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桂花雨》

教学目标⒈知识和能力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⒉过程与方法咀嚼重点词语,理解文本内涵;借助情境对话,想象摇花的快乐;通过写话,体会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流程一、了解桂花,导出课题,简介作者⒈(出示课件桂花)同学们,这是什么花?——桂花(师板书:桂花):课前同学们已经了解过桂花,现在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⒊师:(课件出示简介)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作家,名叫琦君,她是浙江温州人,12岁随父亲来到杭州,32岁去了台湾,60岁移居美国,她一生漂泊,84岁才回到故乡温州,就是这样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久久难忘家乡的桂花,久久难忘她童年所经历的缤纷而奇妙的——生齐读课题《桂花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闻桂花⒈自学要求: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那么在这么多的难忘中哪个画面在琦君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的?教学预设:摇花乐、桂花雨的情景⒋初闻桂花香:的确,那是发生在金秋十月,桂花盛开的时候,满树的桂花金灿灿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课件出示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⑴读完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花香) 从哪些词感受到?⑵通过个别读——齐读的形式初步感受花香。

教师点拨读好“没有不”的停顿和“香飘十里”的浓浓花香。

⑶理解“浸”的意思,品味“浸”字。

(课文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⑷如果你是琦君的邻居,你有什么感受?教学预设如下,教师适时引导如:闻着花香,你想干什么?如果那时你在吃饭,你觉得——(我觉得桂花的香味真是迷人啊!桂花真香啊,我都想摘一些来泡泡茶。

如果我在吃饭,我觉得饭也香了。

我觉得我的人也香了。

我觉得琦君家桂花的香味让村里的人都分享到了。

我想去摇桂花。

)⑸再次齐读读这句话。

三、自读自悟,局部深究,浸染桂香⒈体验快乐⑴自学品读。

师:桂花盛开的时候,年少的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望着星星点点的桂花,她多么想快点摇桂花啊!让我们读读摇桂花这一部分(请大家默读第五小节),找一找,划一划哪些句子能感受到“我”当时的迫不及待。

⑵交流句子。

课件出示: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⑶师生演一演,情境对话,体会到“我”当时的迫不及待,我渴望看到桂花雨落下的美景。

⑷走进这场桂花雨,齐读这段话课件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⑸师生对话体验情感:①师: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教学预设:(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了下来。

)(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不断地落下来。

)(桂花就仿佛是一个个金光闪闪的萤火虫,向我纷纷飞来。

)(桂花像夏天的雷雨一串串地直落下来,顷刻间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花地毯。

)(桂花就如一只只飞舞的蝴蝶,小花落满地,地上就如铺了金子一般。

)②师:纷纷扬扬的桂花落在了你的——,落在了你的——,你的——你的——,你的——,可以说是落得我们——③师: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教学预设:(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

多幸福啊!)(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

多舒服啊)(桂花落满一身,我就像天宫里的花仙子,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这使得我不禁想起月宫里的桂花树。

)④师: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课件出示:我()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快乐、激动,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陶醉)表演⑹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⑺想象说话:天真烂漫的琦君,使劲地摇呀摇,桂花像雨一样落下来,她和小伙伴们蹦跳着,欢笑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多么美丽而又温馨的画面。

同学们,简简单单的3个字,摇啊摇,摇出了什么?板书:快乐课件出示说话:我们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呀摇,摇出了。

教学预设:摇出了朵朵完整、新鲜的桂花,摇出了清香迷人的桂花雨,摇出了满头满身都是桂花香气的人们,摇出了一杯杯飘散桂花香气的清茶,摇出了一块块浸在桂花香中的糕饼,摇出了童年的欢乐和喜悦,摇出了故乡的亲切与温馨,摇出了童年时代的乐趣,摇出了快乐心情,摇出了童真,摇出了对桂花的喜爱。

⒉感受乡情⑴师:就这样摇呀摇,让前后十几家邻居浸在馥郁香气中的桂花都纷纷扬扬地摇落了,可在琦君的笔下,却说: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课件: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⑵品读“全年”“整个村子”师:同学们,桂花只在秋天开放,而且只有琦君家的院子里种着桂花,那为何说是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请你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找到依据来说一说。

生: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师:炎热的夏天,喝上一杯凉凉的桂花茶,顿时心旷神怡;寒冷的冬天,喝上一口冒着热气的桂花茶,——生:我们用桂花泡茶,一年四季都喝,我们可以做做桂花糕,在烧菜时洒点桂花,做糕点时放点桂花。

师:只有琦君家的院子里有桂花,那整个村子又作何理解呢?找到依据——只送给胡家老爷爷,毛家老婆婆吗?只送给他们两个吗?还会送给谁?说得真好,村子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分享,所以说,全年——。

人人都可以泡上一杯浓浓的桂花茶,这香真是沁人心脾,男同学读——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可以尝一口糯糯的甜甜的桂花糕,这花香唇齿留芳,弥久不散,一起读——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仅仅是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更是沉浸在了——(浓浓的乡情)里。

板书:乡情四、走进作者,升华情感,品悟乡愁⒈提出矛盾处,引发认知冲突。

难怪,背井离乡时,每每我把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母亲总是说,(引读出示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 补充满觉陇资料感受杭州小山上的桂花香。

⒉读懂母亲的话,体悟一份浓浓的乡情。

同学们,可就是这样一个赏桂胜地,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其实母亲也道出了我的心声,这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的仅仅是桂花本身的香味吗?这香里还蕴涵着我和母亲许许多多的情感,那你说香的还有什么?(快乐,乡情,记忆,思念等)板书:思念⒊写话练习,多少年来,琦君漂泊他乡,可家乡的桂花总是让她魂牵梦萦,难以忘怀,又是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琦君又想起了什么,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来。

(课件出示,并伴有音乐。

)又是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琦君。

师小结: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对童年的怀念,其实也都是源自我对故乡的——思念。

⒋走进内心,升华情感(音乐响起)正如她在另一部作品《烟愁》中所说:(师深情诉说)课件出示: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故土,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象花木草树似的,谁能没有根呢?师:的确,正是因为对根的追寻,84岁那年,她又回到了故乡。

看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不禁泪水涟涟。

其实琦君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故乡,因为故乡就在——她的心里)〔五、板书设计7桂花雨花香乡情思念快乐六、作业设计课后你们可以写一写童年的趣事,也可以看看有关琦君的其他作品,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读一读附:教学反思《桂花雨》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7课。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目标⒈知识和能力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能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⒉过程与方法咀嚼重点词语,理解文本内涵;借助情境对话,想象摇花的快乐;通过写话,体会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所表达的感情。

整节课抓住桂花香、摇花乐、悟乡情、几个板块,通过原境、意境、心境等不同层次的读、说的训练,再现快乐的摇花童趣、尽显浓浓的朴素乡情,缠绕丝丝缕缕的思乡之情。

下面我就这节课做个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从“摇花乐”到“思乡情”情感需一个转折过渡,才能渐渐沉浸文本,体会真情。

为此,我收集了有关琦君简介、还配了音乐创设情境,还补充了了作者另外一部作品《烟愁》中的话,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源中获得信息,通过自读自悟,有层次地阶梯状地感受到了作者和母亲那份思乡情。

本节课我努力创设情境,善用“空白”,引发学生的想象。

例:教学桂花纷纷落下情景时,我先出示课件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想象桂花摇落的样子,再说出表现作者当时喜悦心情的词语,最后用词语喊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样一步步深化进行语言实践,使学生读出、说出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能融入文本,有身临其境之感。

不足之处:1、教师说的比较多,力求创设思乡的情景,却在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发挥。

2、分析个别重点句子时,没有做到透彻的分析,孩子们还是一种一知半解的状态,没有将我和母亲那种浓浓的思乡情分析到位。

3、对课堂的掌控不到位。

调动不起来学生。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