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上篇:行业分析提要 (1)I行业进入/退出定性趋势预测 (1)II行业进入/退出指标分析 (3)一、行业平均利润率分析 (3)二、行业规模分析 (3)三、行业集中度分析 (3)四、行业效率分析 (4)五、盈利能力分析 (4)六、营运能力分析 (4)七、偿债能力分析 (4)八、发展能力分析 (4)九、成本结构分析 (5)十、贷款建议 (6)III行业风险揭示、政策分析及负面信息 (8)一、风险揭示 (8)二、政策分析 (8)三、负面信息 (9)IV行业动态跟踪分析评价 (10)一、行业运行情况 (10)二、行业强势、弱势、机会与风险(SWOT) (11)三、行业经济运行指标 (12)V龙头/重点联系企业分析 (13)一、龙头/重点联系企业财务指标 (13)二、企业在全国各地的分布 (13)VI资本市场及同业动态 (15)下篇:行业分析说明 (21)I医药行业分析 (21)一、2003年医药行业运行情况 (21)附件:我国医药行业加入WTO两周年分析 (28)二、行业政策分析 (33)三、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 (37)四、上下游行业影响 (39)五、世界药物市场新进展 (51)六、中国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63)II医药企业分析 (93)一、企业整体情况分析 (93)二、主要企业分析 (94)三、企业(按规模)区域分布 (94)III市场产品分析 (104)一、主要产品生产情况 (104)二、主要产品价格变动趋势 (105)IV区域热点分析 (108)【精品文档】上篇:行业分析提要1I行业进入/退出定性趋势预测1本报告如无特殊说明数据均根据统计局2003年1~11月份数据整理计算而得,单位如无特殊说明均为万元人民币,数据来源均为国家统计局。
【精品文档】企业参考指标注:企业指标参考为该项指标根据统计局2002年末全国18万家工业企业统计数据计算整理而得,单位为千元,仅供参考。
自然排序法三个值分别为序列中分别处1/4、2/4、3/4位置企业数值;算术平均法分别为所有企业平均水平、平均线上所有企业平均水平、平均线下所有企业水平。
【精品文档】II行业进入/退出指标分析一、行业平均利润率分析二、行业规模分析(一)本行业与整个工业之间的规模总量比较(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与整个行业之间的规模总量比较三、行业集中度分析【精品文档】四、行业效率分析单位:元五、盈利能力分析六、营运能力分析七、偿债能力分析八、发展能力分析【精品文档】九、成本结构分析(一)成本费用结构比例(二)去年同期成本费用结构比例(三)成本费用变动情况(四)本期成本——销售收入——利润比例关系分析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实现利润,目标利润的实现是由成本费用(包括销售成本、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收入等指标来保证的。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变动分析,可以发掘出该行业有哪些潜力【精品文档】可以挖掘,明了该行业的市场竞争、抵御风险能力,据以拟定出下阶段的目标方案。
1.成本——销售收入——利润比较2.成本——销售收入——利润比例关系十、贷款建议【精品文档】【精品文档】III行业风险揭示、政策分析及负面信息一、风险揭示一是企业规模问题突出,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且布局分散。
二是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低,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重复生产现象严重。
三是是医药流通体系不健全,企业改革和战略重组的任务还很艰巨。
四是产品质量、性能有待提高;五是外贸产品结构不合理。
二、政策分析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除了推进《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之外,近期还将采取四方面措施,加强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这些措施包括:完善国家药物政策,加强合理用药,保证人民用药安全;进一步完善药品安全监督法规体系;完善和落实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建立预防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滥用的应对机制。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GMP认证时限不延期,标准不降低。
1998年我国只有87家药品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到2003年11月底,全国4979家药品生产企业中,有2230家通过了认证。
目前我国的血液制品和注射剂已全部在符合GMP的条件下生产。
GMP是国际通用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标准。
卫生部1988年公布了这一规范,1993年对其进行修订,并开始实施GMP认证工作。
实施GMP不但加强了药品生产的监督管理,同时也有效地遏制乱办药厂造成的低水平重复现象。
药品不良反应同样是日益引起公众关注的话题。
到2002年底,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组建了ADR(药品不良反应)中心,全国ADR监测网络已经形成。
据统计,2000年,国家药监局收到的ADR报告为1868份,2002年的报告数量上升至17000份,报告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边振甲透露说,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并建立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的损害求助机制,探索设立赔偿或补偿基金会。
三、负面信息一是我国的传统中草药具有优势,但在生物制药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着相当的差距。
虽然我国已经开始了对药品制造企业实施GMP管理,要求按照国际规则实施GMP认证,但我国的医药制造企业尚欠竞争能力;二是研制开发的力量薄弱,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三是急功近利的无序竞争使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内耗严重。
一方面,医疗药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如PCR诊断试剂的成本只有10多元,而售价在100元以上;另一方面,仿制新药的时间和费用远远低于独立开发新药项目。
这就必然诱导众多医药企业、甚至是一些非制药企业纷纷投资生物医药项目,造成了同一产品多家生产的重负现象;四是企业规模小,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我国大多数制药企业的销售额都在几百万元至一千万元左右,企业规模小,规模经济效应无法与国外的大公司抗衡,这已经成为我国医药制造行业发展的瓶颈。
再加上进入WTO后,制剂药品的关税将在10年内逐步减到6.5%的水平,这就意味着我国的药品将丧失关税政策保护下的市场价格优势;五是知识产权的禁锢。
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国内生产的大部分新药物都是模仿而来的,这势必潜伏着巨大的生存危机:一方面这些产品不可能出口,只能内部销售;另一方面仿制的做法也越来越受到诸多的限制,甚至引起知识产权的纠纷。
IV行业动态跟踪分析评价一、行业运行情况二、行业强势、弱势、机会与风险(SWOT)三、行业经济运行指标22说明:带*数据为根据协会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V龙头/重点联系企业分析一、龙头/重点联系企业财务指标业内按销售收入排名前十位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单位:千元/人二、企业在全国各地的分布详细分规模企业分布情况参见下篇企业分析部分VI资本市场及同业动态在“国退民进”政策指导下,国有资本的集中急促退出,要在国企退出中拔得头筹,资本成为首当其冲的要素。
2002年,在“国退民进”政策指导下,中国医药业也掀起了第三次浪潮。
而2003年,贵州神奇收购永生数据,西安步长入主红河光明,东盛与太太对决潜江制药……这一次轮到羽翼初丰的民营资本大显身手。
整个中国医药行业市场集中度的严重低,意味着中国医药行业蕴藏着无限的并购潜能。
近几年,整个世界医药市场形势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国医药企业当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洗牌不可避免,以资本为动力的产业整合开始出现,外资由于种种原因暂时还难以大规模进入中国药业,这就为民营资本跃上并购舞台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医药行业大部分都属于竞争性行业,国有资本存在很大的退出空间,这无疑给民营资本获得了绝佳的投资机会。
中医药、保健品、生物工程、化学制剂、医疗服务等领域近几年相继成为国内民营资本的投资热点。
在新一轮医药产业的调整中,民营企业有机会以资本对医药行业优势企业、资源的整合,提升了其在行业竞争中的地位。
医药行业和证券市场上,一家大的集团公司控股和参股数京公司,我们往往称这些母公司及控股参股公司为一个医药系。
随着医药行业兼并重组的不断进行,已经有七大医药系浮出水面,相信今后这样的医药系会越来越多。
太极系。
1998年5月,上市仅半年的太极集团就斥资1亿元收购桐君阁全部国有股,成为桐君阁的绝对控股公司,实现了本企业资金、技术、产品优势与桐君阁百年老字号品牌和庞大商业零售网点等优势资源的整合。
1999年,太极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达10余亿元,净利润7,500多万元,总资产逾20亿元。
桐君阁的经营状况也随之迅速好转,业绩大幅提升,尤其是医药商业规模跃居全国前列,并实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配股,配股融资8,400余万元。
2001年2月太极托管本地区的另一家上市公司西南药业,并不拥有其产权,只是负责向西南药业提供新药报批的支持,同时委托西南药业加工曲美、睡宝等产品。
而据2003年最新公告,太极集团已经完成广对两南药业的收购。
此次收购将使太极集团旗下3家上市公司的运作思路更加明晰:以后太极股份只负责中成药生产;西南药业主攻西药和生物制药;桐君阁则发挥医药流通作用。
华源系。
以纺织业起家的中央直属企业华源集团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最终定位于以医药产业为核心的“大生命产业”,涵盖医药研究、制造、流通和医疗保健等。
并购重组就是华源进入并完善“大生命产业”的主要途径。
华源集团首先重组浙江凤凰为华源制药,然后由华源制药重组辽宁本溪三药,收购安徽广生制药,确立了华源制药在中药领域的发展方向。
2002年中国医药史上最大的并购案就是以华源为主角的。
2002年8月初,华源集团出资11亿元人民币,占有上药集团总股本的40%,成为上药集团第一大股东。
这样,华源集团和上药集团在医药领域的销售额加起来接近200亿元,强强联手打造了医药领域的“巨无霸”。
复星系。
复星系大厦始建于1992年,当时郭广昌与其他4位复旦同学筹集几万元开办了名为“广信”的民营科技咨询公司,同年11月,广信组建了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开始进入生物医药领域。
2001年6月18日,天药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天津药业集团为第一大股东。
而早在2000年8月,复星即注资1.49亿元人民币拥有天津药业集团22%的股份,成为天津药业集团第二大股东。
复星对羚锐制药有类似的间接参股。
近几年来复星的收购兼并动作神速,先后参股河南信阳、天津药业、武汉中联、上海雷允上北区药业,并收购了商业性资产豫园商城、友谊股份,今年又参股了广西花红药业,控股了重庆药友、北京金象。
一系列的收购令复星实业成为一个庞大的医药产业综合体,而在医药商业渠道上的扩张目前已经成为公司的投资重点。
今年1月16日,复星集团宣布和中国医药集团组建注册资本达10.27亿元的国药集团医药控股有限公司。
根据协议,中国医药集团以旗下固定资产投资,拥有合资公司51%的股份,而复星集团以资金进入,拥有49%的股份。
复星集团为此一举抛出5个亿的资金。
此举奠定了复星在国内医药连锁方面的优势地位。
华立系。
华立集团近期从红塔集团收购了昆明制药,为公司植物药的成药制造、研发和销售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是华立打造生物制药产业链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