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路基土石方填筑施工方案1、工程范围K0+000—K49+957.732望东长江公路大桥北岸连接线高速公路,路线全长49.958公里。
2、编制主要应用标准和规范2.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2.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2.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051-932.4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JTJ 76-953、施工准备3.1 技术准备3.1.1认真熟悉施工图纸和技术规范,编制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一、二、三级技术交底。
3.1.2施工放样:恢复路基中心线,测量中线标高,确定路基的填筑宽度;复测路基横断面标高,计算每断面路基的填筑高度,确定路基质量的控制参数。
(填筑土的强度、路基压实度)注意紧急停车的设置位置的路基加宽。
3.1.3试验对土和生石灰进行试验,土的试验内容有:土的液塑限试验、天然稠度、颗粒大小分析、天然含水量、密度、相对密度、土的击实、土的强度(CBR值)、土的有机含量及易溶盐含量;石灰试验内容有:有效钙、镁含量。
生石灰的技术指标3.2 机具设备3.2.1 主要机械:推土机、平地机、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自卸汽车、旋耕犁、圆盘犁、灰土拌和机等。
3.2.2 试验及测量仪器:配套的土工试验仪器,测量仪器如全站仪、水准仪等。
3.3 现场准备3.3.1修筑施工便道,使临时道路贯通全线,保证车辆全天候通行。
3.3.2修建排水沟、挡水堤等设施,使取土场、路基施工期间,始终保持良好的排水状态。
3.3.3路基范围内的树木、灌木丛等提前砍伐或移植,清除有机耕植土,坑、穴整平夯实。
3.3.4确定取土场的数量、大小和位置。
4、施工工艺及施工技术要求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准备→测量放样→排水→清表→地基处理(填开山石料或掺灰处理)→碾压→检测→交验4.1 路基填料的一般要求4.1.1填方路基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最小强度(CBR)值必须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
泥炭、淤泥、有机土、强膨胀土等,不得直接用于填筑路基。
4.1.2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透水性差,干时坚硬,并具有较大的可塑性、黏性和膨胀性,毛细现象很显著,浸水后能较长时间保持水分,承载力很小,不宜直接作为路堤填料。
如缺乏好的填料时,可采取掺石灰、固化材料等技术措施,对这些黏性土进行砂化处理,以改善土质提高其强度。
4.1.3浸水路堤、结构物台背回填、特殊路段换填处理,均应优先选用渗水性良好的材料填筑。
在渗水材料缺乏的地区,采用细粒土填筑时,须用石灰、粉煤灰或水泥等无机结合料进行处治。
4.1.4路床填料应均匀、密实,强度高,最大粒径应小于100mm,路床顶面横坡应与路拱一致。
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要求挖方路基4.2 一般填方段路基4.2.1填土高度小于10米时,边坡坡率采用m=1.5;高度大于10米时,路堤上部8米高度内的边坡坡率采用m=1.5,下部分的边坡坡率采用m=1.75,变坡位置设2.0米宽平台,平台上设截水沟和种植槽。
坡脚设置宽度1m的护坡道,护坡道保证向外4%的横坡,护坡道外侧设置半圆形混凝土预制块边沟。
4.2.2为了确保路基边缘部分的有效压实,对路基单侧超宽碾压按照30至50cm控制;刷坡时保留防护工程厚度,减少因雨季坡面防护未及时施工导致坡面被雨水冲刷,造成亏坡现象;对拱形护坡等圬工防护路段,也可以减少坡面开挖防护后的培土数量。
填方段防护工程顶部与路床齐平,土路肩部分边坡采用培土植草皮防护。
路基清表土严禁用于路基填筑,是绿化和复垦最理想的天然土源,应结合附近地形进行集中堆放,妥善管理,以便用于后期边坡、中央分隔带等部位绿化用土或者取土坑的复垦。
4.3 填石路基填石路堤需采用大功率推土机与重型振动压实机具施工。
填石路堤在施工前,应通过试验路段,确定填石路堤适宜的填筑层厚、压实工艺以及质量控制标准;可采用振动压实和冲击压路机相结合的施工方法,从而达到更加理想的压实效果。
路基稳定与质量控制的关键在于压实的密实程度,须对不同强度石料在路基的不同位置,分别采用不同的填筑层厚和压实控制标准,详见下表:上路堤(路床底面以下0.8~1.5米)石料强度与压实质量控制标准石料类型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摊铺层厚最大粒径压实干重度(KN/ m3)孔隙率%硬质石料≥60MPa≤400mm小于层厚2/3 由试验确定≯23表4-3 下路堤(路床底面以下>1.5米)石料强度与压实质量控制标准填石路基的边坡位置是摊铺、压实的薄弱处,对于中等强度以上的石料应进行边坡码砌,对码砌后的边坡用骨料进行嵌缝。
要求采用的石料应整齐、不易风化。
4.4填塘路基对于全部通过较小水塘的路基,应先进行排水清淤,优先采用挖方段石渣进行水塘清淤回填,因挖方段石渣缺乏时可以采用砂砾石回填。
一般回填至淤泥顶面标高,若地下水位高,应回填至地下水位+50cm位置,最后采用路基填料回填至原地面,压实度≥93%;对于局部被路基侵占的较大的河塘,应先进行围堰、排水和清淤,清淤部分采用山渣石或砂砾石换填;若地下水位高,应回填至地下水位+50cm位置,其余回填到原地面部分同路堤填料要求,塘岸坡要开挖台阶,分层压实至原地面,再进行正常路基填筑,且回填至塘顶面部分压实度≥93%。
4.5桥涵过渡段路基为保证压实质量以减少桥台跳车,桥梁、盖板涵及通道台背设置过渡段。
过渡段填料优先采用碎石、砂砾等水稳性好的透水性材料填筑。
回填顺路线方向底面长度为3m,在路堤与回填的联结部从底部向上开挖台阶,台阶宽2m、高1.33m,以4%坡率向路基倾斜。
明涵与桥台处理到路床顶面的高度,其上为路面底基层和桥台搭板;暗涵应回填到涵顶高程。
圆管涵不设置过渡段,路基不进行特殊处理。
4.6浅挖、零填路基浅挖和零填路基由于路床部分处于原地面以下,而地面表层土以耕植土、杂填土为主,较松散,含有机质,不符合路床质量和强度要求,因此需对低填浅挖、零填路基进行处理。
对于挖方深度H≤2.0m的浅挖路段施工方法为:清除表土开挖至路床底面标高后,继续向下超挖20cm,其下再翻松20cm,将翻松土基掺灰5%就地碾压,压实度要求不小于90%,然后再用5%的石灰改善超挖的土回填至路床底面标高,压实度要求不小于93%。
原地面以下的路床部分同填方段路床要求,采用石灰改善土回填,压实度≥96%,0~30厘米,要求CBR值达到8,30~80厘米,要求CBR值达到5。
4.7陡坡及填挖衔接段路基采用开挖台阶,铺设土工格栅,反挖换土,盲沟排水等方法处治路基,提高路基强度。
高差较大的衔接路段采用优质碎石土填筑并增设土工织物,以利于路基压实并控制不均匀沉降。
盲沟一般横向或斜向布置并与纵向盲沟连接成网。
具体设置部位参见【陡坡路堤或填挖交界处理工程数量表】。
4.8高填路基本项目全线无填土高度超过20米的高路堤。
对填高大于15米的高路基一般在外侧设置支挡措施,路基的填筑要满足规范要求,采用大吨位的振动压路机碾压或冲击碾压,以减小路基的沉降变形。
对填高大于15米的高路基且外侧未设支挡措施的陡坡路基,在施工中要求进行沉降与稳定观测。
高路基要观测沉降确定路面最佳施工时间。
陡坡路基要进行路基水平位移观测。
当变形过大,必须及时上报观测资料,由设计单位完善高路堤与陡坡路堤的动态设计,确保工程安全。
4.9特殊路基处理本项目主要特殊路基为软弱土地基。
第一合同段主要分布在王家河、长河河漫滩地段,第二合同段主要为山间洼地淤泥。
对于河漫滩沉积软土须重点控制路基的工后沉降及施工中的路基稳定问题;对于山间洼地软土,重点控制路基的稳定性。
王家河、长河附近平原区采用:一般路堤段采用砂垫层+两层土工格栅处理;小型构造物段采用土工格室砾石垫层处理;桥头段采用土工格室砾石垫层+土工格栅综合处理方案。
对于山间洼地淤泥采用:清淤换填,换填材料采用透水性材料。
4.9.1 加筋砂垫层结合预压浅层处理方案。
加筋砂垫层处理方案以设置砂垫层为核心,根据软土的地质情况并结合路堤的填土荷载、路堤的稳定性要求、路堤的差异沉降要求等条件,采用单向土工格栅进行加强处理,可根据需要铺设一到数层。
第一层土工格栅布设在砂垫层顶面,第二、三层依次向上铺设40厘米一层;垫层设计厚度60厘米,垫层两端土工布包边。
4.9.2涵洞、通道处采用土工格室砾石垫层处理方案。
圆管涵基础以下换填0.9米厚,采用3层25厘米厚土工格室装砾石垫层处理,箱涵基础以下换填1.5米厚,采用5层25厘米厚土工格室装砾石垫层处理。
4.9.3桥头浅层处理砂垫层厚度60厘米,一层土工格室,4层单项土工格栅4.9.4 清淤换填,对于分布于两山一洼之间的软土,其厚度及埋深小于3.5m的可考虑采用挖除换填方案,换填材料适宜采用透水性材料,如砂砾、山皮石、挖方山渣等。
4.9.5 土工格室的质量要求及施工工艺(1)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抗拉、抗剪强度,并能适应地基的变形要求,应采用国标内专用型产品。
采用的塑料土工格室(PE、PP),高20厘米,焊距不大于40厘米,焊点剥离强度不小于12KN/m,联接剥离强度不小于12KN/m,片材屈服强度不小于21MPa。
(2)施工工艺土工格室大面积铺设应保证其整体性,一般接头采用对接,片材采用特制的连接件连接。
土工格室端头采用特制的连接件锚固,必须精心处理。
土工格室沿路基横断面方向铺设,铺设完毕后,应尽量拉紧,不得有褶皱。
人工向土工格室内填筑中粗砂或碎石并夯实。
在土工格室内碎石填筑完毕后,在土工格室上再铺5厘米厚的砂垫层,然后再填土,从两边向中间进行,先用推土机压实,然后压路机碾压。
其施工工序:整平场地→铺幅放样→与前幅边缘对接并用连接件连接→端头锚固→填筑中粗砂或碎石→满铺5厘米厚砂垫层→填土。
4.9.6土工格栅的质量要求及施工工艺(1)一般路段采用单向土工格栅,抗拉强度不小于50KN/m,对应的延伸率不大于10%;在小型构造物处采用的双向土工格栅,抗拉强度不小于20KN/m,对应的延伸率不大于10%。
(2)施工工艺土工格栅大面积铺设应保证其整体性,一般接头采用绳结。
设计搭接宽度不小于15cm,并用尼龙绳绑扎;铺设二层,接缝处应前后错开距离不小于50cm,土工格栅端头锚固必须精心处理,采用U 型钉锚固措施。
设计表中土工格栅的铺设宽度是沿路基横断面方向的实际覆盖宽度(即碎石垫层宽度),设一层的土工格栅直接铺设于垫层的顶面,设两层的应分别铺设于垫层的顶面和底面,在土工格栅上至少先人工铺筑40cm厚素土后,方可机械铺筑。
其施工工序:铺幅放样→与前幅边缘搭接15cm并绳结→端头锚固→人工铺筑40cm厚素土→预留边缘搭接宽度1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