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
1.4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监管的内容
(1)人-机-环境系统约束:地下矿山安全生产法 律、法规、标准、规范、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种规程 及应急预案,矿井系统的各种图纸。其落实情况需要 监管。 (2)矿井人-机-环境系统中人的行为的监管。 (3)矿井人-机-环境系统中“机”的安全监管 “机”包括各种机械设备工具、爆破器材、电 力线路、井巷、硐室、采场、采空区、地表塌陷区。
管理就是制定,执行,检查和改进。 管——控制; 理——规律。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监管实际上是监察、督促、 检查矿山履行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指出所存在 的问题,限期进行整改,并不断持续改进的过程。
1.3 金属非金属矿井人机环境系统 地下矿山(矿井)是一个系统:由人、机两 个部分组成,构成人机系统,并处于井下环境 中,又可称为人-机-环境系统,安全监管的目 的是该系统的安全运行。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 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
分管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职能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制 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从业人员的义务: (1)应当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 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不 得违章作业; (2)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 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 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3)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时,应当立 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2001--2006年六年累计3人以上事故死亡人数分布 火灾
淹溺 车辆伤害 1% 2% 瓦斯爆炸 1% 1% 高处坠落 2% 其他爆炸 起重伤害 容器爆炸 机械伤害 环境污染 锅炉爆炸 灼烫 触电 1%0% 0% 0% 0% 坍塌 33%
透水 9% 冒顶片帮 11% 中毒和窒息 23%
2001--2006年3人以上死亡人数累计按事故原因分布比例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 安全监管
许开立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东 北 大 学
1 2 3 4 5 6 7
矿井人机环境系统概述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监管原理 矿井人机环境系统中法规、规章等约束的监管 矿井人机环境系统中人的行为安全监管 矿井人机环境系统中“机”的安全监管 矿井人机环境系统中作业环境的安全监管 矿井人机环境系统安全监管的执法问题
自然系统 系统 人工系统
矿井系统属于人工系统。 人机系统是指人和使用的机以一定的方式相互 联系构成的完成某种任务的整体。
开环人机系统 人机系统 闭环人机系统
人工操作系统 人机系统半自动化系统 自动化系统
金属非金属矿井人机环境系统的三要素: 人的三要素是中枢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行动器官; “机”的三要素则是机器本体、显示部分和操作部 分。 人和机器虽然特征机能不同,但归结起来都是信息 输入与输出、信息接受、信息储存、信息处理、执 行功能和信息反馈六部分。它们的作用通过人机三 要素来体现。
信息反馈
中 枢 神 经
感 觉 器 官 行 动 器 官
接受信息 (输入)
显 示 部 分 操 作 部 分
执行功能 (输出)
机 器 本 体
人机系统的三要素示意图
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基本观点(原理): 从安全目标出发,运用人机工程学的的基本理论、 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人机系统。利用有关科技成果和 数据来制造“机”,使得“机”符合人的生理和心 理要求;改进环境,使环境对人无害;优化人机环 境系统,使三者达到最佳配合。以便作业者安全、 高效、健康、舒适、方便地工作,并以最小的代价, 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上述目标也是我们对地下矿山进行安全监管的目标。
2.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 (1)动态相关性原则; (2)整分合原则; (3)反馈原则; (4)封闭原则。
(二)人本原理 1.人本原理的含义 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 本展开的,人即使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 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 二是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各 环节,都是需要人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 2.动用人本原理的原则 动力原则;能级原则;激励原则。 以人为本出自唐代明君李世民: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 本。”
没有安全操作规程 或不健全 对现场工作缺乏检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 个人防护用品缺少 2% 有缺陷 查或指挥错误 或有缺陷 3% 3% 1% 技术和设计缺陷 4% 教育培训不够缺乏 安全操作知识 5% 劳动组织不合理 1%
安全设施缺少或有 缺陷 10% 其他 13%
生产场所环境不良 19%
违反操作规程或劳 动纪律 39%
2.2 事故致因理论 (一)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1919 年,英国的格林伍德和伍兹把许多伤亡 事故发生次数按照泊松分布、偏倚分布和非均 等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当发生事故的概率不 存在个体差异时,一定时间内事故发生的次数 服从泊松分布。 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 的个人内在倾向。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 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即少数具有事故频发 倾向的工人是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 工业事故发生的原因。
1 矿井人机环境系统概述 1.1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生产的特点 全国有金属非金属矿山近十万座,其中 95% 为小型 矿山,地下矿山占有相当比重; 我国矿产品大量需求拉动世界矿产品价格上涨,高 价格又刺激国内矿产品的过度开发,重效益、轻安 全的现象仍然严重; 违法违规行为屡禁不止 ; 社会危害极大、后果十分严重 ;
安全生产法: 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职责 从业人员的权益保障 安全监管人员的法律责任 矿山安全生产行政许可
地下矿山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
(1)建立、健全制度和操作规 程; (3)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 (4)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 除事故隐患; (5)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6)及时、如实报告事故。
(4)矿井人-机-环境系统中环境的监管: 包括井巷、硐室、采场、采空区、地表塌陷区 的作业环境等。 地表塌陷区:漏风、与地表形成水力联系(特 别是在雨季)。
2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管理原理与事故致因理论
2.1 安全管理原理 (一)系统原理 1.系统原理的含义 系统原理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最基本原理。它是指人 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理论、观点和方法, 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 目标,即用系统论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 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成 的有机整体。任何管理对象都可以作为一个系统。管 理系统具有6个特征,即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整 体性、层次性和适应性。
事故多发于非公有制小型矿山 非金属矿 有色矿山 黑色矿山
• •
•
•
•
• • •
1.2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监管 关于监督的含义: (1)指督察军事。 《后汉书 · 荀彧传》:“古之遣将,上设监督 之重,下建副二之任。 (2)指官名。 如:清代设十三仓监督。清末学堂亦设监督。 (3)指监察、督促。 即对现场或某一特定环节﹑过程进行监视﹑ 督促和管理﹐使其结果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3 矿井人机环境系统中法规、规章等约束的监管 实际上是监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执行及落 实情况。 3.1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及 标准 安全生产法 劳动法 矿产资源法 矿山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非煤矿山许可证实施办法 非煤矿山建设项目“三同时”规定 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 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规范地下矿山实施指南 金属非金属矿山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培训大纲 金属非金属矿山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考核标准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培训大纲 地方性法规
(四)系统安全理论 1. 在事故致因理论方面,改变了人们只注重操作人员的 不安全行为,而忽略硬件故障在事故致因中的作用的 传统观念,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改善物的系统可靠性来 提高复杂系统的安全性,从而避免事故。 2. 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绝对安全的;任何事物中都潜伏 着危险因素。 3. 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可以减少来自现有危险性, 宁可减少总的危险性而不是只彻底去消除几种选定的 风险。 4.由于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有时不能完全认识危险 源及其风险,即使认识了现有的危险源,随着生产技 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出现, 又会产生新的危险源。
(二)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将事故因果连锁过程概括为以下5个因素: 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 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海因里希用多米诺骨 牌来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的因果连锁关系。
M
A1
P
A2
H
A3 D
A4
A
A5
海因里希模型
①遗传及社会环境( M )②人的缺点( P )③人 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H )④事故 (D)⑤伤害(A)
事发后报告不及时,施救盲目,伤亡损失加剧; 安全基础薄弱,内部管理松弛; 工艺技术落后,安全条件较差; 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井下作业环境阴暗潮湿; 事故类别主要是坍塌、物体打击、冒顶片帮、高处 坠落、放炮事故、中毒窒息。 事故主要原因: “三违”、生产场所环境不良、安 全设施缺少或有缺陷
2001--2006年六年累计死亡人数按事故类型分布比例
(三)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局部或全 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 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 和冻伤。哈登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 量能否产生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伤害取决于能量的 大小、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