.稀释分离时,为什么要将已融化的琼脂培养基冷却到45~50℃左右才能倾入到装有菌液的皿内?答:如果高于50℃会将菌体烫死,低于45℃培养基会凝固,不能倒平板。
34.在恒温箱中培养微生物时为何培养皿均需倒置?答:①防止培养基水分蒸发②防止冷凝水的流动造成平板表面的“交叉感染”,影响单个菌落的形成③防止外物掉在培养基上。
35.常用菌种保藏方法有哪些?有何优缺点?答:①斜面保藏法:菌种管置4℃冰箱保藏,定时传代②石蜡油封藏法:橡皮塞取代棉塞、加石蜡油。
③沙土管保藏法:将菌种置于土壤、细纱干燥材料上保藏。
适用于放线菌、芽孢菌和某些真菌保藏,保藏时间几至几十年。
④真空冷冻干燥法:加有保护剂的菌悬液在冻结状态下予以真空干燥。
适用于各种微生物,便于大量保藏,菌种存活时间长,是目前最好的保藏方法之一。
⑤液氮超低温保藏法:将菌种置于保护剂中,预冻后保存在液氮超低温冰箱中(-196℃)。
适用于各种微生物的较理想的保藏方法之一。
36.常用于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有哪些?答:1 个体计数法:直接法:血球计数板法、涂片染色法;间接法:平板菌落数法,薄膜过滤计数法,比浊法。
2 重量法3 生理指标法37.什么是显微直接计数法?工具是什么?此方法的优缺点?缺点怎样克服?答:指用计数板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细胞并进行计数的方法。
工具: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优点:直观、快速、操作简单缺点:所测得的结果通常是死菌体和活菌体的总和,且难以对运动性强的活菌进行计数克服方法:综合活菌染色、微室培养以及加细胞分裂抑制剂等只计数活菌体38.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如何计数?计算公式?答:以25个中方格的计数板为例,设5个中方格的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则:1ml菌液中的总菌数=(A\5)*25*104×B39.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营养物质、水的活度、温度、_pH__和氧等。
40.细菌、酵母菌、霉菌培养的温度及PH一般为多少?答:细菌最适PH6.5~7.5、最适温度37℃左右;酵母菌最适PH6.0~6.5、发酵最适温度18~25℃左右;毛霉最适PH4.5~5.5、发酵最适温度16℃左右;(真菌最适PH5.0~6.0,放线菌最适PH7.5~8.5)。
41.名词解释:无菌技术/操作: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