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推荐------------------------------------------------------ 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孩子的文章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孩子的文章 ? 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大多数父母都十分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但不知道爸爸妈妈们是否意识到,鼓励性的言语说得不恰当也可能破坏了孩子的自信心呢。
? 这里我们列举了几种听起来没错,但实际上对孩子成长不利的鼓励之辞,希望引起爸爸妈妈们足够的重视。
? 妈妈完全了解你的感觉 ? 女儿从幼儿园回来,会和您抱怨她的小伙伴太自私,这时妈妈也许会说:妈妈完全了解你的感觉。
事实上,你不可能了解她的感受,因为她是你心爱的孩子,你心疼她,你怎么可能完全了解她的感受 ? 自然,你是想告诉她,妈妈理解她,并且想让她知道愤怒、难过之类的感受都是正常的。
但是,你这样的安慰更容易激怒孩子,孩子会觉得你这么说是觉得他经历的事情很正常,她的不快不仅没平息,很可能,以后她什么都不愿告诉你了。
? 正确做法:从问一些简单的问题着手,了解事情的全过程及细节,让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比简单的安慰有效得多。
? 你是最棒的! ? 如果总是用最漂亮的、最可爱的、最能干的这样的词鼓励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会令孩子对自己期望过高,以致不能承受。
1 / 16而且,孩子同小伙伴一比较,发现玲玲跑得比我快,露露唱歌比我好。
她渐渐发觉她并不是样样都比别人好的。
? 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调查,发现盲目夸大地表扬孩子会导致孩子的自我怀疑,令孩子不自信。
只有恰当的符合事实的表扬和鼓励才会真正对孩子有益。
? 正确做法:不要再不切实际地表扬孩子。
今天真漂亮比你是最漂亮的合适得多。
这个故事真有趣比你讲故事是全班最棒的更合理。
? 我想让你知道,爸爸妈妈今天下午吵些什么 ? 父母吵架的时候,让孩子听到了,妈妈想对孩子作一番解释,便说:我想让你知道,爸爸妈妈今天下午吵些什么。
在这个开放的年代,我们有时候让孩子知道得太多了。
? 没错,听到父母发生激烈争吵孩子会害怕、不快,但是把大人之间的事全盘托出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担忧。
? 在他们的小脑瓜里,生活就像他们在电视里看到的那样混乱、易碎,父母或许觉得激烈的争吵不过是漫长婚姻道路上的一点小波折,孩子却马上会跳到最坏的状态:我们的家要散了,爸爸妈妈不要我了。
? 正确做法: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刚才火气都太大了,这跟他没关系。
---------------------------------------------------------------最新资料推荐------------------------------------------------------ 因为听到父母在大吵,孩子跳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这争吵是不是我引起的爸爸妈妈还会和好吗然后,在孩子面前同你的配偶来个简单的拥抱或是说句调侃的话,这样孩子才会放心,觉得警报解除了。
? 你这样子就很好看啊 ?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闷闷不乐,因为同伴嘲笑她有个大蒜鼻子。
这时妈妈也就会说:你的鼻子挺漂亮啊,妈妈就喜欢你这个样子。
妈妈不过是在宽慰孩子,告诉她无论她长得什么模样,妈妈一样爱她。
但是这其实等于告诉孩子她担心的东西是真的。
? 事实上,二三岁的孩子就开始注意自己的长相了。
到了五六岁,他们会同别人比较,然后,会抱怨:我的腿太粗了。
我是不是太矮了你告诉他:你这样子就很好看啊。
可能令他怀疑自己的判断力,他会用你告诉他的标准去看周围的人。
? 他也可能觉得你不理解他的伤心,会一个人把不快压在心底,不再对你说什么,在今后的社交中出现心理障碍。
? 正确做法: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哪里长的不好看,先问问他,是不是在和谁做3 / 16比较。
然后可以同他讨论,看看能不能帮他。
如果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同伴高大,可以告诉他各人有各人漂亮的地方,如果真的想高大一点,可以鼓励他多去打打篮球,学习游泳。
? 当然,有时候对于孩子的抱怨我们实在无能为力,在那种情形下,你可以对他的不快表示理解,千万不要置之不理。
? 爸爸一定要教给孩子的九件事:? 一、以身作则教他礼貌待人 ? 不少爸爸都非常在意孩子的礼貌与规矩。
比起穷养儿、富养女,还不如让男女都该有教养,爸爸要教会孩子在自私的前提下学会妥协。
另外,诚实,不欺,对父母、长辈有礼貌,仍是多数爸爸认为不能妥协的底限,也是他们认为待人处事的必备素养。
? 二、制造许多美好的初体验 ? 第一次跟爸爸去打棒球、看球赛、看电影与爸爸共有的种种第一次,是很多人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事。
爸爸带着孩子多接触、体验美好的事物,能带给孩子不少安全感与美好回忆,这能成为稳定孩子的力量,在孩子遇到难关、挫折时,帮助他坚强。
? 三、跟他一起运动 ? 多数妈妈不那么热衷运动。
而爸爸的运动神经通常比较发达,也更乐意流汗,就让爸爸带着孩子固定去打球、跑步、骑脚踏车、一起看球赛,享受运动的快乐。
---------------------------------------------------------------最新资料推荐------------------------------------------------------ ? 四、与他一起放松 ? 也许玩游戏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虽然这不是妈妈最喜欢的模式。
但是根据心理学专家们的观察,妈妈容易有不由自主的控制感,更容易产生焦虑。
爸爸则是可以喊卡就卡,也容易放下身段跟小孩打成一片,可以跟妈妈互补。
让他去冒险,妈妈偏守,小孩不在视线范围就会不由自主地焦虑。
但小孩三岁以后,其实特别需要爸爸,带他们往外探索、出去探险。
? 五、成为他的成长导师 ? 路不只一种,不试不会知道。
很多爸爸都有很强的探索和尝试欲,目标清楚加上喜欢动手做的特质,会让爸爸成为更合格的体验学习导师,陪伴孩子不断试错,才能教会孩子随机应变,更好地适应这个快速改变的世界。
? 六、教给他自己的绝活 ? 目标导向、讲究效率和方法的爸爸,可以适时把自己觉得实用的专业或工作方法一点一滴传授给孩子,这不仅能增进亲子的理解,也许还会增添亲子的互相崇拜。
? 七、适当在孩子面前秀秀恩爱 ? 有句很流行的话,叫父母恩爱是最好的家教,这不无道理。
爸爸要支持妈妈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足够的互相关爱,因为家里的小孩随时都在观察与吸收爸爸对待妈妈的方式,这会影响他们日后和异性的相处。
5 / 16? 八、适当让他做家事 ? 美国某杂志提醒,爸爸若能自幼儿时期就让孩子自然和异性孩子玩耍、相处,以及从小带着儿子做家事、教儿子做饭,或教女儿帮脚踏车轮胎打气,除了能让孩子更有生活能力,也能减少孩子对两性的刻板印象。
? 九、建立与小孩专属不变的连结 ? 即便是青春期的孩子,都需要父亲稳定的承诺。
爸爸需要和孩子建立至少一个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不会改变的仪式或默契,譬如:固定睡前聊天、每天带孩子去上学、切水果给孩子吃等等,不管阴晴圆缺,不管跟孩子有过多么激烈的争执,或孩子做了什么错事,爸爸仍会持续这项仪式。
即使误会或冲突一时半晌解不开,孩子心底仍会确认与感受到爸爸不变的爱。
? 微博用户多为年轻人,因此,这种哀鸿遍野不代表亲子之间群体情绪的全貌,只折射出年轻一代的呼声。
虽然父母、长辈一方在虚拟讨论中沉默,现实中形势却恰恰掉了一个个儿,父母们的絮叨占据强势地位,子女仅有招架之功,罕见反抗之力。
明明都有满腹的话,父母和孩子却不能合理沟通。
这背后,不是一个家庭、两个家庭的问题,而是在深远的文化、时代背景下,伦理秩序转变、亲子沟通机制断裂的问题。
? 长久以来,我们信奉儒家的伦理秩序,强调长辈对子辈的权---------------------------------------------------------------最新资料推荐------------------------------------------------------ 力。
这种权力扩散在不同领域,家庭领域尤为重要。
家庭是社会结构生产和再生产最隐秘的地方,家庭中的权力分配是社会权力分配的缩影。
虽然近代以来不同思潮的冲击多少淡化了这种影响,但深入到社会的细胞家庭中,这种影响还普遍存在,对老一辈父母尤甚。
? 而现代的伦理秩序,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立,重视核心家庭的价值。
子女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是对自己负责的独立存在。
在开放的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们,多少受到这种理念的影响,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反对家长的控制,于是这种家庭教育就出现了问题。
但是,父权制伦理余威尤在,在父母长期以来命令式的独角戏下,年轻人们还不习惯和父母坦诚沟通。
这就形成了断裂,带来了冲突。
? 人格不独立导致的求同、攀比心理,也伤害亲子关系。
当子女被视为父母的附属品,父母的焦虑和压力也就延伸到了子女身上。
读书的时候,父母间攀比成绩,毕业之后,攀比工作、婚姻。
于是,在人口性别比失调的情况下,逼婚日渐成为亲子矛盾突出的领域。
7 / 16二十五六岁的青年人,承担着工作和父母的双重压力。
? 我们常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也对,也不对。
如果父母过于控制子女的生活,压抑子女的精神生命,向子女转嫁压力,这不是真正为孩子好,而是一种自私。
儿孙自有儿孙福,焦虑的中国父母们不妨停下来反思。
? 而年轻一代们,既然追求负责任的独立人格,就应当认识到,某些现实责任是逃避不了的。
传统的伦理观念并非全然糟粕,可以合理借鉴。
如在处理亲子关系冲突时,以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的温情沟通,取代消极抵抗和抱怨,也许是更有建设性的办法。
? 孩子的世界里,总会存在你争我抢的情况,作为妈妈的你,是如何处理这样的事情呢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会给孩子留下妈妈不爱我的想法或者是我要的东西,我就可以拥有的想法。
? 前几天,一位新手妈妈在群聊里说起了一件让她头疼的小事。
事情是这样的:? 她家的宝宝现在还不到两岁,平时在院子里晒太阳的时候,总会有另外一个孩子过来抢包包东西,有的时候是玩具,有的时候是零食。
? 抢东西的孩子年岁也不大,大概两岁多一点,根本就不听劝,两个孩子常常是同时抓着一块饼干又哭又嚷,想让哪个松手都不容易。
---------------------------------------------------------------最新资料推荐------------------------------------------------------ ? 所以每每此时,这个妈妈就感到很为难,所以她希望听听我们群里的各位是否有什么好办法。
结果发现,和她有同样困扰的妈妈还有好几个,她们似乎都很难去做一个让别人家孩子放手的坏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