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论复习资料第一编民法导论第一章民法概述第一节民法的概念及其调整对象一、民法的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的总和。
注:土地承包合同不是。
《民法通则》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平等主体是指:双方可自由协商、无强制性的主体关系。
发行国债属于民事法律关系。
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为成文法;英美法系或英国统治过的国家的民法为民法典判例法典。
例题:下列选项中哪些必须经过登记注册才能取得民事主体资格?A.城镇个体工商户B.农村承包经营户C.公司法人D.社会团体AC。
本题考民事主体的登记。
《民法通则》第26条规定:“公民在法律允许的围,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
个体工商户可以起字号。
”A当选。
第27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法律允许的围,按照承包合同规定从事商品经营的,为农村承包经营户。
”B不选。
第41条规定:“(第1款)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有符合国家规定的资金数额,有组织章程、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经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第2款)在中华人民国领域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具备法人条件的,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取得中国法人资格。
”《公司法》第8条第1款规定:“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必须符合本法规定的条件。
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
不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不得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
”C当选。
《民法通则》第50条第2款规定:“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法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D不选。
二、民法的分类1.根据民事法律规的具体形式分:实质民法和形式民法;实质民法:各种调整社会生活关系的法律规的总和,包括成文民法典、判例法、习惯法等;形式民法:单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以“民法”、“民法典”或“民法通则”命名的法律。
实质民法产生在先,形式民法出现在后。
2.根据民法调整民事社会生活关系法律体制分:广义民法和狭义民法;广义民法:实行民商一体制的国家,民法典规定了各种民事社会生活关系的法律;狭义民法:实行民商分离制的国家,对部分关系作出规定,另有法律,如商法等形式的法律。
3.根据民法规表现形式分:普通民法和特别民法;普通民法:适用于一般的民事社会生活关系;特别民法:对人、地域等有某种限制,各种民事单行法。
司法实践原则:特别法优于普通法。
三、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调整的对象:指由民法所调整的特定的社会生活关系,可总称为民事关系。
我国调整的民事关系根据其所体现的利益的不同分为:民事财产关系和民事人身关系。
(一)民事关系民事关系:指人与人之间因民事形成的具有平等性的社会生活关系。
民事关系所具有的特征:1.是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生活关系;2.是因参与民事活动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活关系;3.是主体之间具有平等性的社会关系。
(二)民事财产关系财产关系:是民事主体之间以财产为容发生的社会关系。
1. 财产支配关系(静态财产关系)【物权法】财产关系:指财产在特定主体的支配下形成的支配者与社会一般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发生于社会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
主体要求:当事人在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当事人支配财产意志独立自由。
财产支配关系包括:物质财产占有关系和智慧财产专有关系。
关系围:财产支配、财产流转、智力成果支配、遗产继承。
2 财产流转关系(动态财产关系)财产流转关系可因私人、或国家公共事务而发生。
支配关系和流转关系的联系:财产支配关系是财产流转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财产关系的结果;财产流转关系则是财产支配关系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取得和实现财产支配的重要方式。
(三)民事人身关系人身关系:人身非财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因人格和身份形成的、没有财产容但有人身利益的财产关系。
是与特定人身密切相关且无财产容的社会关系人身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
1. 人格关系人格关系是民事主体之间形成的以人格利益为容的社会关系。
、肖像、名誉、自由、隐私等。
2.身份关系身份关系是主体之间基于彼此的社会身份而形成的以主体的身份利益为容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民法的性质民法的性质是指民法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民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重要标志。
一、民法的私法性(一)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标准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提出法律可划分为公法与私法。
对法的划分存在的学说:1.利益说:乌尔比安根据法律保护的不同利益划分。
规定国家事务的为公法,规定私人事务的为私法。
为大陆法系国家沿用。
2.意思说:德国拉邦德规定权力者与服从者的意思的为公法,规定对等者的意思的为私法。
3.主体说:规法律关系的一方或多方为国家授予公权者为公法,规法律关系主体的双方是具有平等关系的私人的为私法。
4.特别法规说:对国家或机关以公权力主体地位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适用的法律为公法,对任何人均适用的法律为私法。
(较全面)我国关于民法性质的变化趋势:公法私法化、私法公法化。
我国的民法性质:私法性质。
二、民法的本位民法的本位及民法指基本观念,或称民法的基本任务或民法的基本作用。
民法的本位演变: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再到社会本位。
1. 义务本位:罗马时代至中世纪;多为禁止性规定或为义务性规定,且民、刑责任不分;2. 权利本位:中世纪以后;保护个人权利。
近代民法的三大原则:契约自由原则、所有权绝对原则、过失责任原则。
社会本位:19世纪中期后;解决社会问题。
集中表现:限制契约自由、限制所有权、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我国民法的本位:1.《民法通则》以权力本位为主,有所体现社会本位的思想。
第三节民法的发展历史与民法典的制定《德国民法典》总设5篇:第一篇为总则,第二篇为债的关系法,第三篇为物权,第四篇为亲属法,第五篇为继承法。
我国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1999年《合同法》颁布,2000年《物权法》颁布,2008年《侵权责任法》颁布。
第四节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一、民法与商法的区别:1. 民法的主体为一般的人,商法的主体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人;2. 民法调整财产关系,人身关系,商法是调整纯粹的财产关系;3. 民法具有地域性,商法具有国际性。
现呈现民商分离趋势。
二、民法与经济法经济法是指国家权力作用于经济生活,由国家权力对国民经济实行组织、管理、监督和调节的法律的总称。
两者区别:民法采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等基本原则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横向的财产和人身关系;经济法通过国家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活动,调整纵向的经济关系。
第五节民法的渊源1、制定法(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性文件):宪法、民事基本法、民事法规、其他规性法律文件、法律解释、国际条约中的民事法律规。
2、习惯法(公序良俗)3、判例4、法理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则第一节民法基本原则概述一、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1、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立法的基本准则;可分为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具有抽象性和稳定性。
2、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3、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法院解释法律、补充法律漏洞的基本依据。
4、民法的基本原则是解释、研究民法的出发点。
5、民法的基本原则对民事立法行为、司法具有约束力。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1、指导功能2、约束功能3、补充功能三、民法基本原则的特征抽象概括性、效力贯彻始终性、功能强行性、功能补充性。
第二节民法基本原则的容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及其经济基础本质和特征的集中体现;是高度抽象概括、最具一般性质的民事行为规和价值判断标准。
基本原则:平等原则、私法自治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注: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书中没有提到的原则:情势变更原则、合同优先原则、等价有偿原则。
一、平等原则平等原则的含义:1.民事主体资格平等,2.民事主体的地位平等,3.民事主体平等地享有权利、承担义务,4.民事主体的民事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在合同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是由当事人的,这些权利与义务对民事主体都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平等承担不利后果。
二、私法自治原则私法自治原则又称意思自治原则,是指法律确认的民事主体可以自由地基于其意志去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私法自治原则的核心就是确认和保障民事主体的自由。
私法自治原则的含义:1.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决策权,2.民事法律在规民事主体行为方面,体现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可自由协商、变更、终止)。
立法体现:《民法通则》第四条。
三、公平原则公平原则的概念:民事主体应依据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活动,维护当事人之间的合法权益。
含义:民事主体的权利、义务于责任承担,公平原则,当事人利益民事活动权,公平原则确定各方具体的权利义务,显示公平制度。
四、诚实信用原则又称诚信原则,是指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时必须意图诚实善意,做到谨慎维护对方的利益,行使权利不侵害对方与社会的利益,履行义务信守承诺及法律规定,平衡当事人之间与社会之间的利益。
五、公序良俗原则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总称。
公序良俗远原则一方面是指民事主体在参与民事法律关系时,在不违背法律强制性规则的条件下,可以以公共秩序的一般要求和善良的风俗习惯进行民事行为;另一方面,民事纠纷的仲裁者在法律规定不足或者是不违背强制性法律规的条件下,可以运用公共秩序的一般要求与善良的风俗习惯处理纠纷。
六、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构成权利滥用的三个条件:1.当事人有权力存在;2.权利人有行使权力的行为;3.当事人的行为有滥用权力的性。
七、等价有偿原则等价有偿原则是公平原则在财产性质的民事活动中的体现,是指民事主体在实施转移财产等的民事活动中要实行等价交换,取得一项权利应当向对方履行相应的义务,不得无偿占有、剥夺他方的财产,不得非法侵害他方的利益;在造成他方损害的时候,应当等价有偿。
我国在民事立法上,承认了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守法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概述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调整所形成的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核心容的社会关系,是民法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
特征:由民事法律规调整所形成,产生基于特定的民事法律事实,以民事权利和义务为容。
德国私法之父萨维尼最早提出法律关系的概念。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1.平等性2.任意性3.自主性(一)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二)民事法律关系具有特定的围,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和财产关系(物权和债券关系);(三)民事法律关系的设立大多取决于民事主体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