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熹的解释与孔子的本意

朱熹的解释与孔子的本意

龙源期刊网
朱熹的解释与孔子的本意
作者:范从华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2018年第04期
“克己复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命题之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学习要点”中却没有列出,但作为孔子的主要观点,课堂教学无法回避,高考亦会有所关注。

2017年高考江苏卷对
其进行了考查: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参考答案:D)
根据朱熹的观点“存天理,灭人欲”,可排除A、B选项,但是如果注意到自清代以来围绕朱注“克己(复礼)”所发生的争论,那么,很难在C、D两项间做出取舍。

一、朱熹的解释
“克己复礼”语出《论语·颜渊》,扬雄称:“胜己之私之谓克。

”[1]孔安国释“克”为“能”,释“己”为“身”。

[2]马融的解释为“约身”,南朝范宁云:“克,责也。

”隋人刘炫训“克”为“胜”,北宋邢昺、程颐均赞同此说,程颐说:“非礼处便是私意。

既是私意,如何得仁?须是克尽己私,皆归于礼,方始是仁。

”[3]概括言之,朱熹之前,“克”的解释有“约”“能”“责”“胜”,“己”的解释有“身”“私欲”。

朱熹将“克己”解释为“胜身之私欲”,实由刘炫的解释而来。

朱熹的解释由于《四书章句集注》在朱熹死后被定为官书,朱注“克己复礼”从此广泛流传,一般人将他解释的孔子当做了真孔子。

[4]
二、清朝学者对朱熹解释的批评
时至清代,学者对朱注多有批評,其中毛奇龄(1623-1716)的批评最为激烈,著有《四书改错》22卷。

他说:“马融以约身为克己,从来说如此。

惟刘炫曰:‘克者,胜也。

’此本扬子云‘胜己之私谓克’语,然己不是私,必从‘己’字下添‘之私’二字,原是不安。

至程氏直以己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