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学院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外文翻译:人工湿地在景观设计中的研究和应用(节选自:中国论文网站)学生姓名:张报所在院系:园艺园林学院所学专业:园林导师姓名:乔丽芳完成时间:2011年5月28日人工湿地在景观设计中的研究和应用江虹摘要:在景观设计中,作为水景元素的人工湿地,不同于强调废水处理型的人工湿地,本文从景观设计和水生态学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人工湿地的运行机理和营造过程,综合论述了人工湿地引入景观设计的可行性,以自由表面流FWS型人工湿地和植栽滤床VSB型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通州文化公园和天津万科东丽湖项目两个项目的景观设计实例,详细分析了两种人工湿地类型的设计方法和工程做法。
在设计应用的过程中,分别从大的公园景观规划和小的水景设计两方面,进一步探讨在景观设计中引入人工湿地的趋势和营造人工湿地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如何把握美学、生态学及经济学原则营造湿地景观,是笔者研究的主旨。
关键字:景观设计人工湿地生态1. 研究背景和目的在景观设计中,水作为一项重要的因素,怎样生态地设计水景,使景观水不会因为水质或者其他因素成为景观设计中的败笔,怎样涵养水源等是设计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人工湿地因其具有的生态效应和观赏性,充分发挥土地、林荫道、野生动物走廊和缓冲地带的综合功能,在改善景观水体和水生态上都有很好的效果。
将生态系统中的能流与物流原理应用在人类环境的设计中,将环境价值与城市区域景观的生物多样性思想融入城市建设实践,是保护人类环境未来健康的唯一合乎环境伦理和实用的方法。
2研究重点重点放在FWS型和VSB型人工湿地的设计和应用,通过通州文化公园规划设计和天津万科东丽湖水景规划的设计实例来说明笔者在水景为主的湿地景观的设计中对FWS型湿地的尝试和对小范围水景的VSB人工湿地在景观设计中的研究和应用型人工湿地生态化设计的探讨和研究。
3 人工湿地景观规划原则对于无中生有的人工湿地,相对于自然湿地,在设计规划初期应注意及遵循那些原则?如何设计规划人工湿地,才不会对该湿地生态环境造成沉重负担。
且对于经营管理所需的资源才最有效益?本部分主要探讨设计初期的重要原则与相关目标的确立等问题、4 人工湿地公园经营管理办法公园的后续维护管理,往往是一个公园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而湿地公园的维护管理更需要相关人员的工作,因此本部分将探讨湿地公园在后期维护管理工作上应注意的问题。
5 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作为一个区域或具体地点的可持续设计的理论基础,为设计者提供了大量的可用知识,即一个总的理论原则框架。
在理论上,景观生态学将有助于界定和支持任何条件下的人工湿地的作用,并指导邻近土地的利用,整合林荫道路、野生动物走廊和缓冲地带的综合作用。
5.1 人工湿地工程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虽然只涉及了生态范畴的部分领域,但大量积累的具体数据信息,包括地理位置点的土壤特性、坡度、气候和植被以及其他环境因子状况,可提供足够的知识促进小区或点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和对它的认识。
由于影响不同环境或景点的因子千变万化,特别是人工环境点,设计者需要对大范围的变异影响始终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并且重视景观生态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这样才能对人工湿地综合功能推广应用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和可能性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5.2可持续的景观学的发展可持续景观发展的理论,区别于传统理论的现代景观建筑和城市规划实践的基础,是这两门传统的专业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和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以改变景观自身很少发展和近乎静止的状况。
可持续性,从广义上来说,阐述这样一个观念:人类从事的活动和采用的技术体系必须对为他们提供利益的环境的自然系统的健康做出贡献,这要求认识到对自然系统的生产力和多样性进行投资的必要性。
对自然的投资的原则,应该成为环境设计的基本理念,因为更新观念和发展技术是维护和改善环境的推动力。
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营养流的基本原理应用在人类环境的设计中,是保护人类环境未来健康的唯一合乎环境伦理和实用的方法。
)重视水资源、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人类世界观的一个积极转变。
各个领域的专家,从水生生物到土木工程学家都深刻认识到消费、维护、资源回收以及土地管理之间的相互联系。
景观规划师在城市公园或街道景观上发挥作用,但通常是在其他专业定好了基本框架后才介入。
生物学、生态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学者们的参与,这些学科之间的理论和观点互相交叉,才能更好的在促进城市的发展与其所依存的自然世界的有机融合中发挥作用。
当前面临的挑战是“如果要使这些学科对社会产生真正的影响,必须把可持续性从边缘带进思想与观念的主流中去6 城市静态水景的营造静态水景一般是指园林中成片状汇集的水面,水体相对保持静态,简称静水,常以湖、塘、池等形式出现。
静水是现代水景设计中最常用又最易取得效果的一种形式。
室外筑池蓄水,或以水面为镜,倒影为图,做影射景;或赤鱼戏水,水生植物飘香满池;或池内筑山、设瀑布及喷泉等不同意境的水式,使人浮想联翩,心旷神怡。
6.1规则式静水规则式静水一般包括在几何学上有着对称轴线的规则水池以及没有对称轴线,但形状规则的非对称式水池。
在景观设计中主要突出静的氛人工湿地在景观设计中的研究和应用围、水池的装饰及美化地坪的图案效果,强调水面光影效果的营建和环境空间层次的拓展,是城市景观水体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6.2自然式静水(湖、塘)自然式静水是模仿自然环境中湖泊的造景手法,水体强调水际线的自然变化,有种天然野趣的意味,设计上多为自然或半自然式的静水池。
6.3人工水景池设计人工水景池是城市环境中应用较广的一种静态水体,与人工湖有较大不同。
一般人工水景池面积较小,岸线规则或变化丰富,具有装饰性和图案感。
水较浅,不能开展如划船一类的水上活动,以观赏为主,常配以雕塑、花坛或喷水造型等。
人工水景池通常是整体环境景观的构图中心。
水池的布置要因地制宜,大水面宜用自然式或混合式,小水面多以规则式为主,尤其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绿地,但也可以用自然式,如小型庭院。
人工水景池也包括养鱼池及种植池。
7人工湿地在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将湿地引入公园设计,慢慢成为一种趋势,但湿地的创造不仅仅是营造一片水域那么简单,在前期规划时,需考虑到湿地系统的水源来源,并设计出“活水”系统;而物种的引进,也需考虑到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因子的合适性;在后续的经营管理中,除了湿地生态本身的维护,还要考虑相关的人事管理,以确保湿地公园运作能够正常化。
湿地公园的特性是在自然保护的同时兼顾的人们的土地使用权(游山玩水),结合各种不同性质的空间,使人可以轻易的接触自然却不会干扰生物的栖息地,甚至通过湿地景观的营造,让人们更容易了解生态的奥妙,即生态教育与游憩的功能。
景观设计师在追求景观空间美学和人类行为学上的处理外,更应尊重湿地水文的特性,才能有效设置融合与大自然的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建设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较少。
积极探讨我国湿地公园建设模式和发展途径,避免建设性破坏湿地的现象发生已成为我国湿地公园建设研究中的焦点。
目前,建成的真正意义上的湿地公园屈指可数,正在建设的湿地公园也因建设者对湿地公园功能和内涵的理解不同而各有特色。
据初步调查,建成的湿地公园有两家,分别是山东荣成桑沟湾城市湿地公园和北京海淀翠湖湿地公园,正在建设的湿地公园有南京秦淮河湿地公园、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浙江西溪湿地公园等。
8 人工湖岸边植物的选择根据项目所在地的气候、土壤及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条件,在住区景观湖近岸边可选种一些耐寒、抗污染、适于碱性及含盐量高的土壤,既有美化环境、调剂气候的功能,又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湿生植物和盐生草甸植物,如芦苇、香蒲、艾篙等,在远岸边种植木本植物如紫穗槐、柳树等。
9 结论人工湿地研究具有多学科的特点,这些学科领域覆盖了化工、水.生生物、生态学、野生动物植物学,以及景观建筑学、土木工程和其他学科。
所以,人工湿地的研究需要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和环境设计等学科原理。
通过生态技术,利用生态工程对退化或已消失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接近或重现干扰前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在公园景观设计或是设计专门的湿地公园应以生态恢复理论科学为依据,本着美学的原则,体现出湿地的清洁性、独特性愉悦性、可观赏性,这将有益于保护湿地的生态系统,改善局部的生态状况。
湿地公园建设应当从技术到管理等多个层面上避免把自然改造成人工、把生态区建成生产区的功利做法,应力求达到湿地生物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结合的效果,做到不建设性地破坏自然,确保湿地公园不是度假村、游乐场、人工花园或徒有虚名的荒野区。
参考文献[1]白晓慧、王宝贞等,1999,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发展应用,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32(6), 88-92;[2]黄石达、王安庆等,2000,从成都市活水公园看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工艺,四川环境,19(2), 8-120[3]杨永兴,刘兴土等.三江平原沼泽区“稻一苇一鱼”复合生态系统效益研究〔J].地理科学,1993, 13(1): 41-48.[4]肖笃宁、李秀珍、高峻、常禹、李团胜编著,景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4[5]金学智著,中国园林美学,中国建工出版社,2000: 167-185[6]金涛、杨永胜主编,现代城市水景设计与营建,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2)-(3)[7] Bella, D. 1970. Simulating the effect of sinking and vertical mixing of algae population dynamics. J. Water Poll.Cont. Fed. 42(2):R140.[13] Hutchinson, G. 1967. A treatise on limnology. V ol. 2. New York, NY: John Wiley&Sons. [8] Van Oostrom, A.J. and R.N. Cooper. 1990. Meat processing哪uent treatment in surface flow and gravel bed constructed wastewater wetlands. In: P.F. Cooper and B.C. Findlater (eds.) Constructed wetlands i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Oxford, UK:Pergamon Press.[9] Liehr, S.K. 2000. Constructed wetlands treatment of high nitrogen landfill leachate. WERF Report No. 94-IRMU. NCSU.[ 10] Young, T.C., A.G Collins, and T.L. Theis. 2000. Subsurface flow wetland for[11] Mitsch W J, James G Gosselink. Wetlands [ M I.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Inc., 2000. 1-43, 356-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