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_《彩色的非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彩色的非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阅读拓展课《彩色的非洲》《广玉兰》教学内容:山东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上册17课《彩色的非洲》,苏教版的《广玉兰》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学习作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写作方法。

2、体会散文中的语言美,学习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提前预习,将课文读熟。

2、做好预习卡。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习了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威尼斯小艇》、学习了我国学界泰斗、散文大家季羡林的《夹竹桃》,了解了《傣家竹楼》,通过这三篇散文的学习,领略了作家们在写景状物时各自独特的写作视角。

这节课我们接着欣赏两篇散文《彩色的非洲》和《广玉兰》。

齐读课题。

(课前板书课题)二、交流疑惑点,捋清文章脉络1、纠正字词上课之前,老师批阅了同学们的预习单,在生字的认读上还有这些词语存在问题(投影预习单,用红笔圈出出错较多的字)。

找一位全对的同学读一下。

数世同堂,数的读音有三种读shu(三声)时是一个一个地计算的意思;数(四声)是数目、几,几个的意思;读数shuo时是屡次的意思。

这里非常明显应该是数世同堂,几世,几代的意思。

找两位同学再读。

出示全对的一张。

请有错误的同学对照大屏幕认真修改,修改完后同桌之间读一读,出错的字要至少读三遍。

2、(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上,《彩色的非洲》同学们做的非常好。

个别同学在这里存在问题。

(出示图片)哪位同学给他说一下,问题出在哪?生:第六自然段中的承上句自然景观既指第五自然段的动物,也指第四自然段的植物,还有第三自然段的蓝天骄阳。

师:那我们现在一起来板贴一下。

文章开头总写色彩斑斓,中间分写五个方面的色彩,分别是蓝天骄阳、植物、动物、日常及艺术,最后总写非洲的多姿多彩。

这样的谋篇布局方式我们称为总分总(生齐答)(2)《广玉兰》在内容的概括上出现问题比较多,大家结合着预习单中存在的问题,在小组内学习交流,待一会老师请大家上台展示你们修改的学习成果。

师:哪个小组为我们展示《广玉兰》?生:(上来两人,一人读,一人贴)下面我们小组来为大家展示。

《广玉兰》先写吸引了我,……(照着预习单读。

读的慢一些,让贴的同学跟上)在刚才的交流中发现我们组的在(地方)出错,我们告诉他一定要抓住文章中第二自然段的关键词(色彩)和(质感),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也就是第一句的中心词概括。

还有概括第三自然中四种花的形态时,也要紧扣形态,抓住关键词。

师:(边说边在屏幕上点出)关键词,中心句说得真好,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小组请回师:刚才的这几个问题,同学们出错比较多。

现在我们看《广玉兰》的第二自然段,这一小组也告诉我们要抓住关键词?你用什么方法找出了色彩和质感?生:我无法,我也无法……师:其实,这一自然段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标点符号也是可以帮我们理清文章内容的,哪位同学找到了?生:分号师:对,分号的意思新华字典上是这样解释的:(大屏幕出示)大家说分号在这里的意思是哪一个?(指名答)对,第一个。

这个复杂的句子里面有两个并列的分句,第一分句大家齐读,中心词是什么?(色彩)第二分句大家齐读,中心词是什么?(质感)我们再来朗读一下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结合后面的内容,大家说这句话的中心词是什么?(各种形态)(投影展示)那我们再把这一自然段中描写四种形态的句子用圈1,圈2再句子前标出来,再把这句话中的中心词圈出来。

有的含羞待放,如何如何是第一种状态,中心词就是含羞待放;有的刚刚绽放,如何如何是第二种状态,中心词是刚刚绽放;盛开着的玉兰花,又如何如何是写第三种状态,中心词是盛开着;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呢,这句话是写第四种状态,中心词是开过的。

那么下一句圆茎上面是哪一种状态啊?对呀,这句还是写开过的。

同学们,只有认真阅读,仔细分析才能把这个关键词找到,记住了吗?那现在看一下这一小组为我们做的板贴。

由花香吸引,看到了花瓣的色彩和质感,观察到了花开的各种形态,接着写了叶子。

最后一自然段总结出了广玉兰花的特点,直抒胸臆,表达对广玉兰旺盛生命力的赞美。

这是分总的布局方式。

(板书)三、研读课文,感悟表达(一)《彩色的非洲》以读代讲、以读促悟通过我们的回顾梳理,我们捋清了两位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特点。

在语言表达上,两篇文章也各有特色。

《彩色的非洲》语言优美生动,联想丰富,读起来像在欣赏一幅幅五彩的画卷。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文中有很多词语,意思相近,但不重复,可见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多么用心。

老师挑选了几个片段,接下来,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多彩的非洲,也来感受作者在用词上的用心吧!1. (蔚蓝、湛蓝加粗)这一段读后,教师提示:都是写蓝,用词却不重复。

接着往下读。

2.还有一种叫做花树的树,……,向人们频频点头。

(五彩缤纷加粗)这句话美吗?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让句子这么灵动?(比喻、拟人)3.单单在一家大宾馆我们就看到几百种蝴蝶。

……,简直如同步入仙境。

(五彩缤纷加粗)4.非洲人的住房,虽然大都是不甚宽大的白铁顶房屋,……,房内房外皆是五颜六色。

(五颜六色加粗)5.这是课文的开头,我们来齐读: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色彩斑斓加粗)6.这是课文的结尾,齐读: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多姿多彩加粗)师:我们同学还记得刚才那些词语被标红吗?(生答)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意思相近,但不重复。

你感受到了非洲的多彩及作者遣词造句的用心了吗?(二)《广玉兰》师:《广玉兰》和《夹竹桃》一样,都是写花的散文,都是从春天写到秋冬,季羡林先生通过对比写出夹竹桃的坚韧的品质,而广玉兰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的呢?课前,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做了预习,划出了相应的片段。

接下来,老师给同学们提高学习要求:课件出示:1.轻声朗读你划出来的能表现广玉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片段。

2.思考:作者是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的?咱们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一下刚才的学习体会。

朗读展示。

预设一:生:我们组找到的是第五自然段,(开始朗读)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

师:非常准确,第五自然段写了秋冬时节广玉兰的状态。

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它生命力的旺盛。

(如读的不好可补充:朗读时注意一个“却”字开始了赞美,那么我们就从此处开始用高昂的语气来读。

)哪个小组的代表愿意再来试一下?还有哪个小组?齐读。

接着交流。

预设二:生:我们组找到的是第四自然段的:密集油亮的绿叶,终年不败,始终透着生气……师:终年不败,就是生命力的旺盛啊!预设三: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呢……师:很好,这一段中藏着两个词最能反映广玉兰生命力的旺盛。

你找出了吗?对,数世同堂、生生不息。

生生不息这不就是生命力的旺盛吗!师:预习时我们了解了数世同堂的本意是——,联系上下文,广玉兰的数世同堂指的是——这四种状态像不像一家人的状态呀?含苞待放的是你们这些孩子,刚刚绽放是家里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哥哥姐姐们,盛开着的每天卯足了劲工作的爸爸妈妈,开过了的是步入老年的爷爷奶奶……把一株广玉兰比作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多么贴切的比喻啊!而且作者把这四种状态观察的是多么的细致呀!比喻拟人的修辞更是让它有了感情,找我们班朗读最好的同学来读给大家听。

生根据图片配乐朗读师:太美了!真不忍心停下。

掌声送给他。

师:同学们,这一段的构段方式大家看出来了吗?对,总分总。

先总写花的各种形态,接着写树上分布着四种不同的形态,最后一句话呢,是对四种形态的形象的提升。

用了一个比喻告诉我些形态在一块就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师:总分总的布局方式,细致的观察能把文章写的这么美,我们也来试一下。

四、片段仿写,指向表达师:这是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图片,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子的荷花?(来到荷花池边,映入眼帘的是那千姿百态的荷花。

)能具体说一下都有哪些姿态吗?生:有的含苞待放的,有的完全绽放的,有的开过了,只剩莲蓬……师:含苞待放的像什么?(含苞欲放的花苞,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花瓣紧紧地抱在一起,像一个熟透的大桃子,让人忍不住想去咬上一口。

)对,有描写,有比喻,有联想师:绽放的呢?(荷花的花瓣有两层,外面的一层向四面展开,内部的花瓣围着一个圆圆的淡绿的还没有成熟的莲蓬。

花瓣的顶部是深红色的,渐渐往下就是粉红色的了,好像画家用一支画笔饱蘸了深红色,从上往下由深入浅画出来的。

而且一片花瓣都像一个大勺子。

)师:由外到内,描写时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结构更清晰。

师:还有这个半开的,这个莲蓬同学们按照我们刚才的方法课后好好想一想。

师:最后,我们能直抒胸臆,表达我们对荷花的赞美吗?(满池的荷花像一幅画,更像一首诗。

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要求:1.模仿《广玉兰》第三段的构段方式,用“总分总”的方式描写菊花的各种形态。

2.中间部分用上关联词“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一句式。

3.细致观察,大胆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五、布置作业课下把小练笔写下来。

《彩色的非洲》、《广玉兰》预习单一、借助字典为带点字注音,并熟读词语。

炽.热天穹.充沛.硕.大巨蟒.聆.听沙瓤.粗犷.篝.火数.世同堂含情脉脉..红绿相间.殷.红渗透柔韧木薯火炬奥旺多省玉琢冰雕含羞待放迫不及待生生不息色彩斑斓目不暇接二、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意思。

数.世同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玉兰数世同堂,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彩色的非洲》一文的谋篇布局特点鲜明,第一自然段先总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首尾照应。

课文的中间部分分别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彩色的。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非洲风情文化的_________之情。

文章中有两处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请你到文中划出来。

《广玉兰》先写吸引了我,再写花瓣的________、________。

接着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写了________。

文章形散而神不散,主旨在于赞美,表达作者对它的之情。

我认真读了课文第三自然段,看到了、、、四种形态的广玉兰花。

我最喜欢的是形态的广玉兰,因为它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情分析《彩色的非洲》是一篇自读课文。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会自学了,文本解读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已经接触了如《桂林山水》《草原》等许多描写我国地域风情的美文佳作,对于作者写这类文章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印象,而对国外的异域风情却知知甚少,心中总是怀着一份神奇,和一份向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