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视剪辑入门

影视剪辑入门

影视剪辑入门
影视剪辑入门
什么是剪辑
蒙太奇剪辑 认识剪辑
电影剪辑的历史的回顾
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 火车大劫案 义犬救主
电影剪辑的过程和原则
剪片十四戒条 镜头组接原则 沃尔特•默奇剪辑六条原则
剪辑技巧
电影剪辑技巧 专题片剪辑技巧
历届奥斯卡最佳剪辑影 片
什么是剪辑
蒙太奇剪辑
Hale Waihona Puke 影视剪辑入门早期的电影制作者很快就发现,当把两个镜头放置到一起时,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新含义。一 些苏联电影制作者和理论家在 20 世纪 20 年代就发展了这一理论,成为了现在我们所说的 蒙太奇剪辑(montage editing)。如今这个术语已经被非常广泛地使用,其实蒙太奇起初 就是法语单词“剪辑”的意思,它暗含着一部电影的深层组织建构。例如苏联导演普多夫金 (V.I. Pudovkin)发展了一种基于关联性剪辑的蒙太奇理论,这种理论侧重于使用对比、相 似、象征、反复等手段来建立镜头序列之间的不同关系。普多夫金认为,只需要把一些包含 重要细节的镜头组接起来就可以了,因为戏剧的力量和剪辑逻辑能掩盖这种组接。与普多夫 金同时代的电影导演爱森斯坦(Sergi Eisenstein)写了很多关于剪辑的论文,他发展了一种 与之对立的基于镜头间冲突的理论。爱森斯坦认为,两个不同镜头间的切换能创造出新的含 义,而这种新的含义不是来自于其中任何一个镜头,而是来自于两者的并置。
影视剪辑入门
认识剪辑
剪辑可视为一个镜头与下一个镜头的调度。首先,我们必须区别制作阶段的剪辑与观众在银 幕上看到的剪辑。就制作而言,一个镜头是指一段底片上一连串一格或一格以上的连续画面。 剪辑师先排除不要的镜头底片,并剪掉多余的画面景框,如每个镜头最开始和最后的拍板画 面。然后,剪辑师结合想要的镜头,将一个镜头的头接到上一个镜头的尾。 这个连接可以有好几种表现方式。淡出(fade-out)是将一个镜头的尾端逐渐转为黑画面, 而淡入(fade-in)则是将一个镜头由黑画面转亮。叠化(dissolve)是将一个镜头的尾部画 面与接下来镜头的开始做短暂交叠。划接(wipe)则是一个画面由其边线划过银幕取代原先 画面;换言之,银幕上会同时存在两个画面,只是两者并不像叠化时那样融合在一起。在制 作的过程中,淡、叠及划都属于“光学效果”(optical effects),并由剪辑师先标示出来。它 们都是在冲印厂中完成,近年来则是用数字化方式处理。
(二)《火车大劫案》
而在随后的那部《火车大劫案》中,虽然前面还是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来叙事的:火车站的 报务员被强盗绑了起来,并击昏了,然后是强盗潜入列车,抡劫邮件车厢,打死一个列车员, 占领车头,停下车来,把车头与列车分开,抢劫乘客,打死其中一个企图逃跑的乘客,登上 车头,把车头驶走,开到预定地点下车,奔向树林中事先备好的马匹。
《马耳他之鹰》第一个镜头
叠化入
第二个镜头
影视剪辑入门
《七武士》中用“划接”的方式接下一个镜头 但最常用的剪辑法为切接(cut)。在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有数字剪辑技术之前,切接是用 胶或胶带将两个镜头接合起来。有些导演在拍摄时就会顺便进行剪辑,这些经过精准规划的 影片几乎可以直接上映。那时,镜头与镜头的连接在拍摄当时就已构成。然而,这种“在摄 影机内剪辑”的方式并不多见,主要用于实验性或业余的电影制作。现今,大部分的剪辑工 作都是在计算机上进行的;运用储存在光盘或硬盘中的画面档案,整个剪辑的过程根本不会 碰到底片。经过切和接合之后,最后一个剪辑的电影版本就可以准备冲印了。 在观看电影时,一个镜头便是影像时间、空间、构图的连续片段。淡入淡出、叠化、划接都 是以一个镜头慢慢地取代另一个镜头,切接则是一个镜头瞬间取代另一个镜头。
影视剪辑入门
(一) 《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
电影结构的进一步发展是由一个美国人开始的。受雇于爱迪生,在他的实验工作室担任摄影 师与导演工作的爱德温.鲍特在 1903 年拍摄了两部重要的影片:《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 活》( THE LIFE OF AN AMERICAN FIREMAN )和《火车大劫案》( THE GREAT TRAIN ROBBERY )。
而从梦转到警铃,以及从警铃转到消防队员的出动用的是叠化,其它镜头的衔接用的是切换。 而救援工作的室内室外两个场景的交叉切换形成了一个段落,这也就是说,鲍特已经改变了 梅里埃所代表的一个镜头形成一个段落的做法。看来,鲍特已经意识到一部影片的结构不是 一个镜头的一场戏,而是由若干镜头形成的段落。而且他已经采用了后来苏联蒙太奇学派所 说的“创造性地理”或称“地理蒙太奇”。比如说,火场室外的景显然是一幢真的房子的外景, 而室内的火灾则是在摄影棚内拍摄的。鲍特似乎已经感觉到电影的镜头逻辑可以创造一个现 实生活中没有的地点。
影视剪辑入门
电影剪辑的历史的回顾
在研究电影电视剪辑时,回顾一下电影电视有关方面的发展历史是极有益的,尤其在我国, 由于长期处于闭塞状态,比如对世界电影历史的发展研究是从七十年代末才真正开始的,这 些客观原因造成大多数电影电视创作人员,甚至包括理论工作者,对电影电视发展到今天的 来胧去脉十分生疏,甚至产生错误的理解。譬如有人认为,那个“轴线”规律是爱森斯坦发现 的。事实上是美国的格里菲斯发明的,而爱森斯坦的理性蒙太奇恰恰和这条轴线的规律是针 锋相对的,因为理性蒙太奇不叙事。可见,我们必须了解电影电视发展的前进方向。 在电影发明之初,人们并没有剪辑这个概念。电影摄影机的发明家只是想到要用它来纪录生 活中的活动影像,如卢米埃尔所拍摄的早期影片(用现在的概念来说只不过是一个镜头而已) 如“火车进站”,“工厂大门”,“婴儿进早餐”等等只不过是从开动摄影机到停机的一段不中断 的活动影像纪录。如果把这种纪录称作一部影片的话,那么也就是一个镜头一部影片。其内 容只不过是还放一段生活活动影像的忠实纪录而已。
今天,电视广告就使用着这种理念,回想一下你所熟悉的典型的软饮料和啤酒的广告,其中 镜头可能是这样组接的: 1. 一群皮肤黝黑的美少年在沙滩上打排球的镜头; 2. 特写:微笑着的穿比基尼的金发美女; 3. 中景:带着墨镜的救生员微笑着,汗从他英俊的古铜色脸上滴落下来; 4. 特写:一只手慢慢地伸进装冷饮的容器中,缓缓取出一罐某品牌的软饮料或者啤酒—— 细股的冰水从易拉罐的一边流下; 5. 一只狗在浪花中追逐着飞盘的镜头; 6. 快乐漂亮的少年在沙滩排球网下的镜头,男孩和女孩们开始在火热的沙滩上交谈; 7. 另一个梦幻般的特写:一瓶某品牌的饮料从冰块中被取出;(等等)
影视剪辑入门
还有一种常见的是时间压缩蒙太奇。例如,一场选举的蒙太奇镜头包括演讲,亲吻婴儿,旋 转的报纸新闻头条,另一场演讲,翻动的日历,更多的演讲,把这些加起来就是一场竞选了。 很多电视节目开始时会有一个回顾上期节目的蒙太奇剪接片断,让第一次看这个节目的观众 能明白之前发生了什么。 尽管这些技术很明显借用了苏联蒙太奇理论,但是它基本上还是好莱坞剪辑师用来连接时间 且不让观众感到迷惑的一种剪辑方式。事实上,传统的好莱坞电影制作也是同样地为故事叙 述服务的,只不过使用的是其他剪辑技术而已。
在《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中,鲍特非常流畅而自由地在不同的地点来回切换,他的镜 头从属于叙事逻辑,而不是紧紧追随主人公在逐个场景逐个场景中的活动。这是电影表现手 段上的一大突破。比如说,开始是那个消防队员在做梦,梦见了他的妻子和孩子,火警铃惊 醒了他。消防队员们紧急集合的一系列行动,最后奔上消防车,消防车在大街上奔驰,着火 的房子,消防车到达火场,然后是室内(等待救援的遇难者的视点)和室外(救援者的视点) 的交叉切换,最后那个消防队员把自己的妻儿救了出来。做梦的镜头使用的是漫画的成规, 一个气球式的框边(直到格里菲斯才开始采用直接的切换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火警铃 响的那个镜头,鲍特是用近景拍摄一只手伸入画面拉响警铃。
影视剪辑入门
你完全可以猜到接下去的故事,因为类似这样的组合你应该已经见过无数次了。把快乐的沙 滩少年和流着冰水的某品牌的饮料并置,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含义。当然,为了保证你看明白 两者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广告制作者都会插入有少年和饮料同时出现的镜头。 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所感兴趣的是,剪辑能创造新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讲,剪辑不需要总 把保持连续性作为首要目标。剪辑师的某些剪切可能是为了隐喻,比如把一个哥萨克人对着 农民挥剑的镜头和一只无助的小动物在屠宰场被屠杀的镜头剪接在一起,就会产生隐喻的效 果。 好莱坞电影制作者已经把蒙太奇剪辑运用到了很多电影中。20 世纪 30 年代和 40 年代的很 多电影都运用了蒙太奇理论,这得益于一些杰出的蒙太奇剪辑师,如斯拉维奇·沃克比齐 (Slavko Vorkapich)和杰克·凯里弗(Jack Killifer)等。但是,好莱坞的蒙太奇剪辑用独一 无二的方法借鉴了苏联蒙太奇剪辑方法。这种镜头剪辑序列或者是表达某种特殊情绪,或者 是压缩一个长而复杂的情节,使之变得简短。如影片《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中骑自行车的镜头(切到《雨点落在我的头上》“Raindrops Keep Falling on My Head”的曲调),影片《像迈克那样》(Like Mike)开场篮球的画面,影片《在爱中永 生》(Immortal Beloved)中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都是典型的好莱坞情绪蒙太奇。很多音 乐电视中的蒙太奇运用也是如此,画面和音乐并不完全对应,但却使情绪更紧凑。
工厂大门
影视剪辑入门
后来当拍摄影片的人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机械故障偶然停机,然后又重新开始拍摄,结果洗印 出来的影像却出现一种意料不到的效果:比如说,在发生机械故障前,那个拍摄者是在拍一 辆行驶的马车,当机器修复后,他又重新拍摄时,马车已经驶走,他虽然没有移动机位,但 是拍摄到的却是另外的景象。而在不中断的还放时银幕上的效果却是那辆马车象变魔术似地 突然消失了。在那时人们就把这种视觉效应叫做“停机拍摄”,电影的构成手段从此开始变得 复杂了。停机拍摄至今还是一种有用的手段,例如在好莱坞影片《漫长的一天》的开端,德 国将领隆美尔在英吉利海峡的海岸边向他的下属训话时,他的背景是大海,但是话讲到一半, 他的影像突然消失了片刻,然后又重新出现。早期的电影创作者如梅里埃以他丰富的想像力, 发挥了停机拍摄的效果,在拍摄下来的舞台面上造成了许多舞台上不可能出现的魔术般的视 觉效应。他的《月球旅行记》(1902)则进一步发展了停机拍摄的效果。他把一个镜头变成 他的影片故事中的一个段落,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一场戏的概念,就像舞台剧中的“幕”。他还 意识到画面的左右方向,以及人物的上场与下场(即出画与入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