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窗黄庭坚阅读答案

北窗黄庭坚阅读答案

篇一:北窗黄庭坚阅读答案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

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

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

举进士,调叶县尉。

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实录》成。

擢起居舍人。

丁母艰(遭母丧)。

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

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

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

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

至是首问焉。

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

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

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

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舅李常过其家过:经过 b.闻者壮之壮:称赞(他的胆量)豪壮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俾:使,让 d.举以自代举:举荐12.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黄庭坚传》阅读答案13.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a. b. c. d.1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

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2)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11.【答案】a【解析】过:造访。

12.【答案】d【解析】a项而:连词,前表承接,译为“就”,后表因果,译为“因而”; b项于:介词,前表比较,译为“比”,后表地点,译为“在”;c项焉:前为代词,译为“他”,后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d项两个“以”均为“因为”。

13.【答案】b【解析】“时”句表现他对百姓仁爱,“至”句反映他仕途被排挤、打击的命运。

14.【答案】a【解析】b项中“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一是《荆》文并非真有问题,二是陈举所为完全是出于迎合赵挺之的心理,谋在自己,并非赵挺之所指使;c项中“诗比杜甫”错,黄庭坚只是作诗向杜甫学习,并不是诗歌成就可与杜甫相提并论了;d项中“按时间的顺序”错,前三段按时间的顺序记叙其生平经历,第四段概述其文学成就。

15.(10分)【答案】(1)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了。

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2)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黄庭坚传》阅读答案篇二:北窗黄庭坚阅读答案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阅读训练】1.请分析佳节清明桃李笑一句中笑的表达效果。

(5分)2.诗歌最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6分)3.首联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参考答案1.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绘出清明时节,桃花李花争相绽放的情态,与后文荒冢生愁形成鲜明对比(与下句中的愁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2.颈联借助典故表达了对奸佞小人卑劣无耻行径的鄙夷(2分),对高洁品行的坚守(肯定、赞许)(2分)。

尾联以知谁是的反问,以及蓬蒿荒丘的描述,以貌似通达之语表达了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与无奈(2分)。

3. (3分)以乐景写哀情。

春天到来,桃李绽开,生机勃勃。

然而作者想到的是荒野中埋在地底那长眠的人们,不禁愁绪万端。

乐景写哀,愈见其哀。

(答对比的酌情给分)4.(4分)①用典,写出毫无人格尊严的齐人以吃食人家祭祀的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态,与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做官的气节形成了强烈对比,表达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拷问。

②人生无论贤愚,最后都变成了一蓬蒿草,但是人生的意义却不尽相同,有的能够遗臭万年,有的却千古不朽。

二: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

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3.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5.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4分)6.诗歌尾联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慨?请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

2.《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

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3、一方面是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的初春图景;另一方面是清明扫墓时的悲凉的野田荒陇景象。

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

以一悲字写出了由清明引发的生死感慨。

4、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

《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在对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5.这首诗主要使用了对比、用典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分)首联,拟人兼对比,写桃李含笑、荒垅生愁,既突出清明节生机盎然的景象,又突出了诗人由野田荒垅生发的生死之悲。

(1分)颈联用典兼对比,写齐人乞食自得、介子推被焚不出,表现了诗人对卑俗人格的厌恶、对耿介之士高洁操守的赞美。

(1分)6.(1)历史上,无论贤者愚人,最终都将同归荒冢,黄土一抔。

(2分)(2)抒发了对奸邪当道、政治黑暗、自己不屑与无行小人为伍的郁勃、愤懑之情。

(2分)【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

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

治平进士,授叶县尉。

历任国子监教授、秘书郎,曾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

哲宗亲政,多次被贬,最后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

卒于贬所,私谥文节先生。

《宋史》有传。

尤长于诗,与苏轼并称苏黄。

与张耒、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

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

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

【补充注释】(1)桃李笑:形容桃花、李花盛开。

(2)冢:坟墓。

(3)蛰:动物冬眠。

(4)这句诗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

(5)这句诗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

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

(6)是:对,正确。

(7)蓬蒿:茼蒿的俗称。

此指杂草。

【译文】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令人哀愁的景象。

春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

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

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简析:黄庭坚的《清明》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清明时节春雷阵阵、细雨绵绵、万物复苏,大地上到处芳草萋萋、桃李盛开,一片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野田荒芜之处,是死者的坟墓,使人心生悲哀。

诗人触景生情,由清明的百花想到荒原的逝者,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鲜明的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赏析】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

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

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

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这不是一首缅怀过往祭奠死者的诗,这是一首借清明之题抒写生者人生观的诗。

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起于眼见之景、联想之人,思考得出的结论虽然不够乐观,但就看似不够乐观的感慨背后,流溢着诗人无限的愤懑之情。

首联出句点题佳节清明,似无新意;继而写景,桃李春风野田荒垅,意象格调迥异,再对举喜笑和悲愁,意境顿出。

突兀的情感,鲜明的对比,读来令人悚然。

清明对于桃李来说,自是佳节,因为向前看有一大番好的前程,即便是眼下,也绽尽春光,引领季节的舞台,缘何不笑呢?只是这笑越张扬,越能对比出下句的悲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