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积极财政政策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
积极财政政策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
第二, 投资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用 投资系数表示的, 即投资可导致几倍于投资增长的 国民产出的增加。乘数原理表明, 投资乘数取决于边 际消费倾向的大小, 边际消费倾向越大, 乘数的值越 大。 但从近三年的储蓄增长来看投资乘数是明显下 降 的, 已 有 学 者 对 此 作 了 实 证 分 析 ( 刘 克 崮 等, 2000)。
轻得多, 但无论如何, 中央债务依存度颇高的事实应 备等手段会把赤字弥补掉。 狭义的预算约束是指政
该给我们敲响警钟, 毕竟它也是衡量国债规模的一 府的总支出必须等于政府的税收与其他利润收入,
项重要指标。
只有从这个意义来说, 赤字才是政府预算约束被突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本身无可厚非, 但如果考虑 破的结果。
33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一旦在预算中出 来赤字, 通常有两种政策可供选择: 一是财政向中央 银行借款; 一是中央政府向社会公众发行债券。
到财力所限以及市场化
年份
GD P (现价) (亿元)
GD P 增长率
实际赤字
实际赤字占 GD P 比重
发行国内 国债额
发行国债 额
国债付息 额
全部国债 年底积额
改 革 的 顺 序 ( 麦 金 农, 1997) , 我们就应权衡利
1994 46759140 1995 58478110 1996 67884160
目对地方经济的连带推动效应极差, 国家资金应该 1999)。对于我国而言,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三年, 是
由政府使用, 但是由哪一级政府使用看来是需要慎 国债大幅度增发的三年, 也是财政赤字大幅度增加
重对待的问题 (孙海鸣, 1999)。
的三年 (见表 1、表 2)。
表 1
我国财政赤字与国债发行规模
占 GD P 比重
比重
支出比重 支出比重 级收入比重
占 GD P 的 比重
投资对国民经济拉动的 边 际 效 应 递 减; 如 果 再
1994 1995 1996
2152 2165 2190
5146 5123 5111
52120 53190 56180
Hale Waihona Puke 18170 20110 21130
17120 27100 35180
对于第二种方法来讲, 当政府出现赤字时, 财政 部向个人、企业 (包括商业银行) 出售国债, 而个人、 企业与商业银行则以现金或支票来支付国债, 这些 现金或支票最后会存入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中的财 政部账户上, 政府财政就可以像使用收入那样来支 配这种出售国债而得到的资金。 国债的认购主体不 同, 它们对经济的影响也不相同。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中国政府连续四年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通 过发行国债、提高中低收入者水平、扩大投资、促进 消费、调整企业出口退税率等手段, 摆脱了亚洲金融 危机的影响, 有效地缓解了通货紧缩的趋势, 拉动了 经济增长。 2000 年国民经济出现重大转机, GD P 按 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8% ; 工业 增 加 值 增 长 919% ,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913%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增长 917% , 进出口总额增长 3115% , 创历史最高 水平。 2001 年以来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的增长态 势, GD P 增长 713% , 工业增加值增长 919% , 固定资 产 投 资 增 长 1317% , 社 会 消 费 品 零 售 总 额 增 长 1011%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 017% , 对外贸易进 出口总额同比增长 715%。 多项指标表明, 积极财政 政策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但对积极财政政策的 时间效应问题应具体分析, 即随着时间的推移, 积极 财政政策的边际效应递减以及负面效应与日递增也 是必然的, 具体成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 连续四年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头戏是加大 对基础设施的投资, 它对市场的启动作用体现在两 个方面: 一方面, 基础设施本身可以带动与之相关联 的钢铁、水泥和部分机械设备等生产的增长, 也可以 增加一部分国民收入, 但基础设施投资本身的辐射 作用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 当国民经济发展较快、基 础设施构成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时, 加快基础设 施建设可以促进经济的大幅度提高; 而当市场低迷 时, 即使加大基础设施投资, 也只是为加快经济发展 创造了前提条件, 不可能立即带动经济的大幅度提 高。
32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成。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某些季度, 税收非但未降
第六,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受财政收支状况约
对于第一种方法来讲, 它有以下三种形式: (1) 中央银行直接购买政府发行的国债, 与此同时, 中央 银行政府账户上的金额便会增加, 中央银行买进多 少数额的国债, 便直接向社会发行多少数额的高能 货币; (2) 中央银行不直接向政府购买国债, 而是通 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购买国债, 这等于间接地通过增 发高能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 (3) 中央政府不通过公 债买卖, 而是直接责令中央银行向财政部透支, 使财 政在中央银行账户上的余额立即上升, 这种透支额 便是银行新发行的高能货币 (平新乔, 1997)。
二、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理论框架
(一) 对财政赤字的分析 赤字是政府的经济行为超出了预算约束的产 物。广义的政府预算约束是指这样一种需求: 政府为 实现各种目标而花费的总支出 (利息支付、其它转移 支付、商品与劳务采购) , 必须等于政府的总收入 (税 收)、来自中央银行的借款 (即印钞票)、来自于别处 的借款 (公债) 以及减少诸如黄金、外汇这样的国家 资产储备。 如果从广义的政府预算约束看财政赤字 是不存在的, 因为货币发行、公债与动用国家资产储
施会使财政对基础设施 的 投 资 总 额 不 断 累 加,
资料来源: 财政部; 人民银行; 历年《中国财政统计年鉴》。
量的累加会导致边际效
表 2
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和国债偿债率
益递减; 另一方面, 投资
当年发行额
还本付息占 国债余额
乘数的缩小也会使财政
年份
占居民储蓄 占中央财政 占全国财政 中央财政本
弊做一估量了。 一方面 积极财政政策的长期实
1997 74462160 1998 79395170 1999 82054100
01088 - 582142 01078 - 918100 01071 - 1759100
0178 1116 2114
2411179 2477101 1918137 6074150 3808177 3890193 2357 8525157 4015103 4015103 1912 11287159
01126 - 574152 01105 - 581152 01096 - 529156
1123 0199 0178
1028127 1174109 499136 2832184 1510185 1549175 878136 3829145 1848150 1961101 1311191 4945171
第三, 此次内需扩张是在金融主体行为和消费 行为因制度改革而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因而对内需扩张的困难性估计不足。 金融制度的改 革使银行在风险防范机制未能有效确立的前提下, 采取审慎的信贷政策, 导致投资加速效应所必须的 银行支持功能难以发挥。社会保障、经济制度以及教 育制度的改革极大地改变了消费者的预期, 使其边 际消费倾向大大降低, 因而极大地缩小了消费支出 的乘数倍数。
—— 认购主体为非金融机构和居民户。 非金融 机构和居民户购买国债, 将对货币供应产生两个方 向相反的影响。一方面, 由于这些非金融经济实体用 于购买国债的资金或是手持现金、或是在银行的存 款, 因而它们购买国债将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紧缩 性影响: 现金和存款从非金融机构和居民户流向财 政部门, 人们持有的货币以及银行存款相应减少, 从 而银行的现金储备相应减少, 在资金来源不增加的 条件下, 银行为了经营需要只能紧缩贷款。这一系列 变化导致银行派生存款能力减弱, 市场货币供应量 减少。另一方面, 财政通过发债取得资金后会增加公 共开支, 这些开支通过各种渠道会形成非金融机构 和个人的收入; 这些收入或手持现金又会回流至银 行, 从而形成银行存款。以上两个过程在不存在时滞 与不存在规模差别的前提下, 财政向非银行机构和 个人发债对货币供应量将不产生重大影响。 但是由 于财政部门的边际支出倾向大于非金融机构与居民 户的边际消费倾向, 所以总的来说, 政府向非金融机 构和居民户发行国债, 对经济来讲是膨胀性的。
不利的。
定和发展的职能。但我国自 1998 年以来所实施的积
第五, 公共投资的主体偏重于由中央政府直接 极财政政策基本靠单一的发行国债这样一种手段。
负责实施, 地方政府参与度较低。因信息不对称导致 采取大幅度增发国债的办法, 只能是在特定情况下
投资项目的审批和实施的效率下降, 同时也造成项 的 特 殊 措 施, 不 能 作 为 长 期 的 财 政 政 策 ( 陈 共,
8178 13130
地方信息不对称的情 况, 即便是中央出钱、地 方办事都会造成财政支
发行额有了大幅度增长, 国债还本付息额在 1997 年 出的边际效应递减。
达到 1918137 亿元, 1998 年为 2357 亿元, 1999 年为 1912 亿元。 测量国债规模的中央债务依存度一般要 求 为 25% —30% , 但 我 国 1997 年 已 达 到 5518% , 1998 年已升至 7111%。财政学界一直争论国债的发 行空间到底有多大, 从中央债务依存度来判断, 似乎 已没有可发行的空间; 但由债务负担率来看, 即使到 1998 年, 我 国 国 债 余 额 占 GD P 的 比 重 也 不 过 为 1313% ,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低得多—— 如美国为 52% (1992) , 日本 为 5217% (1992) , 英 国 为 3712% ( 1991)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国债余额占 GD P 比重不应超过 60%。与之相比, 我们的债务负担似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