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①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

②明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要紧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进展需要的差不多原那么。

③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妨碍。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1课,与后面的第12—13课存在着因果联系。

正因为有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开放,才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本课要紧讲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要紧内容和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紧内容和经济特区的建立,这些内容理论性比较强、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史上又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会议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作出了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农村、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入、卓有成效地开展,多层次、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勇往直前。

【三】学情分析进入八年级后的初中生,通过七年级历史课的学习,对中国历史进展的线索差不多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本课所涉及的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特别是他们的祖辈或多或少还健在,对改革开放的前后的对比感受更深刻,因此学生能够从祖辈、父辈们那儿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使学生感到“历史”就在周围,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这也是我本节课进行设计的基础。

为此,我要紧采纳创设情景问题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进一步提高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同时使课堂生动活泼,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㈠知识与能力能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要紧内容,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要紧内容。

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经济腾飞情况,依照史实分析归纳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作用。

㈡过程与方法收集能够反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人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城市进展变化的数据、图片等,并掌握有关的史实,进行分析整理,直观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进展需要的差不多原那么,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

观看《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范围,提高读图的能力,进一步认识中央政府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

鼓舞指导学生在读书、读图、听讲的过程中主动质疑。

注意把学生融入到地方或社区生活和进展的历史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地方课程的育人功能。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经验,高瞻远瞩地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了解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差不多国策、强国之路。

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历史与现实的问题,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学会关怀周围的人和事,提高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依据课标要求、新课程改革及前面分析,制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要紧内容和历史意义难点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由于本课所涉及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等理论性比较强、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但同时我们又能够找到大量的事例来说明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因此,我在课前发动学生收集、整理一些有关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建设的资料,借助图片、音像等资料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

鼓舞学生质疑、讨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六、课前预备教师预备:①《好年头、好兆头》、《春天的故事》等歌曲;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新闻影像资料片断,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的有关图片、影像资料;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后不同面貌图像资料;④《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学生预备:①收集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家人和亲友对这二个历史事件的看法和经历,整理成口述史料;②收集、整理一些有关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建设〔特别是本地经济建设〕的资料和图片,收集在农村的亲朋好友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有关情况材料。

③收集周围亲友参加或创办乡镇企业的情况。

七、设计思路: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的伟大转折,本人以新课程生活性、进展性、生命性的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进展为本,穿插讨论法,讨论题的设计旨在提高学生以联系实际的方法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课堂活动中来,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逐渐把教材的知识分化组合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同时培养了各种技能。

本课设计的最大特色也正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主动构建提供学习材料,包括影像资料等。

通过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八、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好年头好兆头》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里面的部分歌词:“正是那好时光好时令那个好时候”那个“好时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如何来的?生:各抒己见。

师:这首歌说明我们今天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那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结果,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开始,也是中国历史伟大转折的开始。

由此导入本课。

讲授新课【一】改革开放的春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播放有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录像。

〔学生带问题看录像,引导学生通过录像观看邓小平等人在作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转折。

那么如此重大的会议,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呢?接下来让学生边看书本内容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解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出示思考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何时何地召开的?〔2〕会议的要紧内容是什么?由学生自己设计一种表达方式,归纳出全会的要紧内容,并在全班展示,看哪一种表达方式最简洁明了,归纳最准确。

随后请学生对这次全会内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提问,师生共同解决。

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以下问题:〔1〕什么原因要强调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联系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革”时期所犯的错误,理解实事求是的必要性,说明这是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表现。

〔2〕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工作的重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要进一步提问:什么原因要把工作重点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在此之前我们的工作重点放在哪里了?通过引导学生联系“文革”所犯的错误及危害,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当前抓好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点明这是政策转变的一个重要表现。

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

教师展示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的有关图片,关心学生感性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教师总结:这次会议的召开,使我国结束了两年来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屏幕显示概括本子目要紧内容,使内容清晰明了,便于学生掌握。

同时突出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在盼望的田野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着手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农村和企业的改革也迈出了新的步伐,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这是因为当时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对数。

想一想上世纪我国在探究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走过哪些弯路?〔学生讨论〕师: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民—“头遍哨子我不买帐,二遍哨子我伸头望,三遍哨子我还慢慢晃”〔引导学生想一想: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民什么原因如此慢条斯理?〕生:答师:大跃进,吃大锅饭,助长了人们的懒惰思想。

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于不干一个样,因此人们吃大锅饭是越吃越穷,越吃越懒,俗话说“穷那么思变”,当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饥饿地无法活下去的时候,村中的一群人开始行动起来了……师:“包产到户”是不是说土地归农民所有了?你如何理解“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基本上自己的”这一歌谣?农民什么原因盼望实行“包产到户”?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同意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通过激烈的辩论使学生明确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分析农民在这种新的经济体制下的责任、权利、利益。

概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农家使用,收成在完成上交国家的、集体的任务后,剩余的归农户所有。

利用课本的数据和学生收集到的数据说明“包产到户”犹如一股春风吹遍中国广大的农村,给长期处于困境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新的生产关系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进展要求,因此推动了我国农业的迅速进展,农民大步迈进在盼望的田野上。

小岗村承包后的变化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师:〔展示课件〕讨论—表格中有关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统计数字说明了什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人口粮食产量人均口粮人均分配收入还贷款交售粮食1976年19户110多人35000斤230斤32元——1979年20户115人132300斤800斤200多元800元30000斤播放歌曲《在盼望的田野上》,学生边观赏边分组讨论,交流讨论结果。

师概括:说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进展迅速。

师:让学生上台发言,以家庭、学校或个人的吃、穿、住、用、行来说一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展带来各方面的巨大变化。

让学生从自己生活的村子的变化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就,让学生从自己生活的村子的变化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就,〔介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能够鼓舞学生积极参与介绍或谈自己的感想,加深学生对这种变化的理解。

〕师:简单评价学生发言,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乡镇企业异果突出,列举翔云一些小型加工厂,进展迅速。

从而让学生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意义:1、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

2、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进展,农村经济好转,农民开始走上富裕。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过渡: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差不多国策,强国之路,对内进行改革,对外进行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师:歌曲中唱到“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怎么样理解这句歌词?生:〔分组讨论后回答〕“圈”确实是在沿海地区设立经济特区。

师:屏幕展示“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引导学生看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从地图上看,经济特区的地理分布有何特点?什么原因要如此分布?〔经济特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对外交通便利,有众多在外侨胞,毗邻港澳国际市场等。

相关主题