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部工程施工要求

上部工程施工要求

胶济铁路电气化接触网上部工程施工要求1施工依据1.0.1铁道部令第2号(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技术管理规程》1.0.2铁建设函[2003]439号---《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1.0.3铁建设[2003]76号---《新建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1.0.4 TB10009-98---《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1.0.5 TB10075-2000/J82-2001---《铁路电力牵引供电隧道内接触网设计规范》1.0.6 TB10076-2000/J83-2001---《铁路枢纽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1.0.7 TB10402-2003/J269-2003---《铁路建设工程监理规范》1.0.8铁建设[2004]8号---《新建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补充规定(暂行)》1.0.9 TB10208-98---《铁路电力牵引供电施工规范》1.0.10铁建设[2004]8号---《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1.0.11 TB10421-2003/J291-2004---《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1.0.12 TB10401-2003/J260-2003---《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1.0.13《胶济铁路电气化接触网工程设计文件》1.0.14《胶济铁路电气化接触网器材技术协议书》1.0.15《胶济铁路电气化工程建设管理文件》等2施工要求2.1器材检验2.1.1到场材料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质量保证书,以及与材料相关的材质、物理、化学分析报告。

2.1.2由建设单位招标采购供应的各种器材,进场前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在监理见证下经施工单位进行外观质量检验及电气性能抽样检验,不合格者,应立即清退出场。

2.1.3由施工单位自购的TB/T-2075-2002标准内的接触网零配件及电力金具、关键受力件和绝缘子、火花间隙等进场时必须在监理见证下经施工单位取样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禁止不检使用或先用后检。

2.2支持装置预配与安装2.2.1实行微机化计算、工厂化预配、程序化安装。

2.2.2预配、安装作业前必须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其熟练掌握预配、安装技能。

2.2.3预配作业应在专用平台(预配架)上进行。

2.2.4预配、安装作业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文件、技术协议书中给定的紧固力矩值对零配件进行紧固。

2.2.5为防止超力矩值紧固,在预配、安装作业过程中必须使用带有锁定力矩值功能的扭矩扳手进行紧固。

该扳手的功能是当施加在零配件上的紧固力矩值大于锁定力矩值时扭矩扳手的紧固作用自动失效,从而起到保护零配件不受损伤的作用。

2.2.6因镀锌螺栓镀锌层厚度不均,造成其实际紧固力矩值与给定的紧固力矩值存在一定差异,但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证安装后的零配件牢固、可靠。

2.2.7安装作业在条件许可时,腕臂宜使用作业车集中安装。

当采取人工安装方式时,必须有防止某一腕臂摆动造成斜腕臂单耳或平腕臂套管双耳断裂的防护措施。

2.2.8水平顺线路安装的销钉、螺栓销,上行线由青岛侧穿向济南侧,下行线与之反向安装。

水平横线路安装的销钉、螺栓销,一律由田野侧穿向线路侧。

竖直安装的销钉、螺栓销,必须由上向下穿出。

2.2.9承力索座本体等有荷载方向要求的零配件,预配、安装时必须符合设计文件、技术协议书中的给定的荷载方向。

2.2.10用于悬挂定位管斜拉线的固定钩的方向:反定位时,腕臂上的固定钩开口方向朝向支柱侧、定位管上的固定钩开口方向朝向定位管管帽侧;正定位与之相反。

2.3接触悬挂架设2.3.1承力索、接触线为配盘供货,施工作业时应对照盘号架设,承力索、接触线均不得有接头。

2.3.2承力索、接触线均采用恒张力架设。

承力索张力2~3kN,接触线张力3~4kN,架设张力偏差不得大于8%。

2.3.3承力索、接触线架设应采用专用放线滑轮,接触线架设应在每个跨距内均匀悬挂2~3组具有防窜功能的S钩滑轮或工具吊弦,确保所架设的接触线平滑、顺直。

承力索、接触线架设应以5km/h的速度匀速架设,架线车在架设走行过程中严禁出现陡停现象。

2.3.4承力索、接触线的张力应符合设计要求,补偿坠砣串的质量允许偏差为±1%。

同一锚段两坠砣串质量的相对偏差不大于1%。

施工作业前必须对坠砣的实际质量进行称重并标注,按设计给定的张力值预配坠砣串。

2.3.5承力索、接触线终端锚固线夹的销钉应水平安装,由田野侧穿向线路侧(即开口销处在线路侧)。

2.3.6双耳楔型线夹的回头侧朝向地面。

承力索在双耳楔型线夹的回头长度为500mm,回头与本线的绑扎长度为100±10mm,用单股本线或Ф1.6mm铜线进行绑扎。

接触线回头对双耳楔型线夹外露的长度为50mm,并向下弯曲~60°。

2.3.7承力索、接触线的回头应使用专用弯制工具进行制作,严禁使用金属工具对终端锚固线夹进行击打。

确实需要敲击拉紧时,可以用橡胶槌敲击。

2.4接触悬挂安装与调整2.4.1中心锚结2.4.1.1承力索、接触线架设完毕后应进行超拉或采取其它措施以克服新线蠕变引起的初伸长,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均应保证支柱及支持装置的稳定性,不得使其强度受到损害。

线索初伸长消除完毕确认补偿坠砣串的底部离开地面一定高度后,方可进行接触悬挂调整。

2.4.1.2承力索在承力索座固定线夹的位置:正定位放在支柱侧线槽、反定位放在远离支柱侧线槽,中心锚结处应保证承力索与中心锚结辅助绳平行安装。

2.4.1.3中心锚结应安装在设计指定位置上,直线区段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应端正,曲线区段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应与接触线倾斜度一致。

中心锚结线夹的安装应牢固可靠,紧固力矩值符合设计文件、技术协议书中给定的紧固力矩值。

2.4.1.4承力索中心锚结辅助绳的弛度小于或等于所在跨距承力索的弛度。

两接触线中心锚结绳的张力相等;长度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20mm;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处接触线高度维持正常工作高度,无需抬高。

2.4.1.5承力索中心锚结辅助绳的中心锚结线夹与承力索座的中心间距为200mm;正线接触线中心锚结绳回头在钳压管处的外露长度为10~20mm;钳压管上的两个压坑应均匀布置;站线三个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的间距为40mm;接触线中心锚结绳在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处的外露长度为100+10 -0mm。

2.4.2定位装置2.4.2.1定位线夹、锚支定位卡子等的荷载方向应安装正确。

2.4.2.2正线限位定位器的可调式限位底座应安装在吊架的中间位置。

2.4.2.3定位器防风拉线安装在下锚方向上;定位器防风拉线固定环与定位管水平线的夹角为45°(详见技术协议书中的O.SIE.00B310.WWW图)。

2.4.2.4定位管斜拉线的压制宜采用工厂化集中进行压制,通过计算或模拟的方式确定其长度。

定位管斜拉线回头在钳压管处的外露长度为5~10mm,钳压管的两个压坑应均匀布置,两回头宜互为反向安装。

2.4.2.5定位管斜拉线的安装应顺直、不得扭劲,以防止反弹脱落。

2.4.2.6定位装置各部螺栓的紧固力矩值应符合设计文件、技术协议书中给定的紧固力矩值。

2.4.3整体吊弦2.4.3.1整体吊弦实行微机化计算、工厂化预制、程序化安装。

2.4.3.2整体吊弦的预制作业应在专用平台上进行,其制作长度偏差应不大于1.5mm。

2.4.3.3载流型整体吊弦(含可调式)承力索、接触线两端吊弦线的回头长度均为300mm。

接触线载流环上行线安装在济南方向、下行线安装在青岛方向,承力索载流环与之反向安装。

接触线载流环的线鼻子安装在田野侧,承力索载流环的线鼻子与之反向安装。

2.4.3.4可调式非载流型整体吊弦可调端的回头长度为150mm,距回头断头10mm 处用双股本线将回头与主线缠绕5匝后拧紧盘死,以防止回头散股、弹翘,做到顺直美观。

2.4.3.5整体吊弦钳压管的压坑为主线侧1个、回头侧2个,非载流型整体吊弦(含可调式)回头在钳压管处的外露长度为5~10mm。

载流环线鼻子的压坑为塞钉侧1个、本线侧2个。

压坑应均匀布置。

2.4.3.6吊弦线夹的紧固力矩值应符合设计文件、技术协议书中给定的紧固力矩值。

2.4.4电连接安装2.4.4.1电连接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道岔电连接必须安装在始触区以外。

电连接安装后不得使吊弦出现卸载、松弛现象。

2.4.4.2接触线与承力索之间的电连接的弹簧圈的底圈距接触线的距离为200mm。

2.4.4.3电连接线夹应接触良好,紧固力矩值应符合设计文件、技术协议书中给定的紧固力矩值。

2.4.5线岔安装2.4.5.1道岔定位柱处两接触线拉出值的布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30mm;一般情况下不得大于300mm,在困难情况下,对于站线可取450mm,但应满足风偏要求。

道岔两支接触悬挂的线岔交点距两线路中心线的距离一般不得大于350mm,特殊情况下交点距站线线路中心线的距离最大不得超过400mm。

在道岔直侧股线间距800mm处两接触线必须位于受电弓中心的同一侧,在岔尖侧两支接触悬挂也应在线路的同一侧。

2.4.5.2两工作支中任一工作支的水平投影距另一股道线路中心600~1050mm的范围为始触区。

始触区内,正线与站线组成道岔时站线接触线应高于正线接触线10~20mm,站线与站线组成道岔时两支接触线应等高。

非工作支侧两支接触线相距500mm处非工作支接触线应高于工作支接触线50~100mm。

线岔始触区内不得安装任何线夹。

交叉吊弦宜安装在无线夹区内侧(即两工作支中任一工作支的水平投影距另一股道线路中心<600mm处),两交叉吊弦的间距在任何情况下均应保证两交叉吊弦不发生碰撞、扭绞。

2.4.5.3 线岔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安装端正牢固,紧固力矩值应符合设计文件、技术协议书中给定的紧固力矩值。

接触线在线岔内能随温度变化自由纵向移动。

2.4.6锚段关节式空气绝缘间隙电分相装置2.4.6.1四跨锚段关节中心柱处两接触线应等高,两非工作支接触线自中心柱两侧第一根吊弦向转换柱方向均匀抬高至设计值。

2.4.6.2五跨锚段关节转换跨距内两接触线等高处,行车速度为160km/h路段接触线高度比正常高度应高出30mm,允许偏差为±10mm;行车速度为200km/h路段接触线高度比正常高度应高出40mm,允许偏差为±10mm。

2.4.6.3锚段关节式空气间隙电分相中性段的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500 -0 mm。

2.4.6.4地面自动过分相感应装置的规格、型号及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允许偏差+1 -0m。

2.5分段绝缘器安装2..5.1当交叉渡线处线间距较小时,分段绝缘器的安装必须满足在机车运行方向分段绝缘器的导流板与受电弓取流的接触线处在同一电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