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廉吏》之心得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元素,而广泛阅读廉政书籍无疑是廉政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期,阅读了《廉吏》这本书后,感想颇多,现就学习情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要求。
在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倡导廉政文化,促进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明确要求,“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通过阅读廉政书籍,我深刻体会到被人民群众千古传颂的中国古代清官廉吏的事迹与情操,通过书籍报刊正是人们极好的示范教育素材,对我们有着非常好的警示作用。
所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使广大干部养成多读廉政书籍,多看廉政刊物的好习惯,本单位的廉政建设才能做到正本清源、标本兼治,党风廉政建设也将会向更深层次发展。
胸中有了以民为本的理念支撑,就能正确作出利与弊的判断,生与死的抉择。
他手中的权力就能够贴近爱民如子、为民做主的法则去运行。
体恤百姓血汗钱来之不易,也就不会去贪、不想去贪、不敢去贪。
任何腐化、腐败行为都是从思想的蜕化开始的,都有一个思想演变的过程。
因此,把牢思想这一关是最有效的预防,加强思想教育也是反腐倡廉的根本之策。
我们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
要认识到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为民造福,用不好也能为自己造“罪”。
我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工作人员,也应该倍加珍惜得来不易的工作,不要辜负组织的培养,不因一念之差给家庭、给亲人带来无以挽回的痛苦。
当前市场经济的趋利性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不断充斥人们的思想,我们现在各方面的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越是在这种形势下,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越要从方方面面严格要求自己。
稍有不慎,就可能犯错误、栽跟头。
“常在河边走,难得不湿鞋”,就是要时时刻刻谨小慎微。
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在大事上一定要泾渭分明,小节上时刻从严把握,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脑子里要有明确的界限,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清清白白从政,踏踏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脱离监督的干部,往往会犯错误。
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职工都要正确地对待监督。
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是一面镜子,经常地照一照,检查一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加以改正和纠正,对自己的成长进步大有裨益。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常被泼点冷水,常听点逆耳之言,可以使头脑保持清醒。
腐败现象的存在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这方面的问题最伤群众的感情,最损害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我们要毫不松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要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坚决把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下去。
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大治本的力度,把反腐倡廉工作寓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全过程,寓于各项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
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牢固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要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模范地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实践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我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一是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要有务实的作风。
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实在人,既是处事为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创业为政的基本准则。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位有高低,但只要是踏下心来做事、实打实地做人,就能干出名堂,也能取得组织的信任,得到群众的赞誉。
二是要有实干的行动。
实干,是共产党人的作风;认真,是共产党人的品格。
我们要继续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遇到困难不缩手,干不成功不罢手,以实干求实绩,以实干求发展。
科学的决策再加上实干的行动,我们的事业就能无往而不胜。
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单位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领导安排,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认真履职,完成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做一名大公无私、廉洁奉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好干部。
三是要有实际的效果。
衡量工作能力的标准,主要是看实绩。
只要是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安排的工作,都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增强廉政意识,增强纪律和法制观念,做遵纪守法、务实高效、开拓创新的模范,以自己有限的力量把我司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化水工段付惠丽2009年11月6日篇二:廉吏于成龙观后感晋剧《廉吏于成龙》观后感交口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张平由县纪委、宣传部组织我们观看了吕梁晋剧团演出的晋剧《廉吏于成龙》,由古视今,感慨万分。
我感到演的是一台廉政戏,唱的是一曲正气歌,它不仅是一部反腐剧,而且是一部古为今用的好教材。
该剧成功地塑造了清朝初期“一代廉吏”于成龙勤政廉政的高大形象。
剧中的故事发生在百姓身边,件件与百姓的利益相关,显得平实亲切。
该剧讲述的是清康熙年间,于成龙调任福建后,发现前任官员草菅人命,造成了一起所谓“通海通匪”的冤假错案,使当地上万平民锒铛入狱,乃至田园荒芜、怨声载道、社会动荡不安。
要改变现状,必须重审旧案,开释无辜,同时减轻民众军粮徭役的沉重负担,促进生产发展。
于成龙不顾自身安危,运用种种计谋,向驻节福建、权倾朝野的康亲王坦诚进言,与骄横偏执、心理阴暗的勒春等官僚周旋斗法,拯妇孺老弱于水火,救受害无辜于囹圄,终于以其刚正直拗的人格魅力和清廉俭朴的操守,感化了康亲王及一应同僚,战胜了重重困难,使一方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于成龙再一次因政绩卓著而升任,依依难舍而踌躇满志的他悄然踏上新的旅程。
清朝官吏的故事,但在今天仍具有深刻的启示。
于成龙以天下为家,而百姓是天下的主人。
因此,他为天下大事考虑,实际是为百姓安危幸福考虑。
他名为官,实为仆,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为老百姓谋福利上。
越是困难,越是危险,越是需要负责任的时候,他越是走在最前面。
他为了百姓,可以放弃自己的所有,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性命抛之脑后。
他全身心地想着老百姓,全身心地为着老百姓而丝毫不计较个人利益。
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的结果。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能做到于成龙这样,尤其不容易。
而于成龙却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好。
这是因为于成龙的忘我,他的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一心为天下百姓。
这正是《廉吏于成龙》一剧作为劝世之作的成功之所在。
从近段时间被查处的一些违法违纪的党员领导干部的案例来看,不少贪污腐败官员往往自以为是,忘乎所以,把党纪国法抛之脑后,习惯于搞特殊、搞特权,甚至热衷于搞潜规则,让制度变成了摆设,肆无忌惮地搞腐败,最终身败名裂、断送了自己的前程甚至生命。
我们每一位党的干部都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警示。
观念激荡, 需常洗心灵之垢;物欲诱惑, 应常敲警世之钟。
在利益诉求多元、价值观念多样的今天,反腐倡廉不仅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同时离不开廉政文化的支撑。
这就是营造一个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时代氛围,在全社会倡导勤廉、和谐的价值观。
世界上有一种宝贵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影响一个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
赢得了它,执政党就有了优势和资本;失去了它,执政党就濒临危险的境地。
这就是民心。
古人云,“天下大势,常系民心。
”老百姓何以喜欢于成龙这一廉吏形象,根本原因在于此。
人们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一个为官者,是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还是贪赃枉法、滥用职权;是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还是纸醉金迷、低级趣味……以什么样的姿态和面貌出现在群众面前,关系政权的声誉和形象,关系民心的凝聚和背离。
这不能不说是晋剧《廉吏于成龙》给人们重要的“观后感”。
我们党员干部应当以廉自省,常修为民之德;以廉自律,常怀修身之心;以廉自醒,常记履职之资!我们应当将廉政思想贯穿于实际工作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牢固树立起清晰健康的核心价值观念。
饮一杯止贪治欲廉政羹做一个清香扑鼻公务人2014.10.17篇三:廉洁从政,预防腐败心得体会廉洁从政,预防腐败心得体会芝,让腐烂的肌体得以新生;廉洁勤政是一面旗帜,永远飘扬在思想的前言阵地??二、要巩牢权力制度的“笼子”俗话说得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句话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但我们真正落实在行动上了吗?这几年,党惩治腐败的决心和力度,明显增强。
我们看到一件件大案要案公之于众,一只只苍蝇老虎现出原形,一些案件受贿金额之巨,牵涉人员之多,振聋发聩,甚而出现塌方式、悬崖式腐败,令人目瞪口呆,叹为观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反对腐败,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手段。
按理说,我们该从心灵上有所震撼,自觉反省,引以为戒,而事实上,却刚好相反,“不反馈”,“不收手”,“前赴后继”,不思悔改。
究其原因,自然有他们在思想上放纵,行动上完全与廉政背道而驰,知法犯法,与领导干部要廉洁自律,增强政治意识、服务意识和改革意识格格不入的问题,但也不可不说,其责任与权力的不对等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
如何才能做到“有权不可任性”、“法无授权不可为”,是我们当下要解决的问题。
从严教育,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党内管理制度是我们应该长期不懈坚持的。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腐败现象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权力寻租,要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紧紧扎住制度围栏,坚决打掉寻租空间,努力铲除腐败土壤。
加强行政监察,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对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国有资产严加监管。
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对腐败分子零容忍、严查处。
对腐败行为,无论出现在领导机关,还是发生在群众身边,都必须严加惩治。
只有真正扎牢扎紧制度的笼子,干部才能做到不敢腐。
才能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让干部职工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安得于心,守得住身。
权力清单的出台,无疑让“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有了更坚实的制度依托。
“任性”的权力将被套上制度的“辔头”。
具体说,百姓找政府办事,该找什么部门、该走什么程序、政府该怎么办、多长时限内办结,都由制度、清单规定得清清楚楚。
政府工作人员不能刁难、拖延,否则百姓就可投诉,相关人员就会被问责,政府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被限制到最低。
“民者,国之根也”。
解决老百姓“办事难”的问题,是党员干部应有的责任,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
推行权力清单制度,促进办事规范化、法治化,将开启“办事不求人”时代。
可以说,每一份权力清单,都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书,都是对法治中国这本巨著最具体的注解。
办事不求人,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最鲜活、最生动的情形之一。
用法治的阳光,清除灰色地带,增强服务意识,才能让“办事难”成为历史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