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表格)复习进程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表格)复习进程

课后小记:
本课的教学思想是先组织学生动手体验使用工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然后联系日常生活中使用工具的事例来认识简单机械;最后寻找生物器官与简单机械结构的联系。

教学过程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本课从古代传说阿基米德抬地球的假说开始,对学生提出问题,阿基米德可以抬动地球吗?在学生的心目中阿基米德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因此,他说的话应该是科学的、可信的。

但是抬地球的举动又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种矛盾的心理,形成了学生急切地要探求结果的驱动力,激发学生研究撬棍学问的兴趣,经过活动1、2、3的实验探究学习后,教材又设计了帮阿基米德抬起地球的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回答“阿基米德可以抬动地球吗?”这个从理论上可以成立但实际上却无法实施的问题,为学生展开想像创造了较大的空间。

为了降低难度,学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想法。

课后小记:
本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轮子出发,在学生研究了杠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探究轮轴、滑轮及齿轮的作用。

教材设计了四个活动:活动1帮助学生利用杠杆工作时省力的原理去分析轮轴工作时的省力原理;活动2在认识轮轴的基础上,认识各种“变形”的轮子;活动3组织学生研究滑轮的种类和作用;活动4为学生提供了细致的研究齿轮的方案,学生则可以在方案的提示下独立进行研究。

通过四个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轮轴、滑轮及齿轮等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利用简单机械能提高工作效率。

本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指导学生探究斜面的作用,认识斜面类的简单机械。

斜面类的简单机械包括斜面、尖劈、螺旋几类,都是学生日常所见的机械中常用到的简单机械。

本课教材出示了斜面和螺旋的内容。

教材由四部分内容组成:认识斜面、研究斜面的作用、研究螺旋的作用、斜面类机械的应用。

课后小记:
本课以学生常见的自行车为研究对象,指导学生认识机器是由动力部分、传动部分、工作部分、控制部分四部分以及每部分包括的部件组成。

同时本课也是本单元的综合课,进一步培养学生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升有关简单机械的认知,认识到简单机械可以组合成各种复杂的机器,这些机器应用在生产生活中,有助于人们提高工作效率。

课后小记:
“新生命的诞生”是本课的重点活动,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首先,用图画的方式列举了各类常见动物如昆虫、水螅、脊椎动物(包括人)的生殖方式,意在说明动物生殖方式多样性的同时为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活动提供范例;第二,小鼠标简要介绍了生殖的概念和生殖的基本方式后,请学生以此为知识基础对教材所列举的动物生殖方式用比较、分类等方法进行分析;第三,由小鼠标进一步提出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式对同属于卵生的四种动物的具体生殖过程做进一步的比较,找出差异;第四,组织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学生了解了植物自身有着多种生殖方式后,活动2首先介绍了人们在园艺和农业生产上充分利用植物可以通过根、茎、叶产生新植株的性质帮助植物生殖。

然后用图示和文字简要介绍了扦插、压条、嫁接等生殖方法供学生选择学习。

接着,以扦插为例较为具体地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并提供了简要的记录表和后续的活动建议。

引领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研究遗传和变异现象,活动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设计图表,统计全班同学在舌、额头、耳垂、手指等4个方面的特征;第二层,用统计图表分别统计与自己有1项或几项相似特征的同学数量;第三层,交流统计结果,初步发现规律;第四层,研究同种动植物的个体之间是否也存在着相似和差异的现象,在本环节中重点是寻找两代动物(植物)间的相似现象或特征。

课后小记:
教材从学生了解的克隆羊入手,通过活动“走近‘克隆’”及拓展活动“基因工程”来引领学生探讨与克隆有关的问题。

“走近‘克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收集、阅读并交流有关克隆的信息资料,二是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召开“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的讨论会,启发学生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课后小记:
首先向学生询问是否想过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此有哪些想,然后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有代表性的有关生命起源观点的资料,请学生谈谈阅读后的想法,是否有不清楚的地方,利用教材中的表格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时,指导学生填写表格,理解表格的设计意图,最后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

课后小记:
模拟化石的形成”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由教材中戴博士帽的小鼠标直接告诉学生“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

第二层,观察几种化石,尝试给化石分类,并将分类的结果与同学交流,思考化石能告诉我们古生物的哪些信息。

第三层,做模拟化石形成的实验。

第四层,尝试让学生用模拟实验解释自然界中化石形成的过程。

活动后的科学在线有助于学生理解化石的作用。

课后小记: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是否见过长颈鹿,古代的长颈鹿脖子并不是那么长,为什么现在的长颈鹿脖子很长。

学生谈过自己的初步想法后,再让他们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观
点进行解释。

教材中间的一段话是对自然选择的简要解释,教师可以此为基础,适当联系上一单元学习的遗传和变异的知识,鼓励学生分析环境的变化给长颈鹿带来的影响,明确长颈鹿进化到现在的样子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教材首先概括地介绍了占陆地面积不足1/5的山脉是地壳板块大规模运动的结果,它们形成的时间各不相同。

接着,从观察老年山脉和幼年山脉在外形上的区别人手,开始“探究自然力量对山脉的影响”这一核心活动。

该活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直接提出明确的探究任务,即观察比较老年山脉和幼年山脉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

第二,根据观察结果,进行相关的想像和假设,将各种假设记录下来,在交流的基础上使自己的假设趋于合理。

第三,根据假设,进行模拟实验、研究某种自然力量对山脉的影响。

为了启发学生思考,明确探究的方向,教材提示学生,山脉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破碎是造成山脉变化的主要原因,岩石破碎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

以此为基础,又为学生提供了两例比较完整的研究方案,一是温度变化对岩石的作用,一是结冰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当然学生可以根据假设设计其他的研究方案,如酸对岩石的侵蚀作用,植物对岩石的作用等,在与教师商量后,完善研究方案,开展实验,并记录研究的结果。

第四,用“科学在线”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有关风化作用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对探究活动结果进行比较科学的验证。

课后小记:
教材首先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直接提出了“你知道沙洲是怎样形成的吗?”这一核心问题。

接着,在活动1“沙洲的形成”中让学生尝试探究这个问题。

该活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让学生结合示意图和提示提出自己关于沙洲形成的猜想;第二,通过示意图和提示做模拟沙洲形成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预测改变注水量后可能发生的现象,用绘画的方式直观地记录实验前后的现象;第三,引导学生根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解释,通过小鼠标提示学生除了实验外还有其他的方法(查阅资料、请教别人等)证明自己的猜想;最后,要求学生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自然界洪水的冲刷和搬运作用,想像连续的大暴雨会使地表发生什么变化。

这个活动其实是一种将模拟实验现象与实际现象相对照的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探究问题的认识程度。

课后小记:
“猜测钟乳石的形成”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思维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始终贯穿“猜测要有根据”的思路。

首先,让学生在小鼠标的提示下,通过查阅资料和观看图片,猜测钟乳石的形成原因;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猜测,将自己的猜想内容及根据记录下来;最后,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猜测与同学交流,比较谁的更有道理。

教材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前一阶段的探究经历,概括出地壳运动、温度、风、流水、植物等多种自然力量都会对地表的变化产生影响。

在此基础上,教材又通过“人类活动改变地表”、“辩论会”两个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帮助学生感悟到地表变化虽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过程,但科技高度发展的人类仍然会干预、影响、甚至改变这一自然过程,这些干预、影响和改变有些是对自然界基本无害的,有些则加速了地表变化的速度,形成对人类生存有威胁的自然灾害。

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的发展不可能不对自然界产生影响,但人类的发展应该遵从自然发展规律,和大自然和谐共处,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材最后的“科学在线”以资料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地表变化(如“土地荒漠化”)带来的世界性环境问题,希望学生能进一步增强环境意识,积极行动,保护地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