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办法
2017
**城市建设职业学院辅导员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办法为认真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我院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根据《**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办法》(鲁高工委通字[2013]4号)和省委高校工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管理的通知》(鲁高工委通字[2016]92号),特制定本办法。
一、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特色鲜明、机制健全、资源共享,管理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实践效果好的辅导员工作室,作为辅导员工作交流的重要载体、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阵地、学生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重要平台,鼓励和支持辅导员聚焦学生工作某个具体领域深入研究,努力成为“一专多长”型辅导员。
在全校建设8个校级辅导员工作室,培养专家型骨干辅导员,实现省级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的考核挂牌。
(二)具体目标学院提供优质培训和服务,帮助辅导员工作室成员落实《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拓展其专业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使其理论水平得到提升、实践能
力得到加强。
1.知识结构方面。
工作室成员在系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确定某一专业方向,结合工作将其深化,达到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相当的水平,成为该领域的名师。
2.能力结构方面。
工作室成员能够进行良好的自我调控,积极相处于各种环境,掌握丰富的工作技巧,扎实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指导学生成长与发展,高效管理学生日常事务。
3.从业资格方面。
鼓励工作室成员考取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鼓励考取其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资格证书。
4.工作研究方面。
工作室成员要养成“在工作中加强研究,在研究中促进工作”的良好习惯,主持人具备独立主持省级及以上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题的研究能力。
5.作用发挥方面。
工作室成员能够带动学院辅导员(班
导师)努力开展工作,起到示范作用;
具备指导其他辅导员(班导师)开展工作研究与实践创新、开设专门指导课程或讲座的能力。
二、工作室任务(一)抓好团队建设。
以“主持人”为核心,凝聚力量,形成骨干团队,凝练特色,制定工作方案,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注重联合研究与集体攻关,推进学生工作内涵建设与创新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二)开展课题研究。
按照“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培育建设要求,围绕研究方向,坚持问题导向,进行专题调研,不断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好做法。
每年至少立项或完成一项院级及以上符合本工作室研究方向的课题,发表论文,形成创新成果和精品项目。
(三)推广科研成果。
制定实践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具体措施,要以论文、专著、讲座、研讨会、报告会、精品项目、观摩考察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介绍、推广。
每年针对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至少推出一项创新性工作举措,形成实效性强的工作模式。
三、申报程序(一)确定研究主题。
申报辅导员工作室,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发展指导和学生事务管理”三个方面中确定一个主题进行申报。
申报内容应具备特色性、创新性、可行性、示范性,能够增强学院学生工作的特色或有效弥补薄弱环节。
(二)填写申报书。
工作室实行主持人负责制,以主持人姓名命名。
主持人原则上具有硕士学位,连续从事辅导员工作3年以上,具备相关的工作背景和业务能力,具有一定工作实绩。
主持人填写工作室申报书(附件1),经主管部门初审后,报学生工作处汇总审核,学院研究批准公布。
(三)组建工作团队。
工作室主持人接受辅导员报名(附件2),团队成员5-7名,不能少于4人。
主持人由学院聘任,聘期3年。
成员由工作室聘任,聘期1年,聘期期满后可连选连聘。
主持人所在部门为工作室配备专门的办公室和办公条件。
四、组织管理(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院成立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担任组长,全面负责辅导员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生工作处,做好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督促指导工作室主持人按照建设方向开展工作,确保完成建设任务。
各教学系要建立辅导员工作室,形成“一系一室、一系一品”的局面。
(二)主管部门大力支持。
在部门业务经费中列支工作室专项经费。
在校园网设专用文件夹或专题网页,共享工作室信息。
引导每位辅导员(学生工作人员)均需参加一个辅导员工作室。
(三)主持人负责工作室日常工作。
每学期初向学生工作处提交工作室工作计划和经费预算,学期末提交工作总结,并接受评估与考核。
每学期需与职能部门相关科室进行不少于2次工作研讨,每年相关成果总量不少于3项。
(四)主持人变更。
工作室主持人若因职务调动等原因无法继续担任,应提前向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主管部门研究确定新的负责人并妥善完成工作交接之后,方能离职,以确保工作室的正常运作。
(五)工作室成员原则上聘期内不能退出。
成员聘期届满,若希望转入其他工作室,可向原工作室主持人提出申请,报学生工作处备案后转入其他工作室。
五、工作室日常管理主持人要做好工作室日常建设与管理工作,具体包括:
(一)科学制定中长期建设方案和学期工作计划,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二)积极申请经费支持,改善工作条件,组织开展涉及领域的研究工作。
(三)建立合理的选拔退出机制,保持工作室队伍的稳定。
(四)及时对工作室运行情况进行总结,主动宣传推广成功经验。
(五)辅导员要积极参与工作室建设并参加各项活动,工作室负责辅导员参与情况的写实性记录。
(六)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工作室业务研讨会,并形成会议纪要。
六、评促机制学院对辅导员工作室的评估与考核工作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对照建设目标和工作任务,采用阶段性评估与终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每学期末,工作室要认真进行工作总结、制定下学期工作计划,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学生工作处。
学生工作处对工作室实行动态管理,采取现场考察、座谈交流、成果验查等方式进行阶段性评估,提出意见和建议。
每年进
行一次工作室年度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
对考核不合格的工作室由主管部门负责限期改进,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工作室摘牌撤销。
(二)工作室在三年建设期结束,经学院最终考核优秀的,为主持人发放“**城市建设职业学院辅导员名师”聘书。
学院根据考核成绩择优推荐参加“**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的申报。
(三)工作室成员每学期末撰写工作报告,对参加学习和研究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总结,工作室对其进行初步考核。
在第三年年终做出自我鉴定,对三年来知识结构、工作能力、资格证书、工作研究、作用发挥、参加职业能力大赛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总结并提交相关证明,学生工作处最终考核,对达到目标要求的,学院发放“**城市建设职业学院骨干辅导员”聘书。
七、保障措施(一)学院优先保障工作室主持人的外出学习与交流。
(二)学院为工作室成员提供委托课题立项、校际考察、选派进修、参加学术交流等形式的发展支持。
(三)工作室可单列工作经费,由学生工作处负责申请
保障。
工作室成立时,学院拨付8000元启动经费。
(四)学院每年对工作室及其成员进行评估与考核,对工作业绩突出的工作室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五)工作室成员业绩作为年终考核和职称晋升的优先参考。
(六)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计算教学工作量,成员每月4课时,主持人每月8课时,由学生工作处汇总报送。
八、其他本办法由组织人事处和学生工作处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