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会议期间,为了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中方代表团带了一些影片播放。
我们先是播放了一部国庆大阅兵的记录片,想让世界看到新中国正在步入强大。
但是一些人士看过后却说,中国要搞军国主义。
在总理安排下,我们播放了另一部影片,就是极度唯美主义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当时,工作人员担心外国人看不懂中国的戏剧,就准备了一些宣传资料,很详细的英文介绍越剧,介绍梁祝的故事,足足好几页纸。
请总理过目时,总理皱皱眉,这么长的剧情介绍,谁有信心看得下去。
最终稿总理改的只有一句话:“请大家看中国的罗米欧与朱丽叶。
”影片最后放映时,整个大厅挤满了人,超出了主办者的预料。
影片结束时,所有人都默不作声,都沉浸在那种悲剧的气氛里,稍后,是所有人起立热烈鼓掌,为中国这么好的电影,为中国这么好的文化。
这也是周总理日内瓦外交中很小的但也是异常光彩的一笔。
印尼万隆会议(忘记了是刚到机场的欢迎仪式,还是另一次公众讲话。
各位包涵,暂且说是机场欢迎吧。
),总理要对欢迎他的人们做一个演讲,当时,天降大雨,人们在雨中站立。
有工作人员给总理撑起一把雨伞,周总理推开了那把伞,说:大家都站在雨中,我要和大家一样。
欢迎的人们群情振奋,他们想不到一个大国的总理会这样。
大雨滂沱,但依然难掩周总理儒雅的风度和人们的热情。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一个美国记者先是主动和周恩来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节没有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者刚握完手,忽然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刚和周恩来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
这时很多人在围观,看周总理如何处理。
周恩来略略皱了一下眉头,他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随意地在手上扫了几下,然后——走到拐角处,把这个手帕扔进了痰盂。
他说:“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尽管中美当时处于敌对状态,但周总理一贯的思想,还是把当权者和普通美国民众分开。
在谈判桌上横眉冷对,那是一点情面也不讲的。
但会场外,他可是统战高手,尽量做工作,力图潜移默化。
他对普通美国民众一直是友好的,包括新闻记者在内。
所以,在那个美国记者主动要和周总理握手时,周总理没有拒绝。
但这个记者看来纯粹要使周总理难堪,否则不会自己主动握手,然后又懊悔不迭地拿手帕擦手。
周总理在他擦手之前,也不会意识到他会这样做。
当时大堂里人很多,就看你周恩来下不下得了台。
所以周总理也拿出手帕擦手。
请注意两人做法不同的是:记者擦完手后仍把手帕塞回裤兜,而周总理是擦完手后把手帕扔进了痰盂。
周总理的意思是:你的手帕还能用,我的手帕因为擦了以后沾染了你的细胞,你这无耻小人的病菌,再也不可能洗干净使用了,所以我就把它扔到痰盂里去面是几个著名的答记者问,可能大家知道:新中国面临诸多挑战,世界各国都以不同的视角注视的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也就会经常遇见那些恶意提问的记者。
看我们的周总理把这些很难回答又具有明显恶意的问题回答的多么的精妙。
(我这里的是一些很机智的回答,那些高深的就更多了)。
又问:“你们中国人走路都低着头,而我们美国人走路是挺胸抬头。
”周答:“因为我们走的是上坡路,而你们走的是下坡路。
”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
周总理肯定地说:“有!”全场哗然,议论纷纷。
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
”顿时掌声雷动。
——这位记者的提问是非常阴毒的,他设计了一个圈套给周总理钻。
中国解放以后封闭了内地所有的妓院,原来的妓女经过改造都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这位记者想:问“中国有没有妓女”这个问题,你周恩来一定会说“没有”。
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
这个提问的阴毒就在这里。
当然周总理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俩,这样回答既识破了分裂中国领土的险恶用心,也反衬出大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台湾的对比。
哎呀,周总理考虑问题周密细致,同时又那么快速反应,你不佩服他也难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作用: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
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
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
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
(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
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通过了《上海共识》。
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
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
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国初期外交政策:“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赶紧屋子再请客”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60年代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独立并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升,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中国加入联合国改革开放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综合国力提升及政策调整,开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历史书上的: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产生此方针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新的政治格局,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又有改动,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②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③它在世界上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有①中苏等17个国家建交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参加日内瓦会议④参加万隆会议2.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
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3.1955年4月万隆会议上,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会上,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