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人工智能

浅析人工智能

于人工智能与人的比较中展开哲学反思田坤国际儒学院中国哲学1701280776摘要:人工智能可以说是人类创造性发展中最杰出的作品。

随着对人工智能研究的深入及其广泛的应用,其发展已然出现人类难以完全掌控的态势。

本文将从人工智能的源头出发,从人工智能与人的比较中,辨明人工智能的特性,思考人工智能发展中潜在的伦理问题及其道德要求。

关键词:人工智能;哲学思考;未来反思一、人工智能的背景1956年,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举行的有关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的学术研讨会上,夏麦卡锡、明斯基等10 多位数学、心理学家和信息论等方面的学者第一次使用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

至此,人工智能这一术语正式确立,这门新兴学科正式诞生。

人工智能理论是随着数字计算机的出现应运而生的。

这一伟大的理论来源于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的“万能计算”,即所有的数字计算机都是等效的。

据此,他提出了一个智能存在的证据,即图灵实验:如果一台电脑可以诱使一个询问者相信它也是一个人,那么从定义上来讲这台机器就有智能。

以这个实验为衡量尺度并以“图灵机”为媒介,图灵开创了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其核心是:大脑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计算机,无论你如何设计它的人工智能系统,这台计算机都可以做出类似人类的行为。

[1]该设想得到了神经生理学家沃伦·麦卡洛克和数学家沃尔特·皮兹的支持。

他们解释了神经元是如何数字化工作的,即是如何对规范逻辑进行充满想象力地复制。

二战结束以后,随着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编制程序的不断深入,人工智能开始由设想转为不成熟的现实。

二、人工智能的定义和特性(一)人工智能的定义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

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创始人之一Marvin Minsky指出:“人工智能是一门科学,它使机器做那些由人需要通过智能来做的事情。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尼尔逊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

”简而言之,人工智能就是用机器展示人的智能的一门新的技术。

同时,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技术不仅仅是手段,“乃是一种解蔽方式”,技术的发展逐渐沿着从肢体、器官的延长到躯干、直到大脑的延长的逻辑轨道行进。

[2]人工智能技术也毫无例外的沿着人类大脑的逻辑轨迹行走,现在的人工智能是人脑思维的应用和扩展,是人类机能的延伸。

人工智能有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两种形式,弱人工智能是指发展、研究人类和动物智能的理论,并通过程序来测试这些理论。

因而它是人工智能中较低形式。

强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的最高形式,它的目标是创造能够思考、拥有情感和意识的机器。

当前哲学界对人工智能的讨论便是针对强人工智能展开的。

(二)人工智能的特性——创造性人工智能作为人脑的模拟和扩展。

就其本质而言仍是一台人造机器。

此外,人工智能是[1]霍金斯:《人工智能的未来》[M]. 陕西: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2]李锐锋等:《自然辩证法教程新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349-350.按照算法运转的,该算法是预定好的。

换言之人工智能是在一种设定好的情景下运行的。

因此,有人认为人工智能不具有创造性。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思考该问题之前,有一个问题必先抛开,那就是世界上是否存在一个终极的无形无象至高的存在。

换言之,我们将在现存的可感世界范围内,思考创造性问题。

在否认人工智能具有创造性之前,有一个问题需要给出合理的答案。

诸如人类、蜜蜂等生物的创造性来自何处?为此,我十分赞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说法:“数是万物的本质,是存在由之构成的原则。

”随着神经学说和数学理论的深入,大量实验事实证明,生物的创造性可以说是来源于算法或至少是可以用算法来表示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的创造性来源于人的不完全准确的模仿。

所谓人工智能没有创造性,大致是从人工智能几乎总是完美的复制,若是出现差错,便被归于人工智能的故障。

但是这并不能证明人工智能不具备同人一样的创造性。

因此,关于人工智能是否具有创造性的问题,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方面:人的不准确模仿是可以用算法表示的。

首先,单从人的机体来说,人之所以会有不准确模仿,是因为人有遗忘的能力,并且能够随机的、及时的对这种遗忘进行处理。

对此情况所作出的优化处理便构成了人创造性的产物。

同时人形成神经连接并不完全是一次性的过程。

人会随机的形成相对固定的神经连接,因此,人在对事物模仿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新事物、新思想的产生。

而这一切,若是用算法表示,大致也是可以的。

编程人员将所有可能出现的“意外”,也就是每一条路径下所有路径的展开模式都编制进去,那么从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就拥有了同人类一样的创造性。

在较窄的范围内看,人工智能在事故模拟等方向的应用便是基于此的。

其次,人模仿的过程会受到人接受的一切外部信息的影响。

简单说,人的模仿行为会受到环境和情景的影响。

解决人工智能在不同环境中做出各种反应已然是当今AI研究过程中几乎成熟的技术了。

第二方面:人的创造性在于人有主动性。

人在面对问题时,总能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人们会分析问题产生的情境,总结经验,将所有的问题分解成碎片式的块,从而取得创造性的发展。

那么只要人工智能也设计成能主动探索,甚至是无休止的探索,例如无休止的将音符排列组合,创造新的曲子。

人工智能也可以说是具有了创造性。

总的来说,人工智能没有创造性是不可能的。

只是正如人和人工智能均有强弱之分,创造性也要有强弱之分。

同时,人工智能的创造性问题还要有大小之分。

正如阿尔法狗能够打败所有人类选手一样,就下棋这件发生在小范围的事情来说,相对于它的对弈者,它具有足够的创造性。

面对不同的选手、在不同的情境下能够做出对应的判断。

因此,人工智能虽然是人创造性的产物,但某种程度上,人也赋予了其创造性的能力。

这一能力是否会在人类社会产生波澜,我将在最后一部分进行阐释。

三、人工智能发展中的伦理问题随着当代科学和社会需要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不仅仅是简单条件判断式智能设计。

现代的智能研究方向更多的是制造出更接近人类智能的机器。

例如仿生娃娃等。

因此,当前的人工智能已经不单是技术上的研究,而是涉及许多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研究。

例如拥有越来越多人的特性的机器人保姆,它不仅在外貌、触感等方面与人相似,在常规功能诸如照顾幼童、防范危险等方面较之人类更具专业性。

外加很多机器人保姆与幼童的相处时间更长,相应的被关照儿童的心理问题、伦理意识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再如,大量的弱人工智能成为人们从事有害于社会生活的工具。

但是一只狗如若对社会产生了重大性危害,人类可以通过判处其死刑而解决问题。

那么同样的问题发生在人工智能身上呢?人类应该如何处理呢?人类应该如何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呢?下文,我们将讨论这些问题。

(一)人工智能应是有限性的存在人工智能拥有较之于人类而言更大的破坏力和持久力。

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人工智能已经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有害于人类的行为。

诸如程序紊乱的智能机器人会发射激光攻击人类。

但这些都发生在人工智能的程序紊乱这一前提下。

而这一前提之前还另有一前提,即人工智能并未被编制有害于社会的程序。

若是人工智能的创造目的就是危害社会呢?人作为目前自然界中最伟大、最神奇的存在。

同样具有无与伦比的破坏性。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对生存环境的过度破坏。

人类社会中相处残害等等问题都显示了人类的破坏力与残酷性。

但是人至今并仍将长期存在在宇宙之中,正是因为人同样具有一向无与伦比的特性:自我净化。

人的自我净化有人为净化和自然净化两方面。

就自然净化来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是有生有死的。

因此,人的力量受到了自然的束缚。

这种束缚更是保全人类全体,不致人类社会在较短时间内走向彻底的覆灭。

因而,人类的存在便具有了更大的合理性。

而从大范围上讲,人工智能并非是有死的存在。

不同于人类的血肉之躯,人工智能是人的创造物,是由一堆极易再造的零件和线路构成的机器。

只要构成该人工智能的图纸和控制其的编程没有改变,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更换零部件实现永生,继而继续完成其最初目的。

再者,人的机体是有限。

人脑的容量和开发使用范围就目前而言是有限的。

人类无法将全体人类的全部思想装入一个脑袋之中。

因而人具有了差异性和有限性。

而人工智能的脑容量可以是限的。

人工智能的“大脑”可以通过安装芯片和压缩信息去实现其存储能力的扩大。

就目前人类的认知范围和未来合理的发展走向来说,这种扩大是没有终点的,因而人工智能可以说是无限性的存在。

当然这样一种特性固然有其有利于人类社会的一面,比如保存了大量人类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成果。

但是就人类创造性的来源来说,人的思维的适度遗失反而会产生突飞猛进的进步。

换个角度来思考,人工智能若是完整的保留了人类的思维轨迹,那么人工智能会不会成为一种超人类的存在?这个问题我们暂且搁置,在本文中将不加以探讨。

如前所述,人工智能是可以在较窄范围,展现其或弱或强的创造性的。

日本最新研制的阿西莫机器人能辨别人类简单的思想活动。

美国英特尔公司公布了能够探知人类“心思”的软件。

我们不难承认,未来的人工智能与其说是一个仿生物,一个类人,不如说是人类全体总和的改良版。

而未来的强人工智能是否仅仅局限于辨别人类的思想活动,探知人类心理,我们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

因此,人工智能需要复制的不单单是人类的思维,更需要复制人类的有限性。

换言之,无论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和应用领域是什么,首要的特性便是需要有合理的使用时间。

人工智能的有限性亦算得上是现代人类为人类全体买的一份保险了。

(二)人工智能应有充分的“道德”斯坦福大学的费根鲍姆教授从信息工程的角度出发:知识就是力量。

电子计算机则是这种力量的放大器,而能把人类知识予以放大的机器,也会把一切方面的力量予以放大。

换言之,人工智能会放大人的特性。

试想一下,在未来社会,人工智能已经得到充分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意的按照自我愿望制造属于自己的智能机器人。

那么一个贪婪的人按照自我的贪婪创造出一个智能机器人,一个好战的人按照自我的好战创造出一个智能机器人,一个暴躁症患者按照自我的暴躁创造出一个智能机器人,那么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因此,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趋完善,人工智能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其本身的问题,而是关于其本质背后的问题,即关于其创造者人的问题。

也就是人的问题。

对此,我们的研发人员和使用人员应有充分的道德。

对于一个至恶的人,其人性中恶的成分便不能加诸于人工智能身上。

人工智能作为人类创造力的重要创举。

其前身是图灵的万能计算机。

据一些不甚官方的资料显示,图灵万能计算机的构想来自于他对自己好友的思念。

他试图创造出一个像他好友的机器。

我们可以说人工智能最初是人类情感的寄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