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建中钢琴曲《梅花三弄》的演奏分析作者简介:马文骥,白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钢琴教师,硕士研究生,讲师。
贾宏宇(1977.01—),男,白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摘要:本文从演奏的角度,通过对王建中钢琴曲《梅花三弄》的表现手法以及在演奏中应当注意和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等方面的探讨,试图找出表现这部钢琴作品的一些规律,在演奏中能以最细致的处理更准确地表现作品。
关键词:王建中、《梅花三弄》、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
古琴曲《梅花三弄》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众多琴曲中的一首。
《梅花三弄》浓厚的民族风韵、清雅幽远的意境、古朴雅致的曲意,充分体现了琴曲“高、洁、清、虚、淡”的审美取向。
王建中先生将《梅花三弄》改编为钢琴独奏曲后,不但保留了原曲的风貌,而且发挥了钢琴在音域、声部及和声上的优势,以丰富的织体变化、宏大浩瀚的气势,将曲子改编为一首“在现代钢琴上展现中华古韵的优秀典范之作”,特别是在用钢琴模仿古琴音腔的技巧上,更是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全曲大致保持了古琴曲的十段结构布局。
第一段相当于引子,钢琴奏出的中低音区的和弦音响,令人感到有寒冬阴郁的气息。
第
二、四、六段为反复出现的基本主题。
在原曲第七、八、九段的基础上贯穿发展形成全曲中的高潮段落,乐曲亦有较大的展开。
第十段在一曲柔和甜美的音乐作为结束段以后,尾声部分增添了一段音乐:在高音区如回声般地再现了基本主题的片断音调,以余音缭绕的清亮音响,生动地表现了“她在丛中笑”的意境。
引子部分(1小节—28小节)
乐曲的开始为原曲旋律发展的引子。
使用了极低音区的八度前倚音和弦,在较宽的音域中体现出一种空旷深邃的意境。
以pp的力度控制,演奏时应完全保持住左手的手型,并且与右手和弦紧密相连。
延音踏板应每一个音换一次,保持和声的干净。
第6小节是四个八度的五声音阶旋律,要弹奏的非常清晰、连贯,演奏时手腕要放松,指尖发力即可。
第二段(29小节—48小节)
第29小节开始是梅花主题的第一次出现,右手奏出乐曲的主题旋律。
弹奏时与前一段要有明显的对比,音色要柔美、明亮。
由于是复调技法,所以弹奏时右手的每一个音都要奏的清晰。
第三段(49小节—61小节)
第49小节开始的力度为中强,接着变成弱奏。
它主要是模仿古琴中泛音与低音共鸣的音响效果。
在弹下低音并踩下延音踏板后,通过泛音的充填,省去中音区的音,直接跳到高音的和弦,形成立体的音响空间。
弹奏时要注意音与音之间的衔接连贯。
第54、55小节右手的十六分音符要弹出似连似跳的感觉。
61小节双手均由
pp力度奏出并做渐慢处理。
第四段(62小节—94小节)
第62小节开始为跨越三个八度的经过句,演奏时保持手型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手臂推动手腕快速并匀速地向上方移动,帮助手指准确地击键,音量控制为弱并伴随着渐强、渐慢,自然带出主题音。
回到原乐曲的速度,梅花的主题由左手演奏,中强力度起,右手则运用了大量地平行四、五度音程,模糊了和声色彩,有着近乎于印象派音乐的效果。
第63、65、67、72、74等几个小节的左手低音四度、五度音程弹奏时气息要贯通,弹出一种幽远的效果。
86—87小节、92—93小节是双手共同演奏的琶音,这正是对古琴刮奏的模仿,对于整首乐曲音色的体现至关重要。
它充分表现了梅花与严寒抗争的动态,逐步深化旋律,将乐曲一步步推向高潮。
第五段(95小节—113小节)
第95小节是新的音乐主题出现。
右手弹奏出五声调性旋律的音乐主题,左手是复调式的十六分音符伴奏音型。
演奏时需注意右手主题音色的妩媚,左右手交替出现的音乐素材要相互呼应,此起彼伏。
此段结尾的音调用四度五度音程使得音乐由妩媚变为空寂。
第六段(114小节—142小节)
第l14小节梅花主题再次出现。
由三个八度的经过句带出主题音,调式由原来的f宫转为e宫,主题表达更为灵动。
pp的力度,两手交替弹奏五声调式的分解琶音,似乎天地间一切都被冰凝住了,只有梅花的微颤令冰雪下的世界还有一丝灵气。
琶音的弹奏要
保持整体性、均匀性,双手的演奏要层次分明。
133小节的双手琶音几乎横扫整个钢琴键盘,所以弹奏时要非常的辉煌、华丽。
l36~142小节是左右手十六分音符的弹奏,左手的音、音程要弹奏的重些,弹的生气蓬勃,140小节起可弹奏稍微枯燥一点,为下一主题的转调作铺垫。
第七段(143小节—157小节)
第143小节调式又再次转变,由e宫转到升f宫上。
同时,乐曲的情绪也慢慢升腾起来。
与前面平稳舒缓的音调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旋律线条大起大落,节奏也变得急促刚健。
表现出动荡不安的气氛,突出刻画了梅花迎风斗雪的坚毅形象,将乐曲推向高潮。
在弹奏这一段时,要用细腻的音色变化表达梅花不同的形象。
147、148小节演奏时要注意力度sub,p到f的突然转换。
149一l55小节右手围绕着左手,在高低音区进行的两次对答,应把握好乐句语气的对比。
第八段(158小节—180小节)
第l58小节新的主题出现。
主题乐句经过发展后,在l63小节开始将音乐拉宽后继续展开。
166小节起音乐变得极为生动。
左手的八度音程取代四五度音程,演奏时气韵要更充足。
第l75、176小节,以两串十二连音做铺垫,正是对古琴刮奏的模仿,主题在翻滚的琶音和双手的交替演奏中闪烁出现,充分表现了梅花与严寒抗争的动态,之后音乐渐渐沉寂。
第九段(181小节—229小节)
18l小节乐曲转回f宫调,音乐的表达更加热烈。
sff的力度奏起后马上变为渐弱,经过四个小节的双手横跨三个八度的六连音后,音乐的主题又加以发展引用。
将l2o小节起出现的音乐主题双手旋律的线条此起彼伏,大开大阖,音乐表现呈现“风云之势”。
203小节用反向八度的手法,气势磅礴的再现了乐曲的主题。
弹奏时要运用全身的力量集中发力。
2l7小节,乐曲渐渐趋于平缓。
右手是一连串的琶音,弹奏的时候要轻巧、连贯,演奏出渐强渐弱的力度起伏。
左手的主题弹奏旋律要丰满、幽远。
228小节的断连音可渐慢弹奏,增大各个音之间的空间感和距离感,为听众留下想象的余地。
229小节的四分音符,延长的时值不受原来音符时值所限,顺其自然消散,直到最后声音完全停止。
尾声(230小节—结束)
最后一段的节奏标记为terndo rubato,节奏自由地,因此在弹奏上更需要下一番功夫。
这一段以装饰音音型为主,所以弹奏时要注意乐曲的韵味。
232、234小节的切分节奏,要吟唱整句旋律从容淡定的感觉。
237小节的三连音的渐强弹奏要略微有些急切,紧接着的附点四分音符安抚了这种急切的情绪,回归从容淡定的表达。
乐曲最后一句,梅花的主题再次闪现,意境幽远、回味无穷。
钢琴曲《梅花三弄》是一首具有一定演奏技术难度,但又极有欣赏价值的优秀钢琴作品,对于节奏感不强的演奏者来说比较难把握。
整首曲子的主题也是这样突显完成的。
参考文献:
[1] 魏廷格《有关几首中国钢琴曲的演奏》[c]《钢琴艺术》1997年2期
[2] 魏廷格《中国钢琴艺术究竟始于何时》[c]《钢琴艺术》2004年8期
[3] 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华乐出版社1996年8月
[4] 魏廷格《中国钢琴名曲30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