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人爱国的励志小故事

名人爱国的励志小故事

名人爱国的励志小故事
德国诗人海涅曾说过: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那么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
看吧。

鉴真是唐代的一位高僧学问很深的和尚。

他是扬州大明寺的住持,不但精通佛法,还
努力钻研医学、建筑、文物、书法等方面的学问,受到人们的尊敬,远近闻名。

当时,我国的东邻日本正在发展时期,非常羡慕和崇尚中国的文化,派了许多人到唐
朝留学。

有两个日本僧人也到扬州向鉴真学习,并请求他派人到日本传授佛法。

鉴真的弟
子们听说去日本路途遥远又要渡过大海,都不愿意去。

鉴真就决定自己去。

但是他5次渡
海都失败了,眼睛也失明了。

他没有动摇,终于在65岁那年渡海成功,到了日本,被请
到奈良东大寺。

日本朝廷请鉴真主持授戒,连天皇、太上皇、皇太后也来让他授戒。

鉴真不但传授佛法,主持佛事,还热心传播中国文化,按中国建筑风格兴建了唐招提寺;把中国的雕塑、
书法、文字、语言传播给日本人。

他还不顾年老失明,亲自用中医药为日本人治病,教他
们制作豆腐。

日本人民至今尊鉴真是“日本文化的恩人”、“律宗太祖”、“医术之祖”、“圣僧”,连豆腐房也奉他为始祖。

他去世后,日本佛教徒为他建造了墓塔。

鉴真东渡日本,不但促进了日本文明的发展,也使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大大增强了。

明朝的时候,皇帝明成祖为了加强国际交往,决定派大型船队出使西洋各国,也就是
现在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

这支船队的正使,就是人称三宝保太监的郑和。

郑和经过充分准备,在1405年,率领水手官兵、医生、工匠等两万多人,带着许多
中国的特产出发了。

他们的海船最大的长44丈、宽18丈,可以坐1000人,造船技巧十
分高超,还用指南针定向。

这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各国见了这样大的船队,都佩
服中国人的智慧和才能。

郑和在28年内,先后七次远航,到达了现在的东南亚各国、阿拉伯半岛,最远到了
非洲的东海岸。

他每到一地,都拜会当地的国王和首领,赠送礼品,表示友好,邀请他们
访问中国。

船队和当地人民进行贸易,互通有无,所以人们都把中国的海船叫“宝船”。

和西方有些探险家掠夺财物、抢夺奴隶的作法不同,郑和远航是为了友谊和交往。


和各国人交往时,总是彬彬有礼,精神抖擞,给人留下美好印象。

现在的东南亚许多国家,还有以“三宝”命名的城市、港口和其他地名。

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是最早的,为
祖国赢得了友谊和荣誉。

清朝末年,我国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

他们都是些少年。

有个才12岁的少年叫
詹天佑,十分聪明好学,又立志为国效力。

后来他学习工程技术毕业,回到了国内。

可清
朝政府对本国人才不信任,像修铁路,就都让外国人主持。

詹天佑尽管有才干,也只能当
助手。

1905年,修建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消息传开了。

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因为他们知道这条铁路在中国的战略要地,掌握了它就能控制中国,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协议”,说中国如果不让他们修,他们就什么也不提供。

他们以为中国人离开他们肯定修不成这条铁路。

清朝政府这才让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

有人对他不放心,说他自不量力,说他胆大包天,劝他不要承担这项难度非常大的工程。

詹天佑说:“京张铁路如果失败,不但是我的不幸,也会给中国带来很大损失。

外国人说中国工程师不行,我则坚持由自己来办!”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和工人们一起吃住在工地,细心勘探,大胆试验,经过4年艰苦的劳动,终于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

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志气。

詹天佑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原来那些瞧不起中国工程师的英国人也表示对他由衷敬佩。

历史上,还有一些少年英雄为国牺牲。

他们同样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古代的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少年叫汪踦。

一次,鲁国受到外敌入侵,军队将士打了败仗,土气消沉。

身为仆人的汪踦跟随主人一起跳上战车,高喊着杀敌的口号,冲向敌人。

将士们见了,士气大振,又重新杀上战场,终于打退了敌人。

而汪踦在战斗中牺牲了。

近代史上,有一个不知名的少年,他的家乡旅顺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被日军占领,全城的大多数人被日寇杀害。

这个少年决心为同胞报仇,就化装成小乞丐,混入敌营,把毒药放进水缸,毒死了许多敌人。

他被敌人发觉抓住后说:“我就是来毒死你们的,并不想求生!”他倒在敌人的屠刀下。

在革命战争年月,为国牺牲的少年更多了。

河北完县的农村少年王璞是儿童团长。

1943年,日寇对根据地大扫荡,王璞和大人们被敌人围在空场上,四周架着机抢。

敌人让他认出人群中谁是八路军,他坚决不认。

敌人打他,他高喊:“宁为抗日死,不当亡国
奴!”被敌人杀害。

还有刘胡兰。

她15岁的时候,参加了人民的解放事业。

敌人逮住了她,用铡刀相威胁,逼她吐露真情。

她却勇敢地走向了铡刀,宁死不屈,把生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苏武是汉朝时候的一位官员。

有一年,他作为汉朝的使臣到北方匈奴人那里办事。

不料,匈奴人违背诺言,不放苏武返回汉钥,扣留了他,还劝他投降。

苏武严辞拒绝,说:“我奉国家命令出使匈奴,丧失气节就是污辱了使命,丢大汉朝的脸。

我如果那样,还有什么脸见人!”匈奴人用刀威胁他,他索性把脖子伸过去,宁死不从。

匈奴人把他放进地窖,不给吃喝,他就吃羊皮,吃雪,顽强地活着。

匈奴人又把他送到遥远的北海今贝加尔湖,叫他放羊,说不投降就让他在那里待一辈子。

苏武没有忘记自己是汉朝的使臣,代表着国家。

他坚决不做有辱国格的事,宁肯每天挖野菜,吃田鼠,受冷挨饿,也不向匈奴人央求什么。

而且,那根代表汉朝、表明使者身份的“使节”一根长
棍,上面挂着穗子,他一直放在身边,放羊的时候也拿在手中。

天长日久,“使节”上的穗子都掉光了,他仍然紧握不放。

苏武在匈奴度过了19个年头,始终没有屈服,匈奴人只好放他回汉朝。

他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受到人们的尊敬。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