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政治必背知识点总结大全分享

高二政治必背知识点总结大全分享

高二政治必背知识点总结大全分享只有高效的学习方法,才可以很快的掌握知识的重难点。

有效的读书方式根据规律掌握方法,不要一来就死记硬背,先找规律,再记忆,然后再学习,就能很快的掌握知识。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知识点,希望大能帮助到大家!高二政治知识点1(一)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它包括着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1、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想”;(不仅能了解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通过抽象思维活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做”;3、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1、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因:(1)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以满足人类的需要;(3)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

2、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受的制约和限制因素:(1)客观因素。

包括客观规律,客观条件。

(所以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

)(2)主观因素。

(所以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端正主观动机。

)高二政治知识点2一、知识点(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1、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

(1)“对立”的基本含义: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2)“统一”的基本含义: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2、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含义必须注意的问题(1)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不可分割(2)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3)不能把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2、正确对待矛盾(1)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2)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3、坚持两分法、两点论(1)对自己要一分二(2)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二、重难点解析1、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作矛盾”。

对这一含义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立”与“统一”作为矛盾的基本属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第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而“统一”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第二,“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统一”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对立”与“统一”始终不可分割:第一,“统一”离不开“对立”。

无论是“依存”还是“转化”,都以对立面的存在为条件,是与对立面的“依存”,是向对立面的“转化”。

第二,“对立”离不开“统一”。

只有具有某种共同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能呈现出“排斥”的倾向。

“彻底分离”、“毫不相干”的东西,是谈不上“排斥”的。

(2)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存在于“事物自身”。

这里我们必须明确两点:第一,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主观强加于客观事物的。

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问题上的区别所在。

第二,“事物自身”既指事物内部,又反映事物之间。

存在于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叫事物的内部矛盾,或内因;存在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叫事物之间的矛盾,或外因。

(3)哲学上讲的矛盾不同于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是违背“同一律”的表现;而辩证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两者不是一回事,不能将二者混淆。

(4)此外,不能将“统一”与“对立”分别理解为矛盾的双方。

“对立”与“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因此,“对立”与“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不能认为“统一”是矛盾的一方,“对立”是矛盾的另一方。

2、矛盾概念与联系概念的关系(1)矛盾概念指的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一般地说来它只是指某个特定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关系,而不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而联系概念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般地说它主要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矛盾概念的内涵强调的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即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

而联系概念的内涵则是强调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多元关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联系网络,它们是相互作用,带动着整体事物构成的整体共同发展。

(2)联系与矛盾都是揭示事物间的关系。

其中联系的实质就是矛盾的联系(因为联系是由各个具体的事物形成关系网络,而每一个事物又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所以联系的实质就是矛盾的联系),因而联系与矛盾紧密相联,联系当中有矛盾,矛盾当中有联系。

3、正确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矛盾普遍性原理的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2)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个方面: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所谓“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无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们的思维领域,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事事有矛盾。

所谓“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是指每一事物从它产生到死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

事物在开始萌芽的时候有矛盾,在发展壮大的时候有矛盾,在将要消亡的时候也有矛盾。

尽管有些矛盾一开始比较缓和,后来才逐渐激化起来,但这只是矛盾的差别性问题,而不是矛盾的有无问题。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

在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的状态。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时有矛盾。

(3)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注意划清几个界限。

①不能把“普遍性”理解成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无条件地有矛盾。

“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的事物之间都有矛盾。

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构成现实的矛盾。

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②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具体矛盾作出科学解释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就不存在了。

③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就不存在了。

一般说来,处于动态中的、比较激化的矛盾,人们往往易于觉察,而事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矛盾或处于缓和状态的矛盾,需要通过思维才能认识和把握。

4、矛盾双方的转化需要一定条件(1)我们在观察和分析矛盾的时候,必须把对立面看作是生动的、可变动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东西,而不能把它们当作凝固的、僵化的东西。

(2)矛盾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根本原因在于对立的双方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贯通的,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所以,就有了转化的可能。

若构不成矛盾的双方,“桥”就搭不起来,也就谈不上转化。

(3)但是,要把这种转化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必须有一定的条件。

所谓条件,广义地说,是指制约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因素。

高二政治知识点3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1、A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1)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具有决定作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基础。

(社会实践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最终灵感来源。

)(2)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如何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自己特有的文化。

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4、为什么要推动文化创新?(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重要性: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1、怎样进行文化创新?(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基本途径之一)。

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即文化创新的根基),空谈文化创新,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基本途径之二)。

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

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5)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6)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P50)2、如何对待外来文化?(1)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

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