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童庆炳文学理论笔记

童庆炳文学理论笔记

第一章
文学作为一种复杂、广延性极强的事物,决定了文学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

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都是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什么是文学理论,应该从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应有的品格,等三个方面解答。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最早研究文学的科学都叫诗学,诗论。

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由作家,世界,作品,读者四个方面组成。

文学理论五个方面的任务:
一、文学活动作为人类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随着时代而发展,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

那么文学发展的根由是什么?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学发展有何规律?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

二、文学在性质上有区别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三、文学如何反映社会生活,提炼社会生活,就形成了文学创作论。

四、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有风格,题材,形象等,这就形成了文学作品构成论。

五、读者的接受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接受论。

二、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先有文学活动的实践,再有文学理论的概括。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我们评价一种文学现象,都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就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而言,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

对于以往的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采取批判地继承态度。

综合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特点。

我们的文学理论应该是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民主的,就是指要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趣味,不能只考虑少数人的趣味。

科学的,就是指要摆事实讲道理,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不能只迎合政治。

现代的,是指既有民族性,又有现代性。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即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和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

虽然文学理论研究的只是文学活动一个客体,但同一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

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反映论,还有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从文字的角度来说的),文学信息学(文学作品是一种信息),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文学具有审美价值),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与艺术交往论。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一、文学活动论(人类学)
文学是人的一种活动。

人的活动和动物不同,人是自由自觉的,自由:建立在关于人对对象世界的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是有意识的、并以理性为指导的;自觉: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能动的。

劳动的成果在劳动开始时已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

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文学是一种人学。

二、文学反映论(哲学)
文学反映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

三、艺术生产论(现代经济学)
文学也是一种商品,在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最终的解释。

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美学)
文学是具有审美性的意识形态。

五、文学交往论(社会学、媒介学、符号学)
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作家在和读者进行交往。

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要解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和当代性等三个问题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作出唯物的、历史的和辩证的解释。

其次,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

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二、中国特色
第一,必须联系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能够同中国的生动的实际相结合。

第二,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当代性
第一,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第二,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第三,20世纪出现了很多新学科,可以作为理论转化为方法,用以研究文学现象。

第二编文学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性质
人的活动一方面要使得人适应环境和自然的要求,另一方面又通过改造环境和自然以适应人的要求。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总称。

生活活动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可以从发生学和认识论两个层面上加以阐明。

发生学层面:人类的生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发展、延续的基础。

劳动改变自然,改变人本身。

认识论层面:应该从生活活动来认识人的特性。

人的生活活动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物质决定意识,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的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人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考虑到了自己创造的结果。

(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人改造自然,改变人本身,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可以喜欢一种事物,或讨厌一种事物。

人的感觉对事物有多种选择,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不仅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关系,还可以发展为一种诗意情感关系。

审美创造意义。

(二)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人的生产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合目的性: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

合规律性:人懂得按照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人虽不能飞行,但可以制造飞机。

人的感觉作为感性活动,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积极主动、富于创造性的。

(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在文学活动中体现自己的感觉。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
文学是审美精神活动,属于意识范畴。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
一、世界和作者
文学活动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中国有诗言志,西方有模仿论与表现论。

表现论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而不是遵循客观规律。

二、作品
作品显示与现实的差异,也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观照事物、观察人生方式。

这就涉及一个重要问题,即作品与形式的关系。

“文学性”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主要包括文学的语言、结构和形式。

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

形式不是表现内容,而是决定和创造内容。

陌生化: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文学本体论:本体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结构主义:强调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

三、读者
读者的再创造问题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

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

在文学活动中,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一、文学活动的发生
过去的几种观点:
(一)巫术发生说
巫术原理有两条,一是同类相生或同果必同因,二是甲乙二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

由此认为模仿某物并达到某结果,可使被模仿的事物达到预想中的变化。

操纵某物可对原接触过该物的人施予影响。

这段出自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代表作《金枝》。

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原著。

我看不大懂这段。

(二)宗教发生说
欧洲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文学,都合并到神学中。

艺术活动追求情感的表达,没有实用目的,就像是教徒虔信宗教一样。

(三)游戏发生说
康德认为人的创作是一种过剩精力的释放,是想象力的游戏,是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

谷鲁斯说游戏有实用目的,是模仿现实生活。

比如男孩玩枪是练习打仗。

(四)劳动说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语言。

劳动中产生的感情的宣泄就是文学。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劳动号子就是诗。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劳动。

但是文学是精神生产,有时同经济发展不同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