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材料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材料

农业生态学一、英译汉Food chain (FC) 食物链food web (FW) 食物网Agroecosystem农业生态系统ecosystem 生态系统Ecotype生态型niche 生态位Allelopathy化感作用Ecology 生态学Edge effect (EE) 边缘(际)效应biological pesticide (BP) 生物农药Energy 能量energy flow(EF)能流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EA)中国生态农业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有害生物的综合管理Sustainable agriculture (SA) 可持续农业二、填空1.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气、臭氧、一氧化二氮、氟利昂由碳循环引起的2.生态金字塔分为(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生物数量金字塔)3.人工辅助能(生物辅助能、工业辅助能)4.经济外部性(外摊成本,外泄收益)两种5. 农业生态学调控机制分为(中心式调控、非中心式调控)6.营养级按生物(能量大小)划分三、名词解释1.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2.趋同效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其群体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相应的生态变异。

趋异效应:是指相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其群体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相应的生态变异。

3.生物放大作用(生物富集,生物浓缩):指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级营养传递时对生物体内残留浓度不断上升,越是处在高营养级的生物其体内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越高的现象。

4.优势种:是指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5. 建群种:是指在群落中处于优势层的优势种四、简答题1.生态对策(R对策和K对策的区别)答法一、(K对策: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稳定的栖息环境,不具较强的扩散能力,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种群的数量通常稳定在环境容纳量(K)的水平附近R对策与K对策相反哈!(记不好就这样记)K对策: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具有较高的生殖力,适应多变的栖息环境,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种群密度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

)答法二、区别如下表r-对策 K-对策气候多变性,不确定,难以预测稳定,较准确,可预测死亡具灾害性,无规律非密度制约比较有规律密度制约存活幼体存活率低幼体存活率高数量时间上变化大,不稳定远远低于环境承载力时间上稳定通常临近K值竞争多变,通常不紧张经常保持紧张选择倾向 1.发育快2.增长力强3.提前生育4.体型小5.一次繁殖1.一次繁殖2.竞争力强3.延迟发育4.体型大5.多次繁殖寿命短,通常少于一年长,通常长于一年最终结果高繁殖力高存活率2.食物链是不是越长越好?食物链加环并非越长越好,关键是要尽早从链条中获取更多的产品。

十分之一法则证明,链条越长,营养级层次越多,沿食物链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多。

而且太长、太复杂的食物链在实际应用中也有许多技术与经济方面的困难。

食物链加环要讲究综合效益。

3.食物链加环类型(结构类型):①生产环饲养牛、马、羊、猪;油茶林引入蜂群。

②增益环利用沼渣等有机废弃物养殖蚯蚓和蝇蛆。

③减耗环人工放养寄生蜂防治松毛虫。

④复合环稻田养鱼养鸭,鱼鸭既有减耗作用,也有可生产鱼蛋产品。

⑤加工环将农副产品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出售。

作用: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农副产品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食物链类型:①捕食食物链(草牧食物链):指从绿色植物开始,再到草食动物,肉食动物,食物成员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②腐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主要以死的有机物或生物排泄物为食物,通过腐烂分解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食物链。

一般从真菌细菌和某些动物开始。

③寄生食物链:以寄生方式取食活的有机物。

4.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是不是越复杂越好?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数量和食物链中营养级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而需要根据当地的自然实际进行合理设计。

在一定的农业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产生的有机物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该生态系统内食物链过多,各食物链中生物的数量就难以达到一定规模,这样就会影响经济效益。

如果食物链中营养级过多,根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原理,处于较高层次营养级的生物获得的能量就很少,该营养级的生物数量相应也会很少,这样也不会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自然生态系统是不是越复杂越好?越复杂的生态系统所含捕食链、腐生链、寄生链等关系错综复杂,那就是说,该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甚至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越复杂。

当物质和能量在整个生态系统之间传递时,这一条条能量传递链就不会因为少数物种的突然损失或者强大灾害的介入而断裂。

因此,越是复杂的生态系统,就具有越强的稳定性。

5.酸雨对农业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酸雨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现象,通常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如雾、露、霜等)统称为酸雨。

①酸雨抑制种子萌发,导致农作物严重减产,造成经济损失。

②酸雨伤害农作物和蔬菜的叶片,叶片受损后光合作用降低,抗病虫害能力减弱,农作物生长缓慢或死亡,导致农作物减产。

③酸雨导致土壤酸化,使土壤盐基离子大量淋失,土壤中铝离子大量释放。

④酸雨能抑制土壤中微生物酶的活性,并且减少土壤中氨化细菌和固氮细菌的数量,使真菌数量增加,导致土壤生物的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下降。

6.温室效应对农业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①.对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②对农作物品质的影响③对农作物水分有效性的影响④对土壤肥力的影响⑤.对农业病虫草害的影响⑥.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⑦.对农业耕作制度的影响⑧.对畜牧业的影响⑨.冰川融化和海平面升高对农业的影响7.初级生产含义及其提高途径?初级生产:是指自养生物利用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进行同化作用,在生态系统中首次把环境的能量转化成有机体化学能,并储存起来的过程。

提高途径:①因地制宜,增加绿色植被覆盖,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增加系统的生物量通量或能通量,增强系统的稳定性。

②适当增加投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消除或减缓限制因子的制约。

③改善植物品质特点,选育高光效的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④加强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减少养份水分制约。

⑤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密植,实行间套种,提高栽培管理技术。

⑥调控作物群体结构,尽早形成并尽量维持最佳的群体结构。

次级生产含义及其提高途径?次级生产:是指异养生物的生产,也就是生态系统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的同化、生长发育、繁殖后代的过程。

提高途径:①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粮、经、饲“三元结构②培育、改良、推广优良畜禽渔品种③将分散经营适度集约化养殖④大力开发饲料,进行科学喂养⑤改善次级生产构成:发展草食动物、水产业,发展腐生食物链,利用分解能等。

五、论述题1.中国生态农业和西方生态农业不同点?中国生态农业有哪些常用技术体系?由于我国农业发展阶段和西方农业发展阶段的差异,尽管生态农业的名称相同,但是内涵却有不少差异。

西方生态农业是对工业化农业的一种叛逆,更加强调不用化肥、农药,更加注重小型、多样,更加希望能源和养分的自给。

我国的生态农业则是我国农业刚刚开始工业化过程时提出来的,因此不一概的反对使用化肥、农药,而是强调注意克服化肥农药的负面影响。

我国农业的经营大多数本来就是小型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扩大生态农业的经营规模,因此不认为生态农业仅仅适用于小型农场,相反,鼓励扩大生态农业才的经营规模。

我国的生态农业鼓励减少对输入能源和养分的过度依赖,重视内部的循环利用过程,但是又充分认识到,在人多地少的国度,要满足农业产出的巨大需求,光靠内部循环是不足够的,因此不反对适当的投入。

中国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①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②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增殖技术;③小流域综合利用技术;④立体种养技术;⑤庭院资源综合利用技术;⑥再生能源利用技术;⑦农业副产物再利用技术;⑧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技术。

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系统必须具备3条件:1)、有两个以上的组分2)、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3)、能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3、系统的结构:1)、系统的边界2)、系统的层次3)、系统组分的量比关系4)、系统组分的空间关系4、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1)、环境组分(辐射、气体、水体、土体)2)、生物组分(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小型消费者)5、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6、耐性定律: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他们之间的辐射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即耐性定律7、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8、生境: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钟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称为生境9、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下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称为生态型。

10、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11、森林的生态效应的主要生态作用: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调节气候,增加雨量3)、防风固沙4)、净化空气,防治污染5)、减低噪音,美化大地6)、提供肥料,增加肥源13、种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集合体14、库:指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物质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

12、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1)、对土壤肥力的影响2)、对水土保持的影响3)、对农田小气候的影响4)、对净化环境的作用15、农业资源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

16、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的调控途径:(1)、扩源:扩大绿色植被面积(2)、强库:一是从生物体本身对能量的贮存能力和转化效率考虑;二是从外界生存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考虑,加强辅助能的投入(3)、截流:通过各种渠道将能量尽可能地截留在农业生态系统之内,扩大流通量,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4)、减耗:降低消耗,节约能源。

17、三种类型的循环:水循环、气相型循环、沉积型循环18、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19、环境容纳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20、种群分布的3种基本类型:1)、随机的2)、均匀的3)、成丛的21、阿利氏原则:即每个生物都有自己最适的密度,过疏或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