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一、基本概念城市,城市化,城市规划,城市性质,风玫瑰,千人指标,日照间距,容积率,建筑密度,城镇体系,历史街区1.城市 P 3: 城市(城镇)(city):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化 P11: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作用:研究各国城镇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的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4.城市性质 P265 :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城市性质是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基础因素决定,是由该因素组成的基本部门的主要职能所体现的。
5.风玫瑰 P198: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
它是消防监督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在开展建审工作时必不可少的工具。
6.千人指标 P 347:指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用来确定配建公共建筑数量的定额指标。
一般以每千居民为计算单位,故称千人指标。
(每千居民所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作用:1、千人指标可较为直观地反映开发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须配套的总量。
2、千人指标有助于直接量化和平衡各开发商所需承担的建设责任,以保证一定区域内资源的合理配置。
3、对于与人口规模直接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如综合医院等千人指标是主要的实施依据。
7.日照间距p333: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间隔距离。
8.容积率p323 :又称面积率,或建筑面积密度,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英文缩写FAR,是地块内所有建筑物面积之和Ar与地块面积AI的比值(万m2/hm2) 公式:FAR=Ar/AI9.建筑密度 P328:指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占该块用地面积的比例,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10.城镇体系: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
11.历史街区 P641: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比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初次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是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在雅典通过的《雅典宪章》作用:确立历史文化街区,有助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能在整体上保持很延续历史名城传统风貌。
二、规划理念(这部分内容应包括:时间、背景、人物、主要内容和观点、意义评价)1.《周礼•考工记》p19时间:春秋战国之际。
内容: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凃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同时,《周礼》书中还记叙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意义:《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管子》p20时间:战国时代。
内容:《管子•度地篇》中,已有关于居民点选址要求的记载:“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管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
对于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管子》认为应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以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
意义: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其影响极为深远。
3.《建筑十书》,维特鲁威 p24时间: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人物:维特鲁威内容:该书分为十卷,在第一卷“建筑师的教育,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第五卷“其他公共建筑物”中提出了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等方面的论述。
意义: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建筑典籍。
4.《遵循艺术原则的城市设计》,西特(Camillo Sitte)p24时间:1889年出版人物:西特内容:力求从城市美学和艺术的角度来解决当时大都市的环境、卫生和社会问题。
意义:是一本较早的城市设计论著。
引起了人们对城市美学问题的兴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5.田园城市(Garden City)、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p28时间:1898年背景:工业化背景下城市所提供的生产生活环境与人们所希望的环境存在着矛盾、大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相互疏远。
内容: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意义: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6.卫星城镇、新城 p29时间:1922年背景:大城市的恶性膨胀,使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的问题。
内容:主张在大城市周围用绿地围起来,限制其发展,同时在绿地之外建立卫星城镇,设有工业企业,和大城市保持一定联系。
卫星城镇从卧城——半独立城镇——完全独立的新城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规模趋向由小到大。
7.《雅典宪章》(Charter of Athens)p31时间:1933年背景:1920年末,现代建筑运动走向高潮,1933年在希腊雅典召开的现代建筑国际会议上,提出现代建筑和建筑运动的基本思想和规则,并通过雅典宪章。
内容: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同时还就城市的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解决方案,还提出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的思想。
《大纲》最后指出,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引起。
意义:《大纲》中提出的种种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论点和建议,很有价值,对于局部地解决城市中一些矛盾也起过一定的作用。
这个《大纲》中的一些理论,由于基本想法上是要适应生产及科学技术发展给城市带来的变化,而敢于向一些学院派的理论、陈旧的传统观念提出挑战,因此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大纲》中的一些基本论点,至今还有着深远的影响。
8.《马丘比丘宪章》(Charter of Machu Picchu)p33时间 1978年利马集会人物:一些国家的著名建筑师、规划师、学者和教授主要内容承认和肯定《雅典宪章》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新的发展。
认为追求功能分区不能够牺牲城市的有机组织,要重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
另外,《马丘比丘宪章》还还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意义(不是书里找的,不一定要背)抛弃了《雅典宪章》的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
从人的需要和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马丘比丘宪章》针对于《雅典宪章》和当时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
9.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p33时间:1930年代背景(我觉得不是很重要)进人20世纪以后,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使原有居住区的组织形式渐渐不适应现代生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面积很小的居住区内很难为居民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儿童上学和居民采购日常必需品往往不得不穿越交通频繁的城市道路,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同时由于道路交叉口过多也大大影响了车辆的通行能力利速度。
另外,汽车交通带来的噪声、废气,使居住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内容“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还提出在同一邻里单位内安排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设置一定的公共建筑,这些也与当时资产阶级进行阶级调和和社会主义改良主义的意图相呼应。
意义评价这种思想因为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以后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10.有机疏散,伊利尔•沙里宁 p34时间:伊利尔•沙里宁在1934年发表了《城市——它的成长、衰败与未来》一书,书中提出了有机疏散的思想。
背景:大城市过分膨胀带来的各种弊病。
内容: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内又可分为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
把联系城市主要部分的快车道设在带状绿地系统中,把高速交通集中在单独干线上,尽量避免穿越和干扰住宅区等需要安静的场所。
意义评价:有机疏散的思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城市规划工作中得到应用。
11.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p37内容(不知道哪里找的)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产物,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城市里,而这些人的兴趣、能力、需求、财富甚至口味又都千差万别。
因此,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都需要尽可能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功用的多样性,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因此,“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
(书的内容:把现代城市中大面积绿地与犯罪率的上升联系到一起,把现代主义和柯布西耶推崇的现代城市的大尺度指责为对城市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的破坏,批判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是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让政客和房地产商获利)意义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一个里程碑式的作用,在整个欧美开创了一个对现代城市规划进行反思的时代。
12.可持续发展 p67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工业化社会强调功能和效率,却忽视了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营造和维护,由此造成了全球环境的恶化。
内容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1.“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2.“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
意义评价(网上)1、保证土地资源在代际间的公平使用;2、2、保证水、能源及各项物质资源在代际间的公平利用;3、3、保证城市的功能运转与自然环境的有机共生;4、4、保证历史文化信息与人文地理脉络的有效传承;5、5、保证城市发展过程中各区域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近期利益与长远效益之间的关系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