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现状调研报告——以鄄城鲁锦为重点山东艺术学院调研团队2009年7月12日,由山东艺术学院师生参与的“调研山东--《大众日报》山东大学生调查活动”——菏泽之行,在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鲁锦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大海副教授,团委书记刘昂以及吕慎刚老师的指导下圆满结束。
此次调研活动为期四天,调研团队由四名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组成,自2009年7月9日起至7月12日以深入基层,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百态为出发点,对菏泽地区的文化历史及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该活动既在原有基础上丰富了我校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又帮助同学们在实践中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并且为菏泽地区相对闭塞的文化艺术氛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得到了考察地多个县、镇的热烈欢迎及肯定。
此次调研活动以深入考察山东鄄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为中心,同时也对当地著名的曹州面塑、农民绘画、历史文化古迹及民间传说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和调查。
7月9日,调研团与菏泽市文化文化局进行了座谈,并在群众艺术文化馆馆长牛玉新的详细介绍下,了解了菏泽地区整体文化艺术概况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保护工作;曹州牡丹园之行,让整个团队充分领略了目前世界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园的风采以及菏泽牡丹花的历史、传说和高超的培育技术;深入曹州面塑代表村——穆李村,使我们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精湛的技艺以及民间艺术家们对于传统手工艺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和饱满的创作激情。
7月10日,调研团来到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的巨野县。
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有史料记载的民间传说,以及当代百姓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及重视赋予了这片渊泽之地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在考察位于巨野县城东南隅的巨野文庙的过程中,保存完好的古墓、文物让我们了解了这个全国著名的“戏曲之乡”、“农民绘画之乡”和“武术之乡”所拥有的历史文化积淀;巨野县书画院里农民画家深厚的绘画功底、创作热情,以及庞大的创作队伍和爱好者证明了“中国农民绘画之乡”的名不虚传;调研团一行还来到了在民间手工织绣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核桃园镇黄庞庄,亲眼见识了当地妇女们朴实而精湛的织绣技艺。
7月11日的鄄城之行是此次菏泽调研活动的中心环节,共分为乡间调查、参观和座谈三个部分。
在乡间调查的环节中,调研团来到鲁锦的“民间传承人”家中,亲身感受拥有1900多种纹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的制作过程,并对制作人群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此后,调研团参观了山东鄄城鲁锦工艺品有限公司的生产、销售链条以及中国鲁锦博物馆,再次肯定了鲁锦的发展潜力和它在文化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与中国鲁锦博物馆馆长路维民的座谈,让来自大学校园的同学们深刻的感受到了鄄城人民强烈的文化责任感。
开发鲁锦并不仅仅是要形成一个有创意的新型文化产业,更重要的是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独特的、全民共享的传统文化。
此次对山东菏泽的实地调研活动虽已圆满结束,但是研究仍在进行当中。
同学们将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菏泽地区的文化经济寻找更加宽广的发展道路,并在社会实践的中实现自我锻炼、自我丰富、自我完善。
当今民间艺术的生存语境经历着从乡土中国的日常生活到现代多元的文化市场的剧变。
此次调查重点就是观察在语境变迁下,民间艺术寻找自身新位置的努力,以及不可避免的新的生态问题。
此次调查选题经历了从关注山东省民间艺术整体现状到聚焦菏泽市的地域个案,从对民间艺术的普遍浏览到侧重于鄄城鲁锦的产业经营。
调查方法采取了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结合的手段,通过调查问卷观察普通民众对鲁锦等民间艺术的认知情况,获得一个相对广阔的整体印象。
而对民俗事象的传承人和经营者进行深度访谈,进行知识解读和运营机制的深层个案理解。
这样既不会流于空泛,又能避免角度的狭窄。
团队努力的进入现场,走进民间艺术生产、销售、设计、传承的第一线,以收集第一手资料为主,获取了最鲜活的现场生态。
下面就菏泽民间艺术的生存状况展开民俗生态、产业开发、知识产权三方面的报告和探析。
民俗生态分析菏泽地处鲁西南,是中原文明与齐鲁文化的交界地带;又地处黄泛区,经历了母亲河的数次改道,是黄河民俗的重要土壤;此地郓城、巨野是古来尚武之乡,又是梁山故事的起源之地。
正因为这样特殊的文化地缘,菏泽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民俗事象保留了更传统的原貌。
在当地领导的重视下,菏泽市非遗数量在全省名列第一,在全国地市中名列第二。
非遗保护的根本和关键是健康的世代传承,而非单纯的记录和圈护。
非遗名录的剪切和选择,往往是对传统民俗事象的凝固的保护,当作博物馆的活化石。
但民间艺术毕竟只有在民众生活中发挥更活泼的效益,在市场经济中适应多元变动的文化需求,才能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积极应对文化市场,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培养扩大消费群,可能有助于民间艺术更鲜活的传承。
牡丹区马岭岗镇穆李村,是曹州面塑的代表村落和传承单位。
以李氏面塑的第五代传人陈素景为例,她师从公公李芳清继承传统技艺,现今又成为山东省和菏泽市面塑协会会员,通过协会宣传和推销其产品。
陈素景不仅善于制作古有的西游记、八仙故事,也积极模仿电视书报中的形象创作。
当地领导带来一张流失海外鼠首、牛首图片报道,她几分钟就完成摹制,令游客惊叹。
观察到儿童爱吃爱玩的棒棒糖,艺人几秒钟随手模仿而成,居然受到孩子们热烈欢迎。
积极的面对市场、顺应政策,穆李面塑形成了良好的村落生态。
面对日益扩大的文化市场,村民人人参与、家家动手,面塑技艺得到积极的传承和创新。
而更多优秀的面塑会员,已经主动走到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成为现代企业的艺术雇员。
更令人惊喜的是,1981年出生的李效普2004年5月参加了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并获得了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
在鲁哀公西狩获麟的神奇之乡巨野,文庙古迹代表的传统,农民绘画代表的艺术和手工锦绣代表的民俗在这片土地上交织辐辏。
在菏泽书画院的走访中,王大海老师指出,当地的农民绘画是工笔手法创作中国画,技艺的养成是工艺美术师式的培训。
扎实的基本功,精熟的摹仿技艺是其画作的突出特点,然而如何提升品质、增强画师意境的修养,是此地农民画走向高端市场和地域特色的关键。
因为山区较为封闭的地理,核桃园镇黄庞庄的传统手工机织布绣得到很好的保留。
但男子采石、女子织锦的惯性能否持久呢?妇女织锦从少女为出阁准备嫁妆到今天的娘家娘对嫁女的一番心意,当地的布绣在婚娶礼仪、民俗生活中的地位在渐渐地滑落。
在最小四十岁的这些织女退出舞台后,由谁来继承这些一针一线的浸着血汗的技艺呢?孔子感麒麟而逝的传说是巨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个麒麟之乡传承着许多鲜活的麒麟故事。
然而正如北师大教授赵世瑜指出的重要问题,非遗传说的评定大多依靠的历史文献,而往往忽略传说故事的民间生存。
麒麟传说是巨野地域文化的最鲜明形象,能否借助本地农民绘画保留麒麟文化的神圣感,增强地域民间文化的内在整合,是非遗传承的重要课题。
在鲁锦开发较为成熟的鄄城,当地的鲁锦工艺品公司给出了产业经营的新思路。
路维民先生身兼中国鲁锦博物馆馆长、文博副研究馆员、山东鄄城鲁锦工艺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的职务。
他既是重视非遗保护的地方官员,又是文化责任感很重的企业经营者。
路维民坚持鲁锦的手织技艺,重视提升鲁锦的文化品质,在与政府、学者、市场的积极沟通中,逐渐的开拓着产品市场。
作为尝试鲁锦在现代市场语境下求生存的关键人物,路维民已经是鲁锦从织女、公司、学者、政府、市场,各方参与的新的民俗链条中的关键一环。
如何走出小作坊的代理销售模式,又确保鲁锦作为非遗的文化传承特色,是摆在路维民和社会各方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王大海老师对鲁锦开发和产权保护的积极参与,是学者在新时代面对民间艺术的一种更为主动的姿态。
学者和高校对民间文化的研究思路,从生产-学习-研究的被动的静态的整理记录转变为研究-学习-生产的积极参与和设计创新,自觉地影响和培育新的民俗链条,在尊重市场的生存逻辑下,积极地延续我们民族民间智慧的血脉。
作为乡土社会男耕女织传承下来的美丽碎片,民间艺术如何适应急剧变化的经济时代,在新的语境下如何继续吐露芬芳,的确是难解的问题。
作为一种口传心授的非实物传承,非遗在日益走出家庭小作坊式的生长传统。
而在当代市场舞台里寻找到自身新位置的努力,却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获得完美的答案。
但相信先辈们留下的这些智慧结晶,必将以不同的形式滋养着我们的生活。
产业开发探究(以鲁锦为例)菏泽市地处鲁西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发展至今,仍然留有丰富的文化遗存以及民间技艺。
鲁锦,作为极富地方特色的一种手工纺织品,除具有独特的生产技艺、民族特色外,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浪潮中,鲁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鲁锦:鲁锦全称为“鲁西南织锦”,系鲁西南地区民间的棉织花布(粗布),因织工精细、绚丽多彩极似织锦而于1985年被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定名为“鲁西南织锦”,简称“鲁锦”。
由于鲁锦系纯手工制造,技艺繁杂且花样繁多精美,“鲁锦制造技艺”于2007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日益受到重视。
菏泽市鄄城县鲁锦工艺品公司执行董事兼菏泽市中国鲁锦博物馆馆长路维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鲁锦,就是在菏泽地区有着悠久历史的发源于民间的、手工织造、纯棉质地且使用了提花技艺的手工面料。
而那种利用现代技艺,采用机器织造的同种质地的面料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鲁锦。
二、鲁锦产业发展现状在为其四天的实地调研中,通过深入调查和了解,调查团队获得了丰富的资料,针对鲁锦的现状以及产业化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当前,鲁锦的发展现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鲁锦仍然是当地居民主要的生活用品。
通过调研发现,棉花种植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元明之前,棉花传入本地区并逐渐得到推广种植。
至元明之际,以棉花为主要原料的手工纺织品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主要体现为纺织品花样的增多,织造技艺的进步等。
此时,真正意义上的鲁锦初具雏形,但并没被赋予现代意义上的“鲁锦”称谓,而只是作为日常生活所需面料而生产。
服饰鞋袜,床单被褥等日常生活用品几乎全部用此种面料。
直至今天,鲁锦作为生活基本必需品的传统依然在广大农村地区存在。
2、鲁锦作为当地极具地方特色的节庆用品被广泛使用。
鲁锦由于纹样繁多严密,不同的纹样都喻示着当地人民朴实的生活愿望。
例如:鲁锦花纹样式之一的“长年有余”,喻示着人们希望庄稼活得好收成,生活富裕的朴实愿望;“八个盘子八个碗,漫天的星星乱挤眼”不仅体现出织女们高超的纺织技巧,同时也喻示着天人同乐、天人同欢的美好愿景……正是由于鲁锦所具有的除了上述实用价值以外的深厚的文化内涵,鲁锦在当地又被作为当地男婚女嫁时的聘礼或贺礼使用,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
3、当地人对鲁锦所具有的经济价值认识在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